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洶洶之口阻擾遺體捐獻的大愛之舉

2020-12-01 中國網

遵照父母生前的意願,當他們過世時,周頌英把父母的遺體先後捐獻出去。然而,她沒有料到,此後的10多年,她和家人一直生活在鄰居和親友們「異樣的眼光」中。2014年12月9日,周頌英帶著女兒搬入一處新居,這是她6年來第3次搬家。而每一次搬家,都是為了逃離周遭的「揶揄」。(12月14日澎湃新聞網)

子女遵照其父母遺言捐獻了他們的遺體,不僅是對已故父母的尊重,更是一種大德至善之舉。本該得到周遭人的掌聲和崇敬,可志願者周頌英在捐獻父母遺體後的10年人生軌跡裡,在世俗眼光中飽受「不孝」罵名,更有甚者,責備她將自己父母的遺體「給賣了」。我們難以想像在「人言可畏」的生活環境下,她內心承受了多少不被理解的痛苦煎熬,6年中被迫搬家3次。由是觀之,遺體捐獻,傳統觀念真是堅冰難融。

按照周頌英的一些鄰居和親友的看法,「入土為安」、家裡大操大辦,請和尚來做法事是為「孝」。隨著社會科學和文明的發展,這種觀念無疑是一種消極落後、反先進文化的舊殯葬陋習,推崇「厚葬薄養」則屬於做給別人看的形式主義的虛偽之舉。在筆者看來,志願者周頌英秉照父母的遺願捐獻遺體,讓社會多了一份愛,讓生命多一份延續,很偉大,實則一種「大孝」。倘若,她違背父母遺願,才真是不孝之道。「孝」更應該體現在子女對父母的生前關乎和照顧,而不是死後大張旗鼓的操辦。

正是因為囿於入土為安的根深蒂固「死亡認識」,我國公民的遺體捐獻工作步履維艱。即使捐獻人生前自願表示死亡後,將遺體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有些會因為得不到親屬的認可而放棄。甚至出現該新聞的寒心事情,遵照意願女兒捐獻了父母遺體,卻得不到周遭人的認可和理解。常言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父母就算有捐獻遺體的意願,但看到將來可能讓子女遭受流言蜚語、背負罵名,無疑會很寒心,進而打消捐獻的念頭。

捐獻遺體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死無全屍」,而是以愛的名義,使得生命以另一種特殊形式得以延續,它可以讓失明者重現光明,可以讓心臟病患者恢復健康,可以給災難燒傷者的皮膚進行移植,等等。此外,它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有著極大的貢獻。對個人來說,遺體捐獻是種高尚人格的體現,是一種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有句話說的好,我們不可能都成為英雄,總得有人在英雄走過的時候坐在路邊鼓掌。那些自願捐獻遺體的人自然是「英雄」,然而作為那些作為捐獻遺體家屬的周遭人理應「坐在路邊鼓掌」,而不是投以「異樣的眼光」、斥之「不孝」。人家秉承父母遺願也會遭質疑,筆者不禁要問,這個社會的寬容度和關愛去哪了?

捐父母遺體被罵「不孝」是對善行的侮辱。我們不應讓每個自願捐贈遺體的志願者和家屬遭受社會的阻力,捐獻遺體的人,為了拯救其他生命,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自己不願意捐獻遺體,反對他人指手畫腳的人,倘若自己家人生病移植器官時候你又會怎麼想?遺體捐獻,從來就是一項自願的高尚事業,決不該遭受如此指責。

目前,我國器官捐獻仍然存在社會、倫理、法律、人權等方面的困擾,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首要的任務是營造一種尊重生命、尊重捐獻者及其家屬的良好氛圍,善待使用後的遺體,注重人文關懷,比如可為遺體捐獻者建立紀念碑銘記等等方式。從而改變固守在人們思想意識中的傳統觀念,才不至於讓遺體捐獻者的子女承受「做善事,反遭唾罵」的巨大壓力。

相關焦點

  • 捐獻遺體、角膜 東營六旬石油人周新善有大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通訊員 張惠 東營報導  11月14日15點45分,東營區紅十字會張惠接到周新善妻子鄒花香的電話,表示周新善剛剛去世,請他們來接受角膜和遺體張惠表達了哀悼的心情,並安撫家屬注意身體,向周新善及其家屬的大善大愛之舉表示衷心地感謝。同時,為家屬發放捐獻榮譽證書和紀念碑。  19點55分,山東省眼科醫院趕到濱海醫院,對家屬表示慰問後,向家屬解釋角膜摘取方式和下一步如何使用,雙方籤字辦理了捐獻和接受手續,順利摘取了眼角膜。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志願器官捐獻的四口之家
    「作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我將以自己的言行,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獻器官志願者隊伍中來。」商丘市計程車雷鋒車隊隊長盧偉說。  目前,商丘市計程車雷鋒車隊隊長盧偉與妻子以及兩個女兒盧嘉欣、盧嘉雯一家四口都已志願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表示離世後會將有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出來。
  • 人間大愛!莒縣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
    人間大愛!莒縣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2020-11-20 23:05:10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19日,在莒縣遺體捐獻紅十字志願服務隊隊長趙連翠的家中,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莒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上門為志願者辦理登記。
  • 生命之約,大愛傳遞——袁州區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工作
    生命因短暫而珍貴,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重來,而器官捐獻,則是生命在大愛中延續。截至今天,袁州區紅十字會已參與兩例器官捐獻儀式,在場全體人員向捐獻者及家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你們的無私奉獻,讓大愛長留人間。
  • 大愛!日照女教師無償捐獻遺體,讓5名患者獲「重生」!
    2020年4月10日,日照市五蓮縣第二例器官遺體無償捐獻者王秀奎,在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監護室堅持了四天,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程,將生命定格在了52歲。她的家人強忍悲痛,按照她生前的意願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程序,完成了她最後的遺願。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12月27日《燕趙都市報》)人的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人的一生應當「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7月17日,白志強填寫了遺體捐獻志願書。
  • 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成捐獻遺體志願者
    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62歲龔光榮總是這樣回答。從兒子捐獻遺體到夫婦二人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再到帶動周邊164名群眾加入遺體捐獻志願者的行列,他們用愛為生命續航的故事,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 泉州:男子遭遇車禍不幸身亡 親屬無償捐獻遺體器官
    他的親屬在悲痛之餘做出決定:無償捐獻曾某的遺體器官,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  據悉,曾某來自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來南安打工已經十幾年。10月17日晚8點多,他送貨到安溪路上遭遇車禍,被送往安溪縣醫院,經診斷為重型顱腦損傷。因多臟器功能衰竭,他於10月29日上午不幸去世。令人感動的是,在曾某傷重期間,親屬得知其生命將無法挽回,主動表達要捐獻遺體器官的願望,以拯救更多生命。
  • 麗水已故退役軍人捐獻器官及遺體 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日前,2020年第四季度「麗水好人榜」揭曉,遂昌已故退役軍人李斌林因無償捐獻有用器官用於挽救他人生命,用自己的大愛傳遞了「生命火種」的事跡,獲評「助人為樂麗水好人」。經過配對,李斌林健康的2個腎臟、1個肝臟和1個心臟分別捐贈給了四名不同的患者,而他的遺體也捐贈於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做醫學研究,他的生命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 饋贈生命最後禮物 鹽城市一位七旬老人離世捐獻遺體
    7月23日下午,在辦理完遺體捐獻移交手續後,72歲的「三無」(指城鎮居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撫養人
  • 內蒙古: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
    10月24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生命之約 大愛傳遞」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季活動在包頭市勞動公園南門舉辦。據悉,內蒙古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開展以來,發展迅速,截至2020 年10月20日,全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
  • 日照莒縣:一家三口同時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申請表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1日訊 1月10日,家住日照市莒縣庫山鄉萬家山村的萬克選在山東省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上籤上了名字,同日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的還有他的妻子和兒子,一家三口同時籤訂捐獻遺體的大愛義舉讓人敬佩。
  • 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位醫護人員和1位職工家屬在青島市紅會人員的指導下,認真填寫《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用他們的無聲大愛表達對生命的尊重。經過抗疫洗禮,她回青後義無反顧去紅十字會籤訂了遺體捐獻志願書,自願在逝世後把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能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很多醫護人員都表示想要加入到遺體捐獻的隊伍中。於是,由急診醫護人員組成的「急診生命+」志願者服務隊應運而生,這也是全市首個由急診科醫生組建的志願者服務隊。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父母先後離世 遺體依約捐獻「母親雖然去世幾天了,但是家裡還有很多後事需要處理。」4月10日上午,記者見到張鷹時,他略顯疲憊。
  • 關於遺體捐獻,現身說法,談談我的心路歷程
    本人早在2018年就籤訂了遺體捐獻意向書,是第178474位捐贈志願者,正巧在問答上有人問到這個問題,就解答了一下,順便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覺得現在年富力強,死亡是遙不可及的,不需要考慮這些事情。我也是這樣想的,籤署捐獻意向,成為志願者也是很偶然的因素。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阜陽120名志願者志願捐獻遺體7月1日,太和縣文廟廣場人頭攢動,120名志願者辦理了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申請,並籤下承諾書,規模創安徽省之最。據了解,這是由太和縣委宣傳部、紅十字會、文明辦和苗為民愛心社等單位和組織共同舉辦的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受到各界群眾積極支持。
  • 重慶一對夫婦6年帶動164人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已年過六旬的龔光榮夫婦和遺體捐獻志願者們身著白色體恤衫,鞠躬、默哀,目送重慶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的車輛遠去…… 對於龔光榮夫婦來說,這樣的告別並不顯得沉重。「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龔光榮的回答樸實而動人。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他們有個最大的共同點:以血肉之軀,靜靜等待著初入醫學殿堂的學生們,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延續。北京長青園生命紀念碑矗立在遺體捐獻碑廣場中央,紀念碑主碑形似「雙手託舉著的心」,周圍環繞著一座座刻滿名字的小紀念碑,描金鐫刻下了每一位實現遺體捐獻者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年近八旬的朱林、朱敬兄妹倆和家人早早來到長青園。
  • 合肥一家養老院34位老人向安醫大提出捐獻遺體訴求
    合肥一家養老院34位老人向安醫大提出捐獻遺體訴求。他們說想為:安徽的醫學生培養作一點貢獻。在「孝老」成重陽節主題的當下,合肥的一些老人們卻用無私大愛奉獻社會。最近,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接到合肥一家敬老院34位老人捐獻遺體的訴求,希望「為醫學生體提供更多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