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大問題仍然是來源 志願捐獻應大力倡導

2020-11-30 中國網

浙江在線03月23日訊 昨日,記者從在杭召開的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上了解到,從2010年8月以來,我省有20位人體器官捐獻者,在浙江留下大愛,挽救了58條生命,使18位失明患者重見光明。此次試點總結會,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聯合主辦。

昨日,與會的浙江大學附屬一院院長鄭樹森院士,鄭重地請記者轉告捐獻者家屬,現在那些接受移植的患者,生活得很好!作為一位移植醫學專家,他非常感謝捐獻者和家人們的愛心和壯舉。

據悉,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從2010年啟動試點,全國先後有16個省市成為試點省份,浙江是其中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國各試點省(市、區),共完成捐獻207例,捐獻大器官546個,挽救了500餘個垂危的生命。

向你們致敬

因你們的捐獻,讓生命延續

記者了解到,一年多來,我省有20位捐獻者,身後捐贈了器官。他們中的18位,生前最後的時刻都是在醫院重症監護室裡度過的。因為交通事故、意外傷害等,他們沒有熬過生命的最後一關。去世之後,由家人代他們完成了美好的心願。

年僅16歲的花季少年胡欲輝,在家人的痛哭聲中走完了短暫的一生。在離家不遠的路口,一輛飛馳而來的汽車,撞倒了正在過馬路的他。胡欲輝當場昏迷,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

後來,家人痛下決定,捐獻了他的角膜、肝臟和腎臟,為苦等在病床上的4位器官衰竭病人,帶去生的希望。

21歲的花季少女蔡絲蘭,因顱內腫瘤出血,搶救無效。在離世時,她將自己寶貴的肝臟和腎臟,無償捐獻給了3名生命垂危的病人。她是我省第11例人體器官捐獻者。

捐獻者中,年紀最小的汪通利只有4歲,因溺水死亡,父母忍痛做出決定,讓孩子的器官多救幾個人。

外來務工人員孫永海,在寧波因重型顱腦外傷失去了生命,親屬在悲慟的同時,毅然作出按其生前意願捐獻器官的決定,感動了這座城市,感動了浙江。

全國累計登記志願捐獻達1.5萬餘人

浙江做法值得推廣

昨天記者了解到,在試點工作期間,我國曾進行了一項社會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1000份問卷,調查了12個試點省(區、市),被調查對象包括18至60歲以上的各階層人員,結果顯示:92%公眾聽說過器官捐獻,74.2%的受訪者填寫了身後志願捐獻器官表,只有6.8%的人明確表示不願意捐獻。

目前,全國累計登記志願捐獻者1.5萬多人。

專家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對器官捐獻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和理念上有很多差異。比如說,在美國,大部分州採用了領取駕照登記器官捐獻意願制度,在歐洲一些國家也是這樣。但在我國,不少人覺得,領駕照時登記器官捐獻,是晦氣、不吉利的事。

此次會議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浙江做法」值得推廣。比如,浙江省9個部門和4家移植醫院,已組成了我省人體捐獻委員會;共同出臺推進器官捐獻的相關政策:因道路交通事故,如果捐獻器官,省公安廳的專家負責提供法律、技術等服務;省民政廳也把捐獻者善後服務,納入惠民殯葬政策範圍,為捐獻者善後服務開設綠色通道;省財政廳安排試點工作啟動經費,並對捐獻者喪葬費用,實行財政全額補助政策。

器官來源面臨挑戰

每年150萬患者中僅1萬人得到手術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昨日向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器官來源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每年150萬器官衰竭患者,只有1萬人能夠得到移植手術的機會。

他呼籲儘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公民器官捐獻和分配體系,讓捐獻者的器官,得到最有效的應用。

他強調,中國的捐獻救助絕不是器官買賣,而是符合社會和醫學倫理學準則的人道主義救助。他透露,國務院法制辦將很快出臺新的器官移植條例,鼓勵人體器官捐獻。

專家訪談

黃潔夫:

我是醫生,也是器官志願捐獻者

前天晚上7點,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剛從手術臺上下來,記者便攔住他進行採訪。

手術臺上站了一個多小時,晚飯也沒吃,看上去,黃潔夫還是很精神。「您現在還經常給病人做手術?」記者問。「是啊!我是肝膽外科醫生,一直沒脫離臨床。」

他是特意提前一天到杭州的,專門趕到浙江大學附屬一院參觀浙一的肝移植中心,又受到鄭樹森院士的邀請,同臺為一位54歲的肝癌患者,做了肝癌切除手術。在等待採訪過程中,我看到手術臺邊觀摩的年輕醫生,不住點頭,回頭跟同事討論:像教科書一樣標準的手術。

對年輕醫生表達的敬佩,黃潔夫說,自己首先是一名醫生,之後才是一位衛生部門的管理者。

上世紀80年代,黃潔夫與我國多位專家一起,推動了器官移植技術發展和人體器官捐獻事業。他說,正因為自己是臨床醫生,眼見非常多的器官衰竭患者等不到器官而死亡,讓他感受到開展這項工作的迫切。

「作為醫生,我們除了要保證把每一位器官捐獻者的器官,『完美』地移植給患者,還要加強推動器官捐獻,讓更多的患者能重獲健康。鄭院士每年做很多肝移植手術,他也認同這一點很重要。」

他反覆地提到,中國應該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器官捐獻系統。

黃潔夫說,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支持,很多很多人在努力。鄧小平就曾籤署過器官捐獻意願書,衛生部部長陳竺也帶頭填表。

採訪結束時,黃潔夫指著鄭樹森等身邊的幾位專家說:「我們都是填表登記的志願捐獻者!」(記者 王蕊)

相關焦點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我國移植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自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令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從此走上發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名67歲的老教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她拉著孫逸仙紀念醫院移植中心辦公室主任丘小紅的手,心情十分激動,「我一直想要捐獻器官,但是不知道找哪個單位。」  據記者了解,這位關阿姨是廣州旅遊商務職業學校的老教授。她說,「國家培養了她幾十年,自己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人。她還要把自己的一幫老朋友都叫來做人體器官捐獻的志願登記者。」
  • 中國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平臺出現"競爭" 兩平臺可選
    今天,中國紅十字會下設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正式啟動器官捐獻志願在線登記平臺。  就在不到一個月前,3月1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際扶輪3450地區(香港一家致力於開展器官捐獻宣傳動員的社會組織)已合作推出我國首個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站「施予受」。
  • 內蒙古: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
    據悉,內蒙古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開展以來,發展迅速,截至2020 年10月20日,全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活動現場播放器官捐獻公益片《一個人的球隊》和《生命之花》,志願者通過發放宣傳材料、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有獎知識競答、表演文藝節目等形式,向現場群眾大力宣傳和普及遺體(角膜)和人體器官捐獻等知識。包頭市紅十字會、包鋼醫院、包頭市朝聚眼科醫院、包頭市紅十字雲龍骨科醫院為居民開展義診諮詢、解答器官捐獻相關知識,指導志願者填寫捐獻登記表。
  • 中國器官捐獻日|中國捐獻量亞洲第一,但器官缺口仍巨大
    自2015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以來,公民器官捐獻事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通過3年不斷地努力,帶有中國特色的器官捐獻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為2766例,2016年達到4080例。2017年達到5148例,捐獻量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2007年,國務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頒布實施,明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應遵循自願無償、知情同意、器官科學公平分配等原則。隨著各項改革不斷深入,到了2015年,中國就完成了10057例器官移植手術,是歷史最高一次。據預測,2016年這個數字將增長50%。但在黃潔夫看來,中國的器官移植還存在很多問題。  供體的嚴重缺乏,極大地制約著臨床救治工作。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十年累計志願登記251萬人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十年累計志願登記251萬人 2020-11-07 20:49:33   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梁惠玲在活動中表示,參與推動人體器官捐獻是中國紅十字會的法定職責。十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大力開展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救助激勵、緬懷紀念等工作,打造生命接力就在身邊的紅十字工作平臺,逐步探索和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的中國模式。
  • 器官捐獻供需矛盾突出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本報記者 李寰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
  • 內蒙古自治區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季活動在包頭舉辦
    內蒙古自治區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季活動在包頭舉辦 2020-10-30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婁底開展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活動
    湖南婁底開展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活動 2020-12-03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251萬人 挽救生命9萬餘人
    、器官移植受者等親歷者分別講述了「我與器官捐獻的十年」,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源:央視朝聞天下,總臺央視記者 李玉梅)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梁惠玲在活動中表示,參與推動人體器官捐獻是中國紅十字會的法定職責。十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大力開展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救助激勵、緬懷紀念等工作,打造生命接力就在身邊的紅十字工作平臺,逐步探索和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的中國模式。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2006年,負責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對移植界[即從事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專業人士]公開指出,中國不應繼續依賴死囚器官,現在是時候向前邁進,發展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的器官捐獻體系。中國國務院於2007年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對發展國家器官移植體系來滿足中國人民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至關重要。
  • 器官捐獻難 問題「卡」在哪兒?
    近日,市民田先生專程來到市紅十字會,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選擇用捐獻器官的方式延續生命。目前,像田先生這樣的志願者多嗎?我市器官捐獻的現狀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器官捐獻在各地都是非常艱難的「生命接力」。我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人適合以器官移植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自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器官來源更加緊張。有醫學專家表示,「一腎難求」的尷尬現狀依然未有改觀。
  • 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上線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平臺
    10月12日,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舉行「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上線啟動儀式暨醫院啟航一周年啟動儀式,正式對接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平臺,成為廣東省首家上線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平臺的社會辦醫醫院。
  • 2020年我國器官捐獻數量已達4600例 有望接近去年水平
    11月21日,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日友好醫院聯學聯建主題黨日活動在中日友好醫院開展,第一屆中日友好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同期召開。活動期間,多位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新形勢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發展方向。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開通 志願捐器官 網上可報名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供需比為1:3。  目前,我國已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器官捐獻工作,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1.起步探索階段(1960—2005年) 在起步探索階段,老一輩專家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許多當時尚屬年輕的移植外科醫生赴國外學習,帶回了歐美的先進經驗。當時開展了一小部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嘗試,但是移植器官的供體來源主要為死刑犯。
  • 衛生部副部長:死囚是我國器官移植主要來源
    死囚是器官移植主要來源 供應量不足需求的百分之一 衛生部副部長表示——器官移植條例年內完成修改本報訊(記者王永生)《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年內完成修改,我國即將建立器官移植應對系統,捐獻和分配工作由紅十字會主導。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現今,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其種類和成功率也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為規範器官移植倫理 Donation and Procurement 工作、擴大器官來源,我國積極探索公民逝世Citizen Death後器官捐獻體系。
  • ...走進中大新華:黃潔夫教授開講「中華傳統文化與器官移植事業」
    10月11日,由中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支部(以下簡稱「聯合黨支部」)、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共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委員會承辦的「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中大新華」)主題黨日活動暨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平臺上線儀式在該校東莞校區體育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