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新冠疫情讓「免疫」成為高頻詞。
無論是被寄予厚望的疫苗還是抵禦病毒的免疫屏障,都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
「我們希望所有疫苗產生的抗體,像天花疫苗那樣終生有效,但怎麼能做到呢?」11月19日—20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祁海拋出的問題道出被疫情困擾的人們的心聲。
現實是,這樣的疫苗「定製」目前無法做到,甚至在疫苗使用後,學界也無法回答能否給予永久免疫的問題。
「應對關口前移,少不了免疫應對計劃!」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所免疫系教授何維指出,除了突發傳染病,老齡化、慢病、腫瘤等都亟需免疫策略。
「免疫研究日漸深入,但缺乏系統認識。」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說,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等實體系統相對固定不同,免疫系統動態應答,免疫細胞全身遊走、在器官組織局部的數量不斷變化,對於它的研究需要全新視角。
為此,何維、曹雪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田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教授王福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多位中國免疫學者共同呼籲啟動「免疫大計劃」。
香山科學會議第688次學術討論會(香山科學會議辦公室供圖)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免疫將有更多「爆點」
之前看似是基因突變的人類遺傳病,研究後證實源於免疫炎性反應……多種「負向」生命活動被證實與炎症、免疫密切相關,甚至包括衰老。
「從基礎理論創新帶動疾病救治實際應用的角度,免疫領域很有實力催生諾獎。」曹雪濤說,中國要有所作為。
何維團隊持續十幾年對佔外周血僅1-5%的γδT細胞進行研究,目前成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領域;
田志剛團隊對於NK細胞的免疫機理研究使得其有可能成為腫瘤細胞「更稱職的捕食者」……
只有基礎理論持久深入的研究,才能為免疫治療產業的持續創新帶來不竭動力。以2018年諾獎為例,PD-1(一種免疫元件)的發現帶動了整個免疫治療產業化的蓬勃。
「近年來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研究在我國逐漸增多,但多為跟隨、仿製型的創新。」田志剛說,「產業認識到了免疫治療的潛力,但我們的原始創新沒有跟上。」
免疫治療市場上,「大而不強」的中國沒有定價權。抗體、細胞治療技術等的引進消耗大量醫療費用,高端免疫治療成為百姓不能及。
「國際上已有數個免疫治療藥物年銷售額上百億美元,在我國的市場潛力也巨大。」曹雪濤說,基礎理論研究需要更加接近產業,面向經濟主戰場,「免疫大計劃」將致力於彌合其間的斷層。
更多的「中國答案」仍需要基礎研究發力。「我國5歲兒童的免疫功能如何、老年人免疫學數據怎麼樣、免疫力的具體判定指標是什麼……這些基礎框架不能照搬國外指標。」曹雪濤說,中國需要自己的免疫學指標,並構建適合國人的免疫學體系。
「日本科學家用11年時間進行了3500例人群循證研究,證明外周血NK細胞的殺傷力。」田志剛說,此類研究在我國得不到很好的支持。
無本之木難屹立於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免疫領域需要「免疫大計劃」,以開展更廣泛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同時改變我國理論創新不足的現狀。
香山科學會議第688次學術討論會(香山科學會議辦公室供圖)
面向人民健康,免疫是「走在前面」的關鍵
面向人民健康,走在疾病之前,是科技界新時期的歷史使命之一。能不能把防控工作做在「疾在腠理」之前?免疫學研究成為關鍵和基石。
免疫系統的特別在於,它的異常是慢性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預警」,免疫系統的再平衡也可以逆轉疾病的發生或惡化。
「把免疫學做通做實了,中國的疾病防控水平會上一個大臺階。」曹雪濤說。
「走在慢性疾病之前,免疫科學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首要任務是應對老齡化。」何維指出,不僅要提高人均壽命,更要提高人均健康壽命,讓百姓有健康晚年。
有效應對突發傳染病,也需要免疫科學走在前面。以當前公眾最關切的疫苗有效性為例,亟待破解免疫科學問題。
「我們知道,自然感染和疫苗所激發的人體免疫狀態不同,促進疫苗產生有效長久的中和抗體,需要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永久免疫間轉化、關聯的基礎理論。」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說,但由於領域劃分,免疫領域與疫苗領域的科學家很少「坐在一起」。
面向人民健康的最高目標成為各界聯手的契機,「免疫大計劃」則成為跨界打通的有效抓手。
與此同時,新興的生物科技、信息學技術正在與傳統免疫科學「碰撞火花」,例如單細胞技術、冷凍電鏡技術為免疫科學的研究提供事半功倍的手段。「免疫大計劃」將促進新技術的融合創新,「讓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提升中國免疫學研究的整體水平。
「免疫大計劃將從基礎理論、技術創新、健康幹預、疾病診治、產業落地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曹雪濤說。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啟動「免疫大計劃」正當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