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霖登記器官捐贈的新聞刷了大家的屏幕。很多人都在為他點讚,送他祝福。這的確是一件值得大力宣揚的好事,一件充滿正能量的事,值得歡呼鼓掌!
那麼,作為普羅大眾的一員,我們在吃瓜之餘,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你我該何去何從?
我們來看一組數字:截至2018年9月9日,我國公民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達614608人,實現捐獻19380例,捐獻器官54956個。這個數據不及美國同時期的5%。
在器官捐獻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幸運的是,我們已經起步了,已經在跌跌撞撞的向前邁步走。
器官捐贈的困境
首先,器官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其執行人將遺體的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死亡後,由其直系親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
在我國,主要影響器官捐贈的是倫理觀念的影響。
眾所周知,傳統中國是個倫理社會,古代社會的一般道德準則是將死者入土為安。很多人對於捐出親屬或自己的遺體,感情上很難接受。同時,為了保護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國家規定,器官捐獻作為一種公民自願履行的善行,只許捐贈,不可買賣。完全是無償和公益的。最後,社會宣傳的缺失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人重自我,輕社會,私民、小民意識根深蒂固,社會責任感較差。在人們心目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陌生他人的漠不關心的觀念根深蒂固。
這直接導致了器官捐獻在我國寸步難行,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怪圈,只能原地踏步。
器官捐獻的希望和未來
歐美國家在器官捐獻上起步較早,多年的積累和調整,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美國駕照的背面是器官捐獻書。在美國,成年人幾乎都有駕照。很多州規定,申請駕照時,必須同步登記是否作為器官志願者。如果選擇是,將會進入全美器官捐獻資料庫。駕照的背面也會做出相應的標註。
2018年8月5日,英國衛生部發聲明,英格蘭有望從2020年開始實施新的器官捐獻制度,把現行的「告知同意」制改為「默認同意」制。
歐美國家通過自願登記和立法保障了器官捐獻在合理合規中不斷發展,這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我國器官捐獻也一直處於進步之中。
2014年4月2日,陳竺、華建敏、李金華等中國高級官員在北京協和醫院登記捐獻器官意願,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支持。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代表了官方的做法和態度。
2015年起中國器官移植將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獻。這是實質性的進步。也杜絕了器官交易,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進步。從此之後,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器官捐贈的制度從批評逐漸轉為認同,為後續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2014年6月6日,年僅11歲的深圳小學生梁耀藝身患腦瘤,臨走前他決定捐出腎臟和肝臟。這是平民的進步,更是一件值得所有人肅然起敬的事。為他鼓掌,更為他的父母鼓掌。這樣高尚的靈魂一定會在天堂裡微笑。
截至2018年10月,我國公民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達6.6萬人。這個數字正在不斷增加。
大道無情,人間有愛。相信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