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遺體解剖有多重要?那些「大體老師」教給我們的事

2020-12-01 騰訊網

鍾南山表示新冠和SARS肺部表現不一樣,因此遺體解剖非常重要。兩例解剖工作已完成。遺體解剖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

記者/馮曉紅 賴天瑩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下,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已於2月16日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後續工作將陸續開展,預計10天以內可以得出結論。

2月18日,鍾南山院士發言稱,十七年前的非典,也是通過屍體解剖了解除了肺部之外,全身臟器受損的影響情況。通過屍體解剖,這次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表現,和SARS有點不一樣,沒有嚴重纖維化,肺泡還存在,但是炎症很厲害,還有大量的粘液,非常黏,這將導致病人的通氣不通順。解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病人的特點,在幫助他們通氣上改變一些方式。

參與解剖工作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病理解剖可為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和後續研究提供重大幫助。那到底何為病理解剖?為什麼它如此重要?病理解剖究竟對疫情防控有何幫助呢?

醫學生們的"大體老師"

遺體解剖,顧名思義,就是對死者的遺體進行全面系統檢查及剖驗,從而提取有關檢材、證據,或探討疾病的"道理"等。遺體解剖檢查對於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的闡明、疾病的預防等,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為臨床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線索,照亮救治過程中的盲區,撥開籠罩在病區和病灶上方的迷霧。

根據《解剖屍體規則》,這種研究方法大致分三類,即普通解剖、法醫解剖、病理解剖。

普通解剖多用於醫學院校相關教學,或者科研單位進行人體研究。法醫解剖多限於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局等。病理解剖不僅用於教學,也用於醫學研究和醫學預防機構病理檢測,對於有科學研究價值者、烈性傳染病或集體中毒死亡者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而劉良提及的遺體解剖,實際上就是一種病理解剖。

在醫學界,通常把遺體捐贈者稱為"大體老師",又叫"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者在過世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教學時再復溫到4℃,從而保持遺體新鮮,讓學生在最接近真實人體上進行手術訓練,醫學生們在他們身上掌握人體基本知識,感受救死扶傷的深刻內涵。

"黑死病"流行促進遺體解剖

遺體解剖的歷史已經有很多年了。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內科醫生希波克拉底在科斯島上創建醫學學校,作為解剖學之父(赫洛菲勒斯)的弟子,他潛心研究遺體解剖學,成為備受尊敬的解剖學家。

希波克拉底後,希臘的醫學在亞歷山大繁盛,希臘的內科醫生蓋倫旅行到羅馬,在動物身上進行屍體解剖,撰寫《解剖法則》,流傳到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蓋倫的《解剖法則》一書被證實諸多錯誤,維薩裡時教授的《人體的構造》、阿基裡尼的《人體解剖學》等著作彌補了缺失,解剖學進一步發展。

1315年,醫學家蒙迪諾偶然地在歷史上第一次對人體做了一次公開的解剖實驗,並於次年寫出了一部《解剖學》。

1348年,"黑死病"開始在歐洲各地擴散。但由於醫學不發達,許多病症醫生也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患者痛苦離開人世。由於不了解病理,一些有責任感的醫生很想通過解剖屍體來了解病因。但是在16世紀以前,教會並不允許解剖屍體。"黑死病"的流行促使很多醫生不顧禁令,決定解剖屍體,檢查以發現疾病是如何產生的。

▲14世紀醫生篤信鳥嘴狀的面具可以預防黑死病(圖片來自網絡)

在17世紀,病理解剖學的創始人之一、義大利的解剖學家喬瓦尼·巴蒂什·莫爾加尼對數百例患者的遺體進行解剖觀察,並開始採用顯微鏡記錄。他證明了疾病的症狀和器官病變有密切的聯繫,並且通過解剖學的變化,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質,由此確立了"病灶"的概念,促進了現代臨床診斷學的發展。

▲莫爾加尼(圖片來自網絡)

20世紀後,中國推廣西醫流入,帶來了人體解剖學的福音,人們開始對遺體捐贈、遺體解剖有一定的了解,逐漸接受遺體捐贈,對於發展我國的醫學科學事業和提高醫療質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病理解剖在臨床上有不少的"豐功偉績"。例如,通過對血液病患者的屍體解剖,發現58%合併黴菌感染,為臨床採取相應措施提供了依據;對非典SARS患者的屍體解剖發現,冠狀病毒不僅引起肺損傷,還可感染心肌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腎小管細胞、淋巴細胞及血液,為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超薄)斷層解剖學中虛擬人的研究,更為醫療、醫學教學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病理診斷是"最高法官"

劉良團隊承擔了這兩次遺體解剖任務,他反覆強調,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這裡所說的病理診斷,實際上就是指遺體解剖後進行的病理學檢查、研究等工作。病理解剖實施團隊成員、上海第一批援武漢醫療隊領隊鄭軍華也表示,從醫學上來說,解剖特別是病理診斷,是我們的最高"法官"。

現代醫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很多疾病均可採用現代化手段得以診斷和治療,如CT、X線、MRI、免疫檢查、無創生化等諸多影像學檢查診斷手段,還有臟器穿刺活體檢查、內窺鏡檢查、介入檢查等活體檢查方法。但在實際的診斷與治療中,這些方法仍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無法將病灶的嚴重性、特性、發展趨勢等準確顯示出來。而通過屍體解剖,能夠進行全面的病理學檢查,加強對疾病的全面了解。

據統計,各種影像學的正確診斷率為90%左右,而病理檢查的正確診斷率則達99%以上。因此,專家稱病理檢查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病理中的顯微鏡就像一架望遠鏡,極大地拓展了人類裸眼所見的距離,能夠把我們的視野變得更遠,讓我們看得更細、更清楚,結合一些最新的基礎研究方法(比如單細胞技術),能夠更好地探索疾病過程,使之動態化、清晰化。

就像2003年爆發的非典SARS,剛開始時認為衣原體是其病原體,直至第一軍醫大學病理學家丁彥青教授對SARS逝者遺體解剖後,才得到強有力的證據支持了廣東專家組提出的"非典病原體是病毒,不是衣原體"的論斷。

▲SARS患者遺體解剖的病理切片(圖片來自網絡)

傳染病遺體解剖屬"高危解剖"

新冠肺炎是一個新的傳染病,關於傳染病的遺體解剖研究已經不在少數了,對患有嚴重傳染病的遺體進行解剖時,傳染源可能通過多種途徑侵入解剖者的體內,引發相應疾病甚至導致死亡,所以這種解剖方式稱為高危解剖。

專家對遺體進行解剖後,會取相應的組織器官,製作成冰凍切片、石蠟切片,之後可以進行各種操作,例如,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等,確定各組織臟器中有沒有病毒的抗原存在;利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法來觀察不同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傷情況等。正是這些病理結果,對於倖存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生的希望。

在施行高危解剖時,需要有一個相對合適的場地,不讓病原體擴散,而且做屍檢人員要有一定的資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需至少有兩名具有副高級以上病理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醫生,其中一名醫生需具有正高級病理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作為主檢人員。此外,還需得到相關部門的批准,需要取得逝世的患者家屬同意,籤協議告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據北青報報導,兩名新冠肺炎的"大體老師"生前被救治20多天,最終還是去世了。病人去世後,鄭軍華及其團隊經過多次溝通後,最終獲得家屬的支持和理解。鄭軍華說:"如果沒有家屬的同意,這樣的解剖手術是無法進行的。"在手術過程中,創口儘量小,術後對遺體進行了修復,減少對逝者的損傷。

既然是高危解剖,在操作過程中肯定需要十分謹慎。據臨床資料顯示,在進行這種高危解剖時,需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解剖室要有足夠的空間,避免過度擁擠。需開窗通風和照明,通風良好可減少室內空氣被屍體汙染,良好的照明能避免操作中引起意外和損傷。

2.解剖者必須穿戴防護衣、護目鏡、手套、口罩、靴子等。防護衣要覆蓋頭頸部,同時對眼睛做好保護,防止體液飛濺,並使用雙層外科手套或特製的金屬網眼手套。

3.解剖人員必須接受安全操作訓練,建立操作規程,以防解剖中被刀、剪、尖銳骨頭刺傷,解剖後還需衝洗、消毒器械。

4.送檢查的標本用密閉容器包裝,不能被血液或體液汙染,一般病理檢查的標本應儘快用10%的福馬林、95%的酒精或0.2%戊二醛固定,以滅活病毒。

5.結束後,病理專業技術人員應對屍體進行縫合、整理,並進行嚴格消毒,經衛生處理後,按照規定火化或者深埋。

正是因為要求嚴格,對傳染病逝者進行遺體解剖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據劉良向北青報介紹,全副武裝結束兩例解剖手術後, "渾身溼透,寒冷,急著回家自我隔離,洗澡吃飯。手術時護目鏡朦朧一片,像高原反應一樣,第一例做到大半截,出現心慌、頭暈低血糖表現,真的體會到醫護人員的艱辛和付出。"

解剖逝者遺體能為新冠肺炎提供什麼支持?

既然已經證明了新冠病毒本身的存在,還有必要再解剖屍體嗎?其實,在疾病的治療中,不僅要了解"敵人"的構造,更需要認識"敵人"是如何破壞人體的。

病理研究就像判官一樣,以往,有很多臨床不清楚的問題,都能在病理醫生的解剖結果中找到答案。例如,腫瘤無論是原發性還是有轉移,都需要明確病理位置,以便臨床醫生採取恰當的治療手段。當腫瘤還是原發性,並且沒有轉移時,手術是最好的方式,如果轉移了,則要進行化療或生物療法等。

同樣,對於新冠肺炎來說,如果病理上沒有完整的、系統的信息,就不能從整體上解釋新冠病毒疾病的病因學和病理機制,無法從整體上認清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冠狀病毒(圖片來自網絡)

正像劉良所指出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會出現毛玻璃樣病變,但肺部究竟是怎麼病變的,沒搞清楚;臨床上,患者會出現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的情況,這比較反常,有些醫生也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我們也在爭論糞口傳播究竟存不存在,就需要對從口腔到肛門每個地方做觀察取材,看病毒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它的存在是不是受到腸道微環境的影響……"

鄭軍華表示,我們正在逐漸認識這個新病。對於一些危重病人的救治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惑,進行遺體解剖,有助於了解這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明確它的病理改變,為今後的治療提供更多的支持支柱。

▲病理解剖實施團隊成員、上海第一批援武漢醫療隊領隊鄭軍華(圖片來自網絡)

例如,CT診斷顯示有毛玻璃樣改變,事實上我們應該明確這種改變是水腫、感染、纖維化引起的,還是其他因素引起的,這對我們的進一步的診斷、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對病人體內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細胞缺氧或用氧障礙,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的臨床診斷還缺乏形態學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解剖才能知曉。

叢斌表示,如果我們能從遺體組織內分離出病原體,就可以對病原體外殼的蛋白質等大分子結構進行分析,並可做一、二、三代的比較研究,視其毒力的變化來預測未來的流行趨勢。

希望解剖病理送檢後將為新冠肺炎的研究和治療帶來一些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JOHNSTON A N.Anatomy for nurses:providing students with the best learning experience[J].Nurse Educ Pract,2010,10(4):222-226.

2.陳杰,步宏.臨床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3.李天莉.中國人體解剖法史略[J].中華醫史雜誌, 1997, 27(3):160-163.

4.http://news.sina.com.cn/c/2020-02-17/doc-iimxyqvz3450054.shtml

5.王揚宗.民國初年一次"破天荒"的公開屍體解剖[J].中國科技史料,2001,22(2):109-112.

6.曹麗娟.人體解剖在近代中國的實施[J].中華醫史雜誌,1994,24(3):154-157.

7.陳高平.病理屍體解剖的意義、現狀及對策[J].醫學教育, 1992(07):19-21.

8.http://guba.eastmoney.com/news,cjpl,904135611.html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相關焦點

  • 只有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關鍵問題
    > 前段時間,劉良接受了多家媒體採訪,呼籲儘快開展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 2月15日晚9點多,劉良接到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電話,表示有一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可以進行解剖。劉良緊急安排團隊人員從武漢各處集結到醫院,穿好防護服,於凌晨1點多開始屍檢,凌晨3點50結束。回家後,僅僅睡了兩個小時,劉良就起床和團隊人員復盤屍檢流程,總結哪裡可以改善和提高。中午11點多,他再次接到金銀潭醫院的電話,稱還有一例遺體需要屍檢。
  • 面對面:為什麼要對新冠肺炎逝者做遺體解剖?專家這樣說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陸續開始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遺體解剖的目的是什麼?記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並對重要信息進行研究,是出於什麼目的?劉良:目的是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傷害了病人的什麼地方,我們叫「靶器官」。
  • 送別,火神山28位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解剖醫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稱為老師意為捐獻者用自己的身體為醫學、科學作出了貢獻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武漢市火神山醫院共有28位大體老師作出了自己最後的貢獻「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不要有更多支離破碎的家庭」在傳統習俗的影響下很多家屬並不願意捐獻逝者遺體
  • 百萬網紅冒充醫學生擺拍「大體老師」,遭網友痛批!
    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學校已經草擬好了律師函,當天上午已聯繫了該網紅,讓他及時刪除關於解剖「大體老師」的相關視頻。另據開屏新聞消息,校方工作人員介紹,實驗室的牆上貼有禁止拍照的聲明,並且學校在給學生授課過程中,強調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生不能在解剖室拍照,更不允許將照片上傳至網絡。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作為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的一名2012屆畢業生,鄭超回憶起大學時代的「大體老師」,仍記得第一堂課的緊張,以及對「大體老師」的無限敬意。­  北青報:「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的稱呼有何不同?­  鄭超:各個高校對於捐獻的遺體都有各自的稱呼,「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都是相同的概念。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南京醫科大學七年制2011級臨床8班,有8個同學約定了一個特殊的儀式:每次這門課開始時,大家穿著白大褂,默默地站在老師的周圍,低著頭,持續一分鐘。這是一堂局部解剖課,這個實驗組的同學簇擁著的,被橙色布袋覆蓋著的,是南醫大最特殊的教育者——「大體老師」。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
    在這一過程中,「捐獻者去世家屬通知接受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天天打電話去問人家去世沒有,這樣太不禮貌了,所以只能被動等待。」首都醫科大學負責遺體接收的王老師說,「翻翻此前的申請記錄可以看到,有些捐獻者的年紀已經很高了,但如果家屬不聯繫我們,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捐獻者是否健在,是否有可能實現捐獻,這些答案只能等待。」
  • 清明節緬懷遺體捐獻者 「大體老師」大愛無聲
    華商報記者 黃利健 攝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開課前,在老師陳新林的帶領下,大家給他們即將解剖的「大體老師」獻花,默哀致敬,把一朵菊花輕輕放在「大體老師」的身邊……  「大一我們主要學的是理論課,大二開始實踐,真正像一個醫生一樣,拿起手術刀,在『病人』身體上手術。這個病人就是『大體老師』。」
  • 臺灣專家: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 意義重大
    QUESTION 直新聞:全國第一例、第二例由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今日送檢。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送檢有怎樣的重要意義?對於未來新冠肺炎的治療和疫苗的研發有何幫助?ANSWER 臺北和平醫院急診室前主任 張裕泰:我們遺體的解剖在我們的醫學上來講是蠻重要的,因為我們只有解剖以後才能知道,到底在人體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比如說肺炎的嚴重度到什麼樣一個程度,我們在遺體解剖裡面才能知道。
  • 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對病理解剖的意義不太了解,我們都知道CT下肺的樣子:磨玻璃影,但是磨玻璃影對應的損害是多種多樣的。有一句話叫做眼見為實,只有在顯微鏡下看過病變細胞,我們才能更深入了解病毒對肺的損害情況。
  • 全國首例、二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有何重大意義?
    驅動中國2020年2月17日消息,昨天晚間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顯示,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2月16日全國第一例和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備受各方關注。據悉,2月16日凌晨3點,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全國第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當日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上午,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北京解剖學會在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生命紀念碑前,舉辦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追思會,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位於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生命紀念碑前,多了許多黃白相間的鮮花。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劉茜所在的團隊便一直呼籲要對死亡病例進行病理解剖。但由於新冠肺炎屬烈性傳染病,解剖風險過高,加上國內少有針對甲級傳染病、達到P3級生物實驗室標準的病理解剖實驗室,使得相關工作遲遲難以落實。   直到2月15日晚上,劉茜突然接到劉良教授電話,稱金銀潭醫院有一個死亡病例可以做解剖,要求大家立馬前往醫院。
  • 大疫當前,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這些關鍵問題
    2月16日,他和團隊在18個小時內連續完成了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人命關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變化、病理生理基礎和死亡機制。」完成屍檢後,劉良這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
  • 畢業生向解剖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6月10日,在該校解剖樓,一群畢業生隔著大門向裡面的「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告別。當晚,畢業生輔導員蔡曉穎老師在朋友圈裡發了這麼一段文字:「凌晨,畢業生離校的不舍情緒一直延續著,輾轉難眠中我看到了學生發了一張在解剖教研室外鞠躬的照片。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像我們一樣活過,和我們一樣吃飯、大笑,有自己的愛與怕懼。離世之後,名字各自銘刻在親人心裡,卻不為我們所了解。他們緘默無言,卻是無可替代的良師。在醫學生口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神聖名字——大體老師。
  • 網紅溜進解剖室擺拍?律師函警告!網友:「大體老師」豈容隨意褻瀆
    近日,有網友曝料稱,在大連醫科大學封校期間,一男網紅溜進解剖館,偷拍捐獻人體等場景並上傳網絡。該網紅妝容精緻、長發飄飄,穿著白大褂 出沒於解剖教室,視頻顯示有多處馬賽克上被標註「兔子解剖」、「人體標本」 等字樣。
  • 網紅冒充醫學生進解剖樓拍大體老師,網友痛批:沒有底線!
    有醫學生稱這名號稱自己有百萬粉絲的男主播多年來一直出現在醫科大學各處,以醫學助教、中醫學、口腔學前五十學生的名義,拍攝抖音並上傳至網絡,學生們一直有意見,但是沒有在社交平臺宣揚此事。  直到最近放出的視頻中顯示他潛入解剖館,並拍攝了一些有大體老師出現的視頻。
  • 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大體老師」值得尊敬,做事莫讓其家人寒了心
    「大體老師」是醫學院學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其實不光是醫科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無私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逝者心存敬意。沒有他們,往小裡說就完不成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大裡說則是缺失了守護生命的重要一環。「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 網紅溜進解剖室擺拍?律師函警告!網友:「大體老師」豈容隨意褻瀆!
    近日,有網友曝料稱,在大連醫科大學封校期間,一男網紅溜進解剖館,偷拍捐獻人體等場景並上傳網絡。該網紅妝容精緻、長發飄飄,穿著白大褂 出沒於解剖教室,視頻顯示有多處馬賽克上被標註「兔子解剖」、「人體標本」 等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