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捐贈書上的鄭重落筆 是他們最誠摯的感恩

2021-01-12 浙江在線

2021-01-09 11:3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嵐 通訊員 周燕

「政府給我房子住,還有很多人都在關心我,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幸福了。我現在每天要吸4個小時的氧,一年裡半年都住在醫院,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

新年伴著寒潮而來,杭州市拱墅區的社區矯正對象嚴大爺這一番發自肺腑的話,卻讓人心生暖意。就在幾天前,嚴大爺在遺體捐贈,以及眼角膜、器官捐贈的志願書上,鄭重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73歲的嚴大爺在1999年時,因犯詐騙罪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2005年11月,因患有肺源性心臟病和呼吸功能衰竭,被批准暫予監外執行,2018年遷居至拱墅區司法局康橋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

20多年前,他有兒有女,也曾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因那次過錯鋃鐺入獄,從此妻離子散,人生軌道徹底改變,現在一人獨居在拱墅區康橋街道的廉租房內。

康橋司法所針對嚴大爺的個體情況,針對性地制定了「一對一」的幫教方案。除了依法免除社區公益活動和集中學習外,司法所工作人員每周都會通過電話或微信關心他的身體狀況,對他開展心理疏導。

在司法所和社區工作人員多方協調、共同幫扶下,嚴大爺享受到了重病補助、低保等多項惠民政策,司法所還2次為其向上級爭取到臨時困難補助,大大緩解了他生活上的難題。

對此,嚴大爺很是感慨:「當初剛住到康橋這邊的時候,有過各種擔心。司法所和社區的人一直安慰我、開導我,常到我家裡來看我,讓我放下包袱,生活和看病的問題司法所會和街道、社區想辦法幫助解決的。一年多下來,他們真的是這麼說,也這麼做的。」

除了社區和司法所幹部,周圍的人們也給了他關愛與溫暖。「小區保安看到我進出走路很吃力,不等我刷門禁卡,就主動幫我開門;物業保潔員在我住院回家前,提前幫我搞好衛生;犯病求救時,鄰居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這些,我都記在心上的。」

嚴大爺說,在自己第一次收到醫院的病危通知書後,就默默地立下了決心——死後要捐出遺體。現在,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心願。

受到嚴大爺的感染,和他同住一個小區、同在康橋司法所接受幫教的矯正對象王某也一同籤訂了遺體捐贈志願書。王某也患有重疾,她說:「想想這麼多年政府、社會的照顧,這也算最後一點能回報社會的吧。」

上善若水,大愛無疆。他們曾犯過錯,也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周圍人點滴的關愛與幫扶照亮了困境中的他們,讓他們曾經的「灰色人生」裡,閃現出了令人動容的「明亮時刻」。


1610163185000

相關焦點

  •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2020-06-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七旬老人接受社區矯正 為回報社會籤署遺體捐贈書
    嚴某籤署遺體捐贈書。拱墅司法局 供圖中新網杭州1月11日電(郭其鈺)「政府給我房子住,還有很多人都在關心我,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了。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日前,73歲的社區矯正對象嚴某籤署了遺體捐贈以及眼角膜、器官捐贈志願書,希望回報社會。
  • 潤康苑社區走訪慰問遺體捐贈老黨員
    捐獻遺體作人道奉獻,利國利民為社會造福。1月7日,棲霞區馬群街道潤康苑社區紅十字會開展走訪慰問社區老黨員活動,在此過程中,社區書記孟繁榮了解到老黨員帶動其女兒自願參與遺體捐獻,令人十分動容。交談過程中,孟書記了解到,老黨員自願參與了遺體捐獻,並展示了捐贈證書。對於一般的老年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談生死,但老黨員卻很豁達,表示捐贈遺體能為現代科學醫療事業做出貢獻,對陌生患病朋友給予切實幫助,用感恩回饋社會。老黨員還表示,自己已經說服女兒摒棄傳統的孝道觀念,把遺體捐贈看做生命的延續。遺體捐贈並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另一種愛的延續。
  • 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大三學生陳麗麗說:「身為一名醫學生,除了站在講臺上向我們傳道授業的老師以外,我們還有一位特殊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身軀教會我們人體的結構、血脈的走形,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大體老師』或者『無言良師』。」
  • 遺體捐贈:感念逝者,善待生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10月16日,江蘇鹽城72歲的蒯大萬完成遺體捐贈手續。他是一名困難群眾,患有腦梗等疾病,一直得到政府的幫助,對捐獻遺體這個想法想了很久。這是他的心願,想在百年後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研。
  • 「寶藏先生」鄭重:人生豈能無趣
    他也不嫌叨擾,「我視青年人是生命的一部分,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常常帶來很多信息,我沒看到的書他們看到了,我沒有的見解,他們談到了」,這種自然流露的心情,也是從鄭重先生結識的忘年交「老先生」身上傳遞出來的。「老先生」都是誰呢?
  • 讓遺體捐贈者自己「回家」?別涼了公益先行者的心
    遺體捐贈,對個人而言是艱難的「終極選擇」,對社會則是閃耀著公益精神光芒的義舉。三年前,四川宜賓筠連縣姑娘楊家珊,就用這樣一個令人震撼的選擇,完成了自己對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公益精神的感恩、持守和貢獻——臨終前,她感念自己重病時曾得到熱心人士資助,因此決定捐贈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 直面遺體捐獻者,他們如何致謝?
    尋訪「大體老師」,每年邀家人公祭 每年清明祭掃,慰靈碑前總是鮮花滿地,醫學生們藉此寄託感恩之心。但與內地對遺體捐獻者的隱私保護不同,臺灣醫學生對於他們親手操作的「大體老師」都挺熟悉。在根據逝者遺願接受捐贈後,學子們會全班出動,利用假期前往捐贈者家庭,尋訪「大體老師」的生平故事,並收集他們照片等資料。大多數家庭都樂意接受這種特殊意義的訪談,甚至接受邀請前往學校出席特別的公祭儀式。 上周三,臺灣陽明大學陳嘉旻、陳彥廷等數百名醫學生,就在學校大禮堂參加了隆重的「大體老師」公祭活動,集體向這一批遺體捐獻人士表達追思之情。
  • 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
    【網友提問】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律師解答】在《民法典》之前,我國並未在法律層面上對人體器官的捐贈作出規定,僅有的規定是國務院於2007年3月31日發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該條例實際上是行政法規。
  • 心懷感恩,深大畢業生返回母校,成為「大體老師」
    那時,她便決定,將自己的器官和遺體捐贈出來。然而,因特殊原因沒能遞交捐獻志願書。2014年,湘竹逐漸失去意識。她最記掛的,是那份捐獻志願書。手術前,她在志願書上按下手印。之後,湘竹病情不斷惡化癱瘓在床。今年5月18日,湘竹因病逝世,按照她的遺願,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校園,但跟其他學生不一樣的是,這次返校是她生命歷程中的最後一站。
  • 麗水已故退役軍人捐獻器官及遺體 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經過配對,李斌林健康的2個腎臟、1個肝臟和1個心臟分別捐贈給了四名不同的患者,而他的遺體也捐贈於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做醫學研究,他的生命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 2020年梅州首例成功捐贈遺體志願者
    11月22日,吳政文因病去世,按照他生前遺願,遺體將無償捐贈給嘉應學院醫學院作科學研究及教學使用。昨日上午,嘉應學院醫學院學生代表、梅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梅州市殯儀館,和吳政文的親屬一起,為老人舉行了一場簡單卻莊重的遺體告別儀式。  吳政文老人是今年我市首例成功捐贈遺體的志願者。
  •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電 話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志願捐贈遺體接收站 010-63291974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遺體捐贈站
  • 八旬老人捐贈遺體:奉獻自己最後的價值
    近日,秦德禮老先生因胃癌去世,家屬按照他的遺願,將其遺體捐贈於醫療科研。6月7號,秦德禮老人過世,家屬遵照他的遺願,將遺體捐贈於湖南省紅十字會,由湘雅醫學院接收,用於醫學科研。秦德禮老人生於1934年,曾經參與過解放戰爭,退伍以後,一直在株洲工作。老人的兒子介紹,父親一直以軍人的精神做人做事,家教從嚴。
  • 8旬中科院院士倪嘉纘要求捐贈遺體—新聞—科學網
    南方日報訊 (記者/向雨航 通訊員/林瑜)「沒有遺體捐獻就沒有醫學進步,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
  • 日本「周星馳」:逼龜梨和也住兇宅,獻血獻骨髓,決定捐贈遺體
    更重要的是,木下芳賀也和「星爺」一樣,十分熱心公益:他從25歲開始獻血,已獻60多次;為陌生人捐獻過骨髓;還做了登記,死後將捐獻器官或遺體,並把捐獻登記證和駕照放一起,隨身攜帶。木下芳賀的名字,在中國可能並不被人熟知,畢竟日本人的喜劇套路,好像和中國人的思維不在一條線上,不知道笑點在哪兒。
  • 今年仙遊新增3人登記器官遺體捐獻
    記者獲悉,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贈工作已經開展十周年,莆田市已登記遺體器官捐贈志願者1930人,已完成23位公民逝世後遺體器官捐贈,其中有1人捐了8個器官和角膜,創下了1人救8人福建省器官捐獻機錄。
  • 亂放肢解遺體任由老鼠啃食 巴黎一捐贈中心被下令關閉
    《快報》當時稱,巴黎第五大學的遺體捐贈中心接收了數千具捐贈來的遺體,本應用於科學研究,但《快報》發現,這些遺體的存放環境十分惡劣。《快報》得到了一張在2016年時拍攝的現場照片,稱這裡就像一個亂葬崗。大量裸露的、被肢解的遺體隨意堆放在一起,還有一個頭遺落地板上。一些遺體正在腐爛,還有一些留下了被老鼠啃食過的痕跡。
  • 蕪湖重情義丈夫和她一起申請遺體捐獻
    日前,朱行江在妻子梁有靜的提議下,兩人申請了遺體及器官捐獻並獲得批准,再一次讓知情者道一聲「好樣的」。 高位截癱多年想今生能幫一次別人 5月23日,記者來到位於紅星社區一片平房區的朱行江家中,與數年前記者來採訪時相比,這裡的房舍愈加老舊。朱行江的家依然潮溼,妻子梁有靜從2000年遭遇車禍高位截癱開始一直躺在床上,但笑容依舊。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這是一堂局部解剖課,這個實驗組的同學簇擁著的,被橙色布袋覆蓋著的,是南醫大最特殊的教育者——「大體老師」。   先學會尊重「大體老師」   「相當於說聲『老師好』。和走上講臺的老師不同,『大體老師』沒動作不說話,但他們卻用高尚的行動,支持著醫學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