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啟動「免疫大計劃」正當時!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新冠疫情讓「免疫」成為高頻詞。

無論是被寄予厚望的疫苗還是抵禦病毒的免疫屏障,都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

「我們希望所有疫苗產生的抗體,像天花疫苗那樣終生有效,但怎麼能做到呢?」11月19日—20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祁海拋出的問題道出被疫情困擾的人們的心聲。

現實是,這樣的疫苗「定製」目前無法做到,甚至在疫苗使用後,學界也無法回答能否給予永久免疫的問題。

「應對關口前移,少不了免疫應對計劃!」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所免疫系教授何維指出,除了突發傳染病,老齡化、慢病、腫瘤等都亟需免疫策略。

「免疫研究日漸深入,但缺乏系統認識。」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說,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等實體系統相對固定不同,免疫系統動態應答,免疫細胞全身遊走、在器官組織局部的數量不斷變化,對於它的研究需要全新視角。

為此,何維、曹雪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田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教授王福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多位中國免疫學者共同呼籲啟動「免疫大計劃」。

香山科學會議第688次學術討論會(香山科學會議辦公室供圖)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免疫將有更多「爆點」

之前看似是基因突變的人類遺傳病,研究後證實源於免疫炎性反應……多種「負向」生命活動被證實與炎症、免疫密切相關,甚至包括衰老。

「從基礎理論創新帶動疾病救治實際應用的角度,免疫領域很有實力催生諾獎。」曹雪濤說,中國要有所作為。

何維團隊持續十幾年對佔外周血僅1-5%的γδT細胞進行研究,目前成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領域;

田志剛團隊對於NK細胞的免疫機理研究使得其有可能成為腫瘤細胞「更稱職的捕食者」……

只有基礎理論持久深入的研究,才能為免疫治療產業的持續創新帶來不竭動力。以2018年諾獎為例,PD-1(一種免疫元件)的發現帶動了整個免疫治療產業化的蓬勃。

「近年來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研究在我國逐漸增多,但多為跟隨、仿製型的創新。」田志剛說,「產業認識到了免疫治療的潛力,但我們的原始創新沒有跟上。」

免疫治療市場上,「大而不強」的中國沒有定價權。抗體、細胞治療技術等的引進消耗大量醫療費用,高端免疫治療成為百姓不能及。

「國際上已有數個免疫治療藥物年銷售額上百億美元,在我國的市場潛力也巨大。」曹雪濤說,基礎理論研究需要更加接近產業,面向經濟主戰場,「免疫大計劃」將致力於彌合其間的斷層。

更多的「中國答案」仍需要基礎研究發力。「我國5歲兒童的免疫功能如何、老年人免疫學數據怎麼樣、免疫力的具體判定指標是什麼……這些基礎框架不能照搬國外指標。」曹雪濤說,中國需要自己的免疫學指標,並構建適合國人的免疫學體系。

「日本科學家用11年時間進行了3500例人群循證研究,證明外周血NK細胞的殺傷力。」田志剛說,此類研究在我國得不到很好的支持。

無本之木難屹立於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免疫領域需要「免疫大計劃」,以開展更廣泛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同時改變我國理論創新不足的現狀。

香山科學會議第688次學術討論會(香山科學會議辦公室供圖)

面向人民健康,免疫是「走在前面」的關鍵

面向人民健康,走在疾病之前,是科技界新時期的歷史使命之一。能不能把防控工作做在「疾在腠理」之前?免疫學研究成為關鍵和基石。

免疫系統的特別在於,它的異常是慢性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預警」,免疫系統的再平衡也可以逆轉疾病的發生或惡化。

「把免疫學做通做實了,中國的疾病防控水平會上一個大臺階。」曹雪濤說。

「走在慢性疾病之前,免疫科學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首要任務是應對老齡化。」何維指出,不僅要提高人均壽命,更要提高人均健康壽命,讓百姓有健康晚年。

有效應對突發傳染病,也需要免疫科學走在前面。以當前公眾最關切的疫苗有效性為例,亟待破解免疫科學問題。

「我們知道,自然感染和疫苗所激發的人體免疫狀態不同,促進疫苗產生有效長久的中和抗體,需要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永久免疫間轉化、關聯的基礎理論。」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說,但由於領域劃分,免疫領域與疫苗領域的科學家很少「坐在一起」。

面向人民健康的最高目標成為各界聯手的契機,「免疫大計劃」則成為跨界打通的有效抓手。

與此同時,新興的生物科技、信息學技術正在與傳統免疫科學「碰撞火花」,例如單細胞技術、冷凍電鏡技術為免疫科學的研究提供事半功倍的手段。「免疫大計劃」將促進新技術的融合創新,「讓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提升中國免疫學研究的整體水平。

「免疫大計劃將從基礎理論、技術創新、健康幹預、疾病診治、產業落地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曹雪濤說。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啟動「免疫大計劃」正當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啟動「免疫大計劃」正當時
    為此,何維、曹雪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田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教授王福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多位中國免疫學者共同呼籲啟動「免疫大計劃
  • 肺癌一線免疫治療援助計劃正式啟動
    2018年7月, PD-1免疫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在中國獲批用於一線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在內地定價為17918元(100mg/4ml規格)。2018年9月19日,中國首個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患者援助項目「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患者援助項目」隨之啟動,旨在為中國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提供藥品援助。
  • 在爭議聲中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即將啟動
    一群科學家本月初宣布將於今年籌資1億美元啟動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目標包括10年之內耗資數十億美元從頭開始合成出一條完整的人類基因組。這一計劃,被有些人視為新時代基因革命的創舉,同時也引來許多爭議。
  • 中國科學家探究焦亡的抗腫瘤免疫功能
    中國科學家探究焦亡的抗腫瘤免疫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6 14:26:23 北京大學劉志博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邵峰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開發的生物正交系統揭示了焦亡的抗腫瘤免疫功能。
  •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6:58:32 同濟大學醫學院戈寶學和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研究組合作,揭示了宿主介導的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 「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在滬啟動
    8位「大牛」專家壓下啟動裝置。  25日,上海市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項目在復旦大學啟動。今時今日中國科學家牽頭啟動,原因何在?作為普通人的你我,是否也可投身參與到這個關係人類命運的計劃中來?  生命科學始終有一條主線  對普通大眾來說,問題來了。什麼是表型組?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給出一句話定義: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決定人體特徵。籠統地說,人從出生到發育成長,直至死亡,整個過程所有特徵的集合,就是表型組。
  • 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中新社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18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已實施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一步「太極一號」的基礎上,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 以生命之鑰,解病痛之困 -- 肺癌一線免疫治療援助計劃正式啟動
    2019年4月9日,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項目辦公室啟動「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患者援助項目」並在北京舉行了一場簡單卻意義深刻的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拓展項目援助覆蓋範圍,將符合相應醫學條件的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納為項目援助對象。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肺癌免疫治療新航道啟動
    原標題:肺癌免疫治療新航道啟動近日,由中華肺癌學院和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臻知篤行,呼吸與共——肺癌免疫治療新航道」全國啟動會在上海召開。目前,免疫聯合治療是小細胞肺癌中更有發展前景的治療策略,《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0》將PD-L1免疫抑制劑聯合化療,列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的推薦方案。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免疫和計劃免疫
    第二節免疫和計劃免疫     班級姓名學號     學習目標:1、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作用     2、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學習重點:人體的三道防線的組成和作用     一、課前小測
  • 進補正當時,癌症患者能吃海參嗎?|免疫功能|海參|癌症|皂苷|細胞|...
    腫瘤的生長、侵襲及轉移均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關,而研究表明玉足海參多糖(HS)可以降低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表達,從而抑制原發性腫瘤的轉移能力;③海參多糖對機體有免疫調節作用。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的免疫情況緊密相關,腫瘤細胞能夠通過多種非特異性的機制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
  • 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國內新聞】;中新社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18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已實施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一步「太極一號」的基礎上,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
  • 數字經濟大咖縱論「黃河鯤鵬」:風起揚帆正當時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河南發展鯤鵬計算產業是風起揚帆正當時徐直軍表示,「首先計算產業的市場空間足夠大,這在全球是一個一萬億美金的規模產業,在中國也是萬億人民幣的市場;另外隨著摩爾定律的極限,計算產業正進入架構創新期,這意味著原有的市場格局將被打破,一個巨大機會的藍海正在出現。」徐直軍表示,河南大力發展鯤鵬計算產業,是風起揚帆正當時。
  •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26歲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因碩士論文優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學位,27歲成為全校最年輕的學科帶頭人,28歲破格由講師直接晉升為教授, 32歲被晉升為博士生導師,33歲擔任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41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為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 中國科學家幹細胞治癌獲突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幹細胞治癌獲突破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導港媒稱,中國科學家通過幹細胞編程來「尋找並摧毀」癌症,朝著在癌症治療領域取得突破邁出了重要一步。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2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王金勇及其研究團隊說,這項技術成功用於治療患有胸腺癌的小鼠,胸腺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報導稱,根據上周發表在中國科學期刊《細胞研究》上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用幹細胞培育出了初期免疫細胞,這些細胞之後會發展成T細胞,T細胞在胸腺中生成,並在人體免疫反應中發揮核心作用。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青年項目啟動會召開
    11月17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青年項目「面向腫瘤精準免疫治療的活體內活性氧自由基動態可視化定量檢測」啟動會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召開。該項目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分析科學研究中心劉書琳研究員牽頭承擔。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院士出席並致辭。
  • 英國正計劃要求70歲以上人群居家隔離,衛生大臣這樣解釋「群體免疫」
    BBC消息,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證實,英國政府在考慮一項針對70歲以上人群的「隔離保護」計劃,希望這一人群可以在未來幾周內居家自我隔離,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BBC報導截圖BBC說,漢考克在接受英國天空新聞採訪時承認,居家隔離「對老年人和易感人群來說是很高的要求,但這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
  • 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
    【中科院: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
  • ...西苑醫院「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分中心啟動會(GCP 培訓)啟動
    「京蒙幫扶」巡回醫療活動暨西苑醫院「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分中心啟動會(GCP 培訓)啟動 2020-08-02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