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如果離開人世,身體能否繼續為社會做貢獻?記者了解到,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體生命科學館內,就存放著上千件真人器官、胚胎和骨骼標本,用於醫學臨床應用、科普教育和人文關懷等用途。這一科學館位於安徽醫科大學內,預計將於年底開館,未來或將對公眾開放。
展館裡有豐富的人體標本。
上千件標本悉數展出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館內探訪,這裡存放著大量的真人標本。安醫大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汪思應介紹,在全部完善之後,這裡將存放一千多個人體標本,用於人體奧秘的探究、教學和解讀。
人類胚胎、器官組織、關節骨骼……明亮的展架上,這些標本都一一呈現。有些封裝的瓶身還附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後可以閱讀相關背景知識。
汪思應介紹,其中有一個展櫃中,是今年剛剛過世的安醫大病解教研室鄭國豪教授親手製作的病理學典型病理的標本和切片,他在國內病理學界具有很高的聲譽和學術影響力。
未來或將對公眾開放
記者在館內還看到了多具人體標本,其中一些可以直觀地看到身體的每一塊肌肉。汪思應介紹,這些標本已經經過塑化處理,參觀人員可以用手觸摸,不僅沒有福馬林的味道,也方便觀察。此外,全身骨連結塑化標本以及不同關節的骨骼標本也都在展館呈現,從顱骨、肱骨到股骨、足關節均能一目了然,同樣是作為教學、科普、實驗的用途。
為了更好地幫助醫學生包括參觀者進行學習和科普,汪思應介紹,後期他們還準備對於一些疾病狀態的標本設立對照組。「比如像這種原發性肝癌的肝臟,或者脾貧血性梗死的標本,就會在它們旁邊放置健康的肝臟或者脾臟標本,有助於大家進行觀察。」
汪思應介紹,這一展館目前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體生命科學館,預計將於年底開館,主要是用於學生的教學和科普用途,未來也可能對公眾開放。
「無語良師」 感人至深
在展館內,除了大量的人體標本,還有一塊區域是用來向那些無私的遺體器官捐贈者致敬的,他們也被尊稱為「無語良師」。
這兩天,有一則新聞讓不少人動容。雲南昆明的一對醫學伉儷雙雙捐贈遺體用於醫學研究。近日,他們的骨骼標本,被安置在母校昆明醫科大學的生命科學館入口。這一特殊的重逢,在讓人淚目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生為醫學教授,逝做無語良師」的高尚情操和境界。
為醫學奉獻,去世後做成標本繼續為醫學服務,這本身就是很高尚的事情。記者了解到,安徽醫科大學前身安徽醫學院首任院長張錫祺,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捐獻了肝臟和腎臟,做成了標本。最近,安醫大解剖教研室的一位副教授董煒因為腦出血去世,捐獻了角膜。安醫大食堂後勤師傅孫來華也捐獻了遺體。此外,該校還有不少醫生、老師、醫學生都籤訂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把遺體用於醫學用途。
遺體捐贈數逐年上升
在過去的幾年裡,汪思應也曾負責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的相關工作。他介紹,作為安徽省最早的遺體器官捐獻接受站,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接受遺體捐獻的例數也是居省內前列,2017年,安徽全省接受的捐獻遺體為110例,其中該站接受65例,2018年,全省遺體捐獻接受總數為122例,該站則佔了63例。
汪思應說,隨著公民教育程度的提升,目前安徽的「無語良師」也在逐年增加。「但還遠遠不夠。」汪思應說,在安醫大每15至30位臨床醫學生要共用一具「無語良師」用於局部解剖。
據介紹,目前,安徽醫科大學遺體捐獻接受站新站、心肺復甦應急救護基地等都在同步建設中,硬體設施的建立健全,也將促進遺體捐獻事業進一步發展。
俞傳芳 萬新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