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如何看待捐獻遺體的?

2021-01-12 龍升尺木

在現在社會的公共認識中,會認為捐獻遺體的人很偉大。一般捐獻遺體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用作器官移植治病舊人,二是供醫學研究或教學。但是私心來講,很多傳統的家庭甚至會對埋葬先人的地點非常在乎,認為好的陰宅對先人更尊重,對子孫更有利。如此一來,如果長輩希望捐獻遺體,是否應該支持;如果我個人想捐獻遺體,是否對得起子孫?另外,中醫裡講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如果判斷腦死亡的情況下將肝、肺、心分別移植給不同的病患,在道家的常識中會有什麼後果嗎?

一則舊新聞

首先,道教不避諱器官捐獻。但是移植一定要斷氣後,也就是正式醫生宣告死亡之後,才能開始摘除。不然有一定的機率會有些問題。但機率也不大。而劇烈外傷例如車禍什麼的,一般都是提前出來了。具體問題具體要看。不可一概而論。

其次,不管是移植還是捐給科學實驗,一般要本人同意。最好是正式籤字那種。那是個契約。這些文字建議在活的時候好好讀下,所以這種捐獻書都是活的好好時候籤下的。一般不建議親人代為做主。^_^

自己熟悉契約

再次,如果是科學實驗,建議要在文件上明文規定多長時間火化。有個結果總是好的。有的醫科學校,其實對遺體一直用,不及時銷毀,會產生一些問題。這世界上和死人打交道多的職業,都會比較了解這些,他們只不過不公開說。譬如醫生,殯葬業,軍隊,公安什麼的。其實他們比常人眼界更寬廣更容易理解這些吧。而且和我們的聯繫也是最多的。

複次,火化也是化掉,給別人也是化掉,餵魚吃還是化掉,歸復於大地還是化掉。只不過是方式不同。用處不同。回歸大地是復回其根。故為先人所重。其中一些人地兩氣來往的方式可以使得後世子孫獲得更多的利益,才會形成極重陰宅的傳統。而真正要緊的卻是:死而有用,其德不止,澤被後世,無礙子孫。只要正式死亡,基本就斷掉了。就可以按照本人遺願處理。除非一些特別的情況。

大鸞周公比絕大多數人都明白這點,所以才會作那樣的選擇。明理而做出自己的選擇後,剩下的就該灑脫些。

將軍敗走,散兵遊勇各歸去處而已。之後對實際的影響很小了。而人臨去之前六感漸喪,死後智慧消磨,覺不出來這種疼痛的。沒有乾貨了,那就是一塊肉,給別人,只不過是別人的乾貨換掉亡者的。

所以移植沒有問題。前提是斷氣之後。

其中散兵之氣遺留比較嚴重的,或者將軍未走乾淨的,就會出現的所謂的排異反應。驅除乾淨就是排異期結束。但是一般器官並不能使用太久,那是因為這個過程,沒人會保存這個器官的生氣和其他一些原因,人畢竟和機器不同,不能當做零件換。阿爾法狗的升級迭代,是現代科技電子元件的升級迭代,柯潔的心智和阿爾法狗不同。

柯潔對戰阿爾法狗

最後,祭祀先人,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將軍,一部分是將軍那個戰車——但是前提是戰車沒有被放棄,還得放到正確的地方。才會有所謂的託夢告訴家人倉庫壞了什麼的。現在都是火化的,相關性少很多,就和住樓房一樣,一塊地氣影響的好多人的。只要保證別出大問題就可以了,而且主要是祭祀第一部分在起作用,而祖先之體的延續是子孫本身,那么子孫綿延,氣血還在,祭祀就能保證沒有問題。所以絕嗣是絕祖宗血氣延續之事。這點清楚後,捐獻沒法祭祀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道教繼承了儒家之禮和道家之理。因為這兩者是深淺先後的關係,是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詮釋,是互補而非對立。道家言本,尤其是對於他們來說十分簡單的常識細節之處不會記載於傳世典籍,他們對當時的三代文明都極為了解,只會摘取重要的說。而且原先的書籍文字極簡,一定要有師說家法配合才能流傳於後世而不謬。

相關焦點

  • 市民提議有償捐獻遺體
    記者 楊樺  本報濟南2月28日訊全省3年實現遺體捐獻者僅106人。本報2月28日刊發的《1200人登記獻遺體》引起眾多讀者關注。熱心讀者給本報打來電話建議實行有償捐獻,以保證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數量。  在省醫科院工作的陳女士打來電話說:「要求每個人都無私奉獻也不可能。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1.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律法規。2005年9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規範我省的遺體和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實施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  2. 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決定權是誰?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與其他人不同,張鷹沒有撥打殯儀館的電話,而是撥打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的電話。雖然當天正好是清明小長假,安醫大登記接受站的工作人員還是迅速趕到了醫院,舉辦完捐獻遺體儀式後,工作人員將楊君鶴的遺體帶走。張鷹的父親,時年82歲的張瑞麟於2012年10月去世後,當時也是將遺體捐獻給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醫大登記接受站。
  • 廣州規定家人不能阻礙遺體捐獻 國外如何破解悔捐
    央廣網北京4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遺體捐獻這個話題在今天看來已經是比較開放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遺體捐獻協議上籤上自己的名字。然而,我們也發現,遺體捐獻這個事似乎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有一種現象開始出現:遺體捐獻者本人願意捐獻,但是家屬很難接受這件事,因此,有的已經籤了遺體捐獻協議的個人在去世之後,家人不同意,反悔。
  • 老人慾去世後捐獻遺體 該如何辦理
    &nbsp&nbsp&nbsp&nbsp膠東在線消息 近日,網上民聲網友留言諮詢:沒有子女的老人想在去世後把遺體捐獻出來,請問需要什麼條件,如何申請,在哪個部門辦理手續?
  • 遺體捐獻反悔撤回達六成 擔憂無償捐獻用作牟利
    然而,記者從廣東省和江門紅十字會等處獲悉,除深圳表現不俗外,其他地市在遺體捐獻工作上依然進展「艱難」,截至今年4月,江門共有5名志願者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但從2008年後,新增捐獻量則為「0」,而在其他地市,包括醫學院等科研機構同樣出現「無米」的尷尬。  來自江門市紅十字會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內地遺體器官捐獻嚴重滯後,每百萬名內地居民中,器官捐獻者僅有0.03名。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7月17日,白志強填寫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如今,依照老人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被無償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生命的價值,平凡的生命演繹出動人的樂章。
  • 捐獻遺體,是一種什麼感受?
    回到家裡,我告訴女兒,我決定將來捐獻我的遺體,簡化所有的程序,取消所有的開銷。社會資源咱管不了,家庭資源先節省下來。2018年11月23日,女兒陪我去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哈爾濱地區的遺體捐獻接收工作設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解剖學館,遺體接收後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用於教學實驗。工作人員說,以前每年只有幾個捐獻者,這些年漸漸多了起來。遺體接收後可能用來製作標本,也可能用於解剖學教學。遺體完成教學實驗後,將由民政部門負責火化工作,不留骨灰。
  • 鼓勵遺體捐獻不能操之過急,以免架空"逝者權利"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有150萬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願意在死亡後捐獻遺體或器官的公民卻很少,這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及對遺體捐獻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有關。此次民法典草案三審稿增加「生前未反對捐獻遺體,死後近親屬可共同決定」的內容,對於增加遺體捐獻個案數量,自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死後捐獻遺體,有利於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其積極意義自不需贅言。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背包最外面的夾層裡放著一張藍色的卡片——「遺體捐獻卡」,卡片上有他的名字、編號和醫院聯繫電話。「這個卡我帶在身上,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人家看到這個卡上的信息,能及時聯繫到醫院……」今年3月份,他辦理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成為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 從去年填寫志願表開始,裴風岐原本和諧的家庭就起了「波瀾」,孩子們的反對,讓他和老伴袁桂芳始料未及。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他來說,經歷疫情後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百年後捐獻遺體的心願。  61歲的楊海成是舞陽縣蓮花鎮拐子王村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11月27日,在市紅十字會為楊海成舉行的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儀式上,記者見到了楊海成。雖說楊海成已經61歲,但從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上看,大家都覺得他也就五十來歲。
  • 關於捐獻器官、遺體行為,有哪些法律規定?
    -10-27 09:59:50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廖誠偉    問:哪類人可以自主決定無償捐獻自己的器官或遺體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太原今年實現2例遺體捐獻
    本報訊 (記者 劉霞)「2000年,我的母親籤了遺體捐獻協議,2005年實現了捐贈。受母親影響,2001年,我也籤了遺體捐獻協議,希望能為社會做點貢獻。」30日上午,在太原市首個「遺體捐獻紀念日」活動現場,62歲的捐獻志願者代表王天啟動情地說。
  • 捐獻遺體、角膜 東營六旬石油人周新善有大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通訊員 張惠 東營報導  11月14日15點45分,東營區紅十字會張惠接到周新善妻子鄒花香的電話,表示周新善剛剛去世,請他們來接受角膜和遺體同時,為家屬發放捐獻榮譽證書和紀念碑。  19點55分,山東省眼科醫院趕到濱海醫院,對家屬表示慰問後,向家屬解釋角膜摘取方式和下一步如何使用,雙方籤字辦理了捐獻和接受手續,順利摘取了眼角膜。  20點40分,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趕到濱海醫院,負責接受遺體的醫護人員向家屬表達了深深的謝意和敬意。隨後,與家屬辦理了遺體捐獻和接受手續。
  • 【城事】呼和浩特兩人捐獻遺體 老少先後離世
    呼市遺體捐獻的倡導者、發起人張普照如是說。據了解,198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共有367位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目前已有34位志願者實現了無償捐獻,謝建周和王瑄瑄就是其中兩位志願者。82歲謝建周完成遺願2月26日9時許,82歲的謝建周辭世,老人的遺願是遺體捐獻。
  • 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11月5日上午,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遺體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在市立醫院東院門診舉行。
  • 泉州一對醫生夫妻自願捐獻遺體 女兒幫諮詢手續
    小李的父母都是醫生,希望將來離世後,捐獻出身上可用的器官,幫助有需要的病人,並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院,做醫學研究。  女兒小李支持父母的想法,幫忙詢問。器官和遺體捐贈,該怎樣申請?泉州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詳細介紹捐獻流程,答疑解惑。
  • 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尚無專門法律
    而關於公民捐獻遺體是否需經過子女同意則無處參考。   至今,已有10多個省、市制定了法律性文件,對遺體捐獻的制度化、規範化進行了嘗試,其中關於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有不同的規定。上海市2001年頒布的《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規定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規,該法規未規定遺體捐獻必須經過近親屬的同意,而是規定了由遺體捐獻申請人從直系親屬或其他人中確定執行人,由執行人幫助申請人去世後辦理遺體捐獻事宜。   福建、山東、江西、重慶等地的遺體捐獻條例與上海市的規定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