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小花是我市最小的器官捐獻者
也是全省最小的捐獻者,
出生十幾天因為先天發育不足,
經搶救無效死亡。
其捐獻的兩個腎臟
挽救了兩個重症患兒的生命。
2014年,我市24歲的青年李陽
被確診患上蛛網膜囊腫。
2016年,他走了,
但是他捐獻了3個器官,
挽救了3個人的生命。
2018年11月25日,
我市第三例器官捐獻
在市人民醫院完成。
捐獻者捐贈了肝臟和雙腎。
捐獻者家住淇濱區,
是一位有擔當、有愛心的鶴壁漢子。
他突發疾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被初步判定為腦死亡。
家屬難以接受也不願相信眼前的一切,
了解了器官捐獻後,
他們最終同意
讓捐獻者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
▲我市醫務工作者一起向捐獻者默哀、致敬。
▲2018年9月26日,器官捐獻手術後,鶴壁的醫護人員向捐獻者遺體鞠躬。
11月26日,市衛健委、市紅十字會聯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同舉辦了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業務培訓會,培訓會上,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紅霞介紹了我市的器官捐獻情況。截至2020年10月,我市已有10例人體器官捐獻,捐獻器官30個,成功挽救了30位重病患者的生命。
▲市紅十字會志願者每年都會看望捐獻者家屬,圖為市紅十字會志願者看望我市首例器官捐獻者李陽的母親(左三)。
我市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者李陽的母親,
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宣講員,
希望通過宣講李陽的故事
能夠感染更多人,
引起更多人關注。
「器官捐獻神聖而偉大,在我協調的案例中,有不少家屬因為習俗放棄捐獻,造成器官資源的浪費。我國每年約有30萬名危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省紅十字會、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器官捐獻協調員範芮說,器官捐獻就是和家人永別之後把大愛留在人間。
相關內容
據了解,人體器官捐獻是指公民不幸逝世後,根據本人或家屬意願,將其功能良好器官,以自願無償的方式,捐獻給因器官功能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讓他們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生活質量,並且能繼續為社會做貢獻。
捐獻器官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通過書面自願申請器官捐獻登記,並且沒有撤銷登記,待其身故後進行器官捐獻;另一種是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待其身故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獻。
已捐獻或決定捐獻3年以上者
親屬及本人需要移植器官時有優先權
「愛能給予,也能獲取。為鼓勵公民去世後捐獻器官,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出臺文件:
●公民去世後器官捐獻者的直系親屬、配偶、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和登記成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3年以上者,如若出現為危重病情亟需健康器官移植來延續生命,在排序時將獲得優先權。
●器官捐獻完成後,貧困捐獻者家屬可向省紅十字會、市紅十字會申請救助基金。
●器官捐獻完成後,貧困捐獻者家屬可向省紅十字會申請人道救助,每年清明節省紅十字會都會在河南省福壽園舉行緬懷紀念活動,紀念那些平凡又偉大的器官捐獻者。
怎樣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微信登記
關注公眾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點擊「志願登記」進行登記。
網站登記
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官方網站(www.codac.org.cn)進行登記。
現場登記
提供自己的身份證、戶口簿,到市、縣的紅十字會填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即可,也可以在網上載表格填寫,然後交到或寄到當地的紅十字會。也可聯繫所屬醫院的醫務人員。
生命不因死亡而終結
有愛就能得到延續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向所有的器官捐獻者致敬!
來源:鶴壁日報
原標題:《來到世上僅十幾天,卻成為鶴壁最小的器官捐獻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