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來自寶島臺灣的一批醫學生正好來滬交流,他們到訪的第一站便是上海交大醫學院實驗樓前的慰靈碑。碑上寫著8個大字:魂歸自然,功留人間。
上海交大醫學院實驗樓前的慰靈碑。
這些大學生脫下行裝、換上白大褂,每人佩戴黃絲帶,人手一枝黃菊花,行默哀禮。他們還在醫學院司儀的主持下,為慰靈碑所指的「無言恩師」誦上一段致謝詞,並一一到碑前獻花。
兩岸醫學生對「大體老師」致謝辭。
對於海峽兩岸乃至天下所有的準醫生,「無言恩師」就是遺體捐獻者,他們將自己的身軀全然奉獻給醫學事業。寧願學生們在他身上動上千萬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錯劃一刀。這是許多無言恩師捐獻時留下的夙願。
尋訪「大體老師」,每年邀家人公祭
每年清明祭掃,慰靈碑前總是鮮花滿地,醫學生們藉此寄託感恩之心。但與內地對遺體捐獻者的隱私保護不同,臺灣醫學生對於他們親手操作的「大體老師」都挺熟悉。在根據逝者遺願接受捐贈後,學子們會全班出動,利用假期前往捐贈者家庭,尋訪「大體老師」的生平故事,並收集他們照片等資料。大多數家庭都樂意接受這種特殊意義的訪談,甚至接受邀請前往學校出席特別的公祭儀式。
上周三,臺灣陽明大學陳嘉旻、陳彥廷等數百名醫學生,就在學校大禮堂參加了隆重的「大體老師」公祭活動,集體向這一批遺體捐獻人士表達追思之情。根據尋訪所獲的各人材料,他們不僅精心製作PPT,還將相片都列印出來,用以重新布置實驗室外的兩面「大體老師」紀念牆。對於不願接受這一形式的「大體老師」,學生們則會在他的「版面」上獻上一首詩。
在讀醫學系大三的陳嘉旻同學告訴記者,他們從臺北去了臺島最南端的屏東,找到了班上唯一一位「女大體老師」的家。這位罹患乳腺癌的女士只有50多歲,生前真是中學地理老師。她未婚,也無兒女,唯一親人就是父親。她捐獻遺體所願,正是將這樣一種教育價值在生後繼續傳遞下去。如今,她的父親獨居養老院,不幸在嘉旻和她同學前去的前夜,突發中風,無法多加採訪。
而陳彥廷同學印象最深刻的「大體老師」則是一位充滿傳奇性的江湖大哥。通過尋訪,他得知,這位大哥後來退隱江湖,走上正道,當上廚師,業餘則十分愛好極限運動,包括駕駛重型機車等。年屆半百,大哥卻因胰腺癌早逝。「大哥很帥,樂觀向上,意氣風發,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陳嘉旻也在解剖觀察實驗中見過這位大哥。她說,大哥如今很瘦了,但曾經挺胖,這恐怕就是患病造成的。「想到他也有血有肉、活蹦亂跳,不僅呼吸,還會說笑,就不再覺得他只是現在這般冷冰冰。」
他們對於準醫生不僅貢獻了身體
與臺灣醫學生對「大體老師」的致敬方式相比,滬上醫學生也有自己的傳統。來自上海交大醫學院大二年級的陳立偉、張家綺等人,分別來自臨床醫學與護理專業,都是這學年剛剛接觸「系統解剖課」和「局部解剖課」。
第一次課,她們在實驗室內圍攏在「大體老師」周圍,舉行集體默哀儀式。根據現有的機制,每學期全校約200名醫學生上課,在半年內即一個學期之間約有20名遺體捐贈者可供院校。同班學生8到10人成組,不僅這段時間,都在同一位「大體老師」身上進行操作;而且,在解剖課之後,這位「大體老師」事實上也是學生今後醫學生涯中的唯一「大體老師」。因此,學生們對他也是格外珍惜,並懷有感情。
陳立偉告訴記者,第一次動刀,需要劃開「大體老師」的大腿部,觀察皮膚、肌肉、血管、神經、骨骼等結構,之後還要儘可能進行復原。「一開始大家都多少有些畏懼,但隨著認真深入,就不再出現這種感覺了。」她說,她們每節課前經過充分預習準備,力求不能多開一刀,不把重要結構破壞,「這也是對『老師』最大的尊敬」。
隨著課程的進展,陳立偉她們從腿部的較淺靜脈開始,找到這個同樣可以進行輸液的位點;然後,再確認更深層面的動脈;之後還有上肢、腋窩、背部、臀部等不同部位。「越到後來,我就越會想像她或他生前的故事,在頭腦中一定存在偉大的想法,不被某些思想所束縛,成就了這樣一種大愛。」陳立偉說。
十分幸運的是,陳立偉曾經在去年底真正遇見了一位遺體捐贈者。那是在她志願服務的敬老院內,一位七旬老奶奶曾在部隊文工團工作,與立偉相談甚歡,還展示了許多自己年輕時候的照片。在不經意間,奶奶聽說她是醫學生,便告訴她自己已訂立遺囑,並籤署協議,還給立偉看了捐贈證書。
更令立偉感動的是,老奶奶還動員自己的女兒也籤約捐獻了遺體。立偉了解到,她女兒患有免疫性疾病,一直無法治癒,身心蒙受苦痛。是奶奶說服了自家的女兒,「儘管醫學對自身疾病還無能為力,卻能為後來者帶來希望。」
同處中華傳統文化中,臺灣醫學生也頗有同感,他們感覺到「大體老師」絕不僅僅只是醫學生理方面的老師,更是醫學精神上的導師。陳彥廷的父親也是醫生,他曾不止一次親見父親在車禍等事故現場衝上前去,搶救難者,幫助止血;同樣,他也不忘成為醫學生後「大體老師」給自己帶來的第一教訓,那就是「無私奉獻、謙卑學習」。「不論自己成了主治醫師還是什麼名醫,都不會忘記『大體老師』教給自己如何學會奉獻與謙卑。」
【附錄】兩岸醫學生對「大體老師」的謝辭
每年的四月,春風生楊柳;每年的清明,祭掃各紛然。今日此時,我們佇立於此,祭奠我們的無言良師,那些帶我們開啟人體奧秘之門的大體老師們。
在中國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傳統下,他們是開明的先驅;在醫學事業發展、資源緊缺的環境中,他們是無私的奉獻者;在學生孜孜不倦、渴求知識的目光中,他們是偉大的教育家。
新教樓內偶然散發的福馬林氣息總是那麼親切,時時刻刻提醒起深深藏在腦海內的那位恩師的身影。寧願學生在他身上千刀萬剮,也決不允許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這是許多無言恩師的夙願。是的,老師們做到了。從第一次的懵懂無知甚至膽怯的操作,到後來知識的充盈以及動作的熟稔。每一次沉重的開始都能帶給我們遠勝於課本的知識,每一次疲憊的結束總是能留下千千萬萬值得鞏固的影像。直到最後那一刻,我們心懷的不僅僅是敬佩和感動,更是一種在收穫日益清晰的知識細節之後的感恩和致謝。
與大體老師相處的半個學期內,沒人知道他們生前何如,也沒人知道他們是因何而逝。但上過局部解剖課的同學們都知道,長時間的相處總能讓我們漸漸熟悉老師們,熟悉他們皮膚上的皺紋、肌肉的紋理甚至是體內的病灶。也許,就是因為背後的不了解,我們才能更深入的探索和學習。無論年輕年長,無論胖瘦,老師們帶給我們的知識和精神刻在我們心裡。
大體老師用身體力行的奉獻,使得初入醫學殿堂的我們更深刻的了解到人體的組織結構、位置比鄰。他們以令人敬佩的方式,留愛人間,並給予我們——未來的醫者,希望的寄託和祝福。這樣的奉獻點燃我們心中對生命虔誠的大愛,使我們立志學醫、治病救人的信念更加堅定。
致謝,我們的無言良師們;致謝,那些為醫學事業奉獻的人們。在此,我們立下誓言,必不負你們的付出,在醫學這條道路上,做到更好的治癒、幫助、安慰那些需要我們的人們。
題圖:兩岸醫學生為「大體老師」進行公祭。 本文圖片均 徐瑞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