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23日訊 昨日,記者從在杭召開的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上了解到,從2010年8月以來,我省有20位人體器官捐獻者,在浙江留下大愛,挽救了58條生命,使18位失明患者重見光明。此次試點總結會,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聯合主辦。
昨日,與會的浙江大學附屬一院院長鄭樹森院士,鄭重地請記者轉告捐獻者家屬,現在那些接受移植的患者,生活得很好!作為一位移植醫學專家,他非常感謝捐獻者和家人們的愛心和壯舉。
據悉,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從2010年啟動試點,全國先後有16個省市成為試點省份,浙江是其中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國各試點省(市、區),共完成捐獻207例,捐獻大器官546個,挽救了500餘個垂危的生命。
向你們致敬
因你們的捐獻,讓生命延續
記者了解到,一年多來,我省有20位捐獻者,身後捐贈了器官。他們中的18位,生前最後的時刻都是在醫院重症監護室裡度過的。因為交通事故、意外傷害等,他們沒有熬過生命的最後一關。去世之後,由家人代他們完成了美好的心願。
年僅16歲的花季少年胡欲輝,在家人的痛哭聲中走完了短暫的一生。在離家不遠的路口,一輛飛馳而來的汽車,撞倒了正在過馬路的他。胡欲輝當場昏迷,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
後來,家人痛下決定,捐獻了他的角膜、肝臟和腎臟,為苦等在病床上的4位器官衰竭病人,帶去生的希望。
21歲的花季少女蔡絲蘭,因顱內腫瘤出血,搶救無效。在離世時,她將自己寶貴的肝臟和腎臟,無償捐獻給了3名生命垂危的病人。她是我省第11例人體器官捐獻者。
捐獻者中,年紀最小的汪通利只有4歲,因溺水死亡,父母忍痛做出決定,讓孩子的器官多救幾個人。
外來務工人員孫永海,在寧波因重型顱腦外傷失去了生命,親屬在悲慟的同時,毅然作出按其生前意願捐獻器官的決定,感動了這座城市,感動了浙江。
全國累計登記志願捐獻達1.5萬餘人
浙江做法值得推廣
昨天記者了解到,在試點工作期間,我國曾進行了一項社會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1000份問卷,調查了12個試點省(區、市),被調查對象包括18至60歲以上的各階層人員,結果顯示:92%公眾聽說過器官捐獻,74.2%的受訪者填寫了身後志願捐獻器官表,只有6.8%的人明確表示不願意捐獻。
目前,全國累計登記志願捐獻者1.5萬多人。
專家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對器官捐獻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和理念上有很多差異。比如說,在美國,大部分州採用了領取駕照登記器官捐獻意願制度,在歐洲一些國家也是這樣。但在我國,不少人覺得,領駕照時登記器官捐獻,是晦氣、不吉利的事。
此次會議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浙江做法」值得推廣。比如,浙江省9個部門和4家移植醫院,已組成了我省人體捐獻委員會;共同出臺推進器官捐獻的相關政策:因道路交通事故,如果捐獻器官,省公安廳的專家負責提供法律、技術等服務;省民政廳也把捐獻者善後服務,納入惠民殯葬政策範圍,為捐獻者善後服務開設綠色通道;省財政廳安排試點工作啟動經費,並對捐獻者喪葬費用,實行財政全額補助政策。
器官來源面臨挑戰
每年150萬患者中僅1萬人得到手術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昨日向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器官來源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每年150萬器官衰竭患者,只有1萬人能夠得到移植手術的機會。
他呼籲儘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公民器官捐獻和分配體系,讓捐獻者的器官,得到最有效的應用。
他強調,中國的捐獻救助絕不是器官買賣,而是符合社會和醫學倫理學準則的人道主義救助。他透露,國務院法制辦將很快出臺新的器官移植條例,鼓勵人體器官捐獻。
專家訪談
黃潔夫:
我是醫生,也是器官志願捐獻者
前天晚上7點,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剛從手術臺上下來,記者便攔住他進行採訪。
手術臺上站了一個多小時,晚飯也沒吃,看上去,黃潔夫還是很精神。「您現在還經常給病人做手術?」記者問。「是啊!我是肝膽外科醫生,一直沒脫離臨床。」
他是特意提前一天到杭州的,專門趕到浙江大學附屬一院參觀浙一的肝移植中心,又受到鄭樹森院士的邀請,同臺為一位54歲的肝癌患者,做了肝癌切除手術。在等待採訪過程中,我看到手術臺邊觀摩的年輕醫生,不住點頭,回頭跟同事討論:像教科書一樣標準的手術。
對年輕醫生表達的敬佩,黃潔夫說,自己首先是一名醫生,之後才是一位衛生部門的管理者。
上世紀80年代,黃潔夫與我國多位專家一起,推動了器官移植技術發展和人體器官捐獻事業。他說,正因為自己是臨床醫生,眼見非常多的器官衰竭患者等不到器官而死亡,讓他感受到開展這項工作的迫切。
「作為醫生,我們除了要保證把每一位器官捐獻者的器官,『完美』地移植給患者,還要加強推動器官捐獻,讓更多的患者能重獲健康。鄭院士每年做很多肝移植手術,他也認同這一點很重要。」
他反覆地提到,中國應該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器官捐獻系統。
黃潔夫說,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支持,很多很多人在努力。鄧小平就曾籤署過器官捐獻意願書,衛生部部長陳竺也帶頭填表。
採訪結束時,黃潔夫指著鄭樹森等身邊的幾位專家說:「我們都是填表登記的志願捐獻者!」(記者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