寧夏醫學生緬懷遺體捐獻者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寧夏醫學生緬懷遺體捐獻者 (1/4)

"← →"翻頁

4月3日,寧夏醫科大學近5000名師生齊聚生命之柱廣場,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表達對他們的感恩之情。寧夏醫科大學自2012年以來,連續7年開展向逝者及遺體捐獻者致敬的活動。圖為活動現場航拍圖。中新社記者 李佩珊 攝

發布時間:2019-04-03 19:46:49 【編輯:李駿】

寧夏醫學生緬懷遺體捐獻者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徐州舉辦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 徐醫百名學子致敬「大體老師」
    你的崇高選擇,讓無助者不再無助;你的無私奉獻,讓痛苦者不再痛苦……」3月17日上午,由徐州市紅十字會主辦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該市遺體器官捐贈者紀念園(第二公墓院內)舉行。徐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深情朗誦讚歌並進行醫學生誓言宣誓,向捐獻者致敬,為生命禮讚!
  • 緬懷捐獻者 重慶醫科大學師生感恩"大體老師"
    人民網重慶3月28日電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   3月28日上午,「緬懷捐獻者、彰顯醫學心」 的清明祭奠活動在重慶醫科大學舉行,4000餘名醫學生向遺體捐獻者致敬,緬懷那些不平凡的生命,向他們道一聲感激。
  • 清明節緬懷遺體捐獻者 「大體老師」大愛無聲
    2017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在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遺體捐獻者家屬等社會各界人士緬懷這些令人尊敬的捐獻者。華商報記者 黃利健 攝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
  • 四川省舉辦線上緬懷偉大的遺體和器官、角膜捐獻者活動
    尊敬的遺體和器官、角膜捐獻者家屬: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四川省管理中心向廣大的遺體和器官、角膜捐獻者及家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公民逝世後無償捐獻遺體和器官、角膜等組織,挽救眾多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科學發展,是一種值得全社會推崇的高尚行為。他們雖然已經辭世,但其生命的一部分化作了禮物,鮮活地生存在新的生命之中。他們是一群高尚的人、無私的人、有大愛的人、敢於奉獻的人。他們的肉體雖已泯滅,但精神卻得以永存。這種奉獻的精神猶如曙光,將永遠照亮人類文明的道路,為人類的進步抒寫新的篇章。
  • 2020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人體器官及遺體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
    4月3日,2020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人體器官及遺體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都江堰市味江陵園隆重舉行,該活動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辦,都江堰市民政局等單位支持,都江堰市味江陵園承辦,相關部門領導、捐獻者家屬、醫務工作者等向人體器官及遺體捐獻者表達了哀思和敬意。
  • ...系列‖ 生命大愛 一網情深「雲紀念」緬懷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清明將至,為緬懷紀念人體器官和遺體捐獻者,3月31日上午10時,由河南省紅十字會主辦、河南福壽園承辦舉行的河南省第十屆紅十字遺體、人體器官捐獻者雲紀念活動如期拉開帷幕,通過「福壽雲·雲掃祭」網絡平臺,以網上掃祭的形式,開展以「生命大愛·一網情深」為主題的緬懷紀念活動
  • 寧夏正式成立第一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工作站
    自治區紅十字會向寧夏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松鶴)工作站授牌。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祁瀛濤)5月7日,寧夏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松鶴)工作站暨志願服務隊在銀川松鶴陵園正式成立。該工作站是寧夏首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工作站。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清明緬懷 致敬人體器官捐獻者
    &nbsp&nbsp&nbsp&nbsp「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nbsp&nbsp&nbsp&nbsp3月29日,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省紅十會、省衛計委、省民政廳聯合舉行緬懷活動,向四川人體器官捐獻者致敬
  • 清明將至,致敬角膜器官遺體捐獻者
    由於受疫情影響,今年各地針對遺體器官捐獻者的緬懷活動,大多採用 " 雲緬懷 "" 雲祭奠 " 的形式,向捐獻者表達哀思。在各地紅十字會與衛健委等有關部門主導下,愛爾眼科積極參與各類線上、線下紀念活動。4 月 2 日,由長沙市紅十字會主辦,長沙愛爾眼科醫院等捐獻接收單位聯合開展的 " 『生命迴響 · 雲上緬懷』 2020 年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緬懷活動 " 在紀念廣場舉行。活動採用線上直播、線下互動的形式,由參與單位代表向紀念牆敬獻花籃,鞠躬致敬。同時,婁底、嶽陽愛爾眼科醫院也在紅十字會組織下,參與角膜器官遺體捐獻緬懷活動。
  • 江蘇南京舉辦2020年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日特別公祭活動
    3月30日上午10時,江蘇省和南京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南京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林」,對南京市2526名遺體器官捐獻者進行了緬懷紀念。江蘇省紅十字會、南京市紅十字會、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醫學院、南京紅十字眼庫、南京紅十字醫用組織庫中心的工作人員參加。
  • 直面遺體捐獻者 "準醫生"們如何致謝?
    原標題: 直面遺體捐獻者,他們如何致謝?  寧願學生們在他的身上動上千萬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錯劃一刀。這是許多無言恩師捐獻時留下的夙願。  兩岸醫學生對「大體老師」致謝辭。  對於海峽兩岸乃至天下所有的準醫生,「無言恩師」就是遺體捐獻者,他們將自己的身軀全然奉獻給醫學事業。寧願學生們在他身上動上千萬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錯劃一刀。
  • 直面遺體捐獻者,他們如何致謝?
    對於海峽兩岸乃至天下所有的準醫生,「無言恩師」就是遺體捐獻者,他們將自己的身軀全然奉獻給醫學事業。寧願學生們在他身上動上千萬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錯劃一刀。這是許多無言恩師捐獻時留下的夙願。 尋訪「大體老師」,每年邀家人公祭 每年清明祭掃,慰靈碑前總是鮮花滿地,醫學生們藉此寄託感恩之心。但與內地對遺體捐獻者的隱私保護不同,臺灣醫學生對於他們親手操作的「大體老師」都挺熟悉。
  • 致敬器官捐獻者及家屬
    2010年,我省啟動實施器官捐獻,至今,通過遺體和器官捐獻者挽救的生命已經有近5000人。近日,浙江省紅十字會在杭州錢江陵園為10位捐獻者舉行了一場集體安葬儀式,向他們以及家屬的大愛致敬。浙江大學醫學院醫學生宣誓:「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 萍鄉建設生命之花紀念園 將給遺體器官捐獻者一個溫暖的"家"
    ,用於安放遺體器官捐獻者的靈魂,讓家屬有所念想。紀念園的建設,讓全社會對捐獻者的奉獻精神有了敬仰之所,為捐獻者的親屬提供了寄託哀思的瞻仰之地,是助推殯葬改革事業的重要一環,也是服務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給予捐獻者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能有效弘揚和傳播人道文化。
  • 悼念遺體捐獻者
    據新華社3月22日電 天津市一些黨員幹部和學生代表21日來到天津元寶山遺體捐獻者紀念園,祭奠377位為醫療教育研究無私奉獻遺體捐獻者,並在現場開展以「弘揚奉獻精神,保持共產黨員純潔性」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伴隨著舒緩的哀樂和主持人深情的追悼詞,參加活動的人們手持菊花、全體默哀。
  • 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解剖學課堂上另一位老師,是醫學生們對捨身奉獻於醫學研究的人的尊稱。他們不用言語,不落文字,一心祈願,育化良醫。大體老師的奉獻,讓醫學生得以研習人體結構,掌握解剖知識,體會醫學人文情懷。 「大體老師」對醫學科研和教學的不斷探索與前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 紀念那些為救助他人沒有墓碑的遺體捐獻者(圖)
    ★一碗滷麵緬懷母親  遺體捐獻者:周敏,女,2003年8月6日辭世,享年54歲  講述人:獨子劉劍雄   母親不止一次地跟我說過,人終有一死,從自然中來,再回到大自然中去,這是自然規律。  ★關鍵詞:生死是必然「所有醫學院的學生都應當感謝這些遺體捐獻者,我們學業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無私付出;所有享受現代醫學成果的人也應當感謝這些遺體捐獻者,他們的疾病能夠解除和減輕,同樣離不開這些人的無私奉獻。」
  • 浙江省舉辦線上緬懷活動向人體器官和遺體(組織)捐獻者致敬!
    打開浙江省紅十字會網站的「器官捐獻網上紀念」專欄,這裡有2600餘位人體器官和遺體(組織)捐獻者,他們讓人懷念,讓人追思!遺體捐獻者俞春華曾經說:「是黨培養了我,對黨沒有什麼能報答的,把遺體捐給社會,希望讓科學更先進、讓醫學更發達。」帶著《遺體捐獻志願書》住院的楊存泓老人曾經說:「若我不在了,我的器官還能為醫學研究做貢獻,多好啊!」器官捐獻者陳鳳蘭醫生曾說:「萬一發生什麼意外,我願意捐獻我的器官。」
  • 為遺體捐獻者立碑,這事為何擱下了
    吳阿姨把這篇追思交給我們,還有一個原因,想讓我們幫她打聽一個事:兩年前有報導說,杭州將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這件事如今不知道怎麼樣了。  19歲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學書  吳阿姨是溫州人,認識申光的時候,她19歲。  他倆住在一條街,」我住在東邊,他住在西邊,有一天他看到我,突然問我,可不可以借他一本化學書?我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