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論文揭示 Anti-CRISPR 蛋白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機制。

2020-11-27 生物谷

4 月 28 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課題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目為《Anti-CRISPR 蛋白抑制 CRISPR-SpyCas9 活性的分子機制》(Structural basis of CRISPR-SpyCas9 inhibition by an anti-CRISPR protein)的研究論文。


CRISPR-Cas 系統是細菌編碼的用來保護

細菌

免受噬菌體感染的適應性免疫系統,該系統通過 crRNA 引導的 Cas 核酸酶剪切入侵病毒的 DNA 或者 RNA 從而防禦病毒感染。由於 CRISPR-Cas 系統與 sgRNA 組合具備高效、便捷「編輯」目的 DNA 的能力,CRISPR II- A 亞型系統之一的鏈球菌 Cas9(SpyCas9)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全世界範圍內的生物醫學研究以及

基因治療

領域,進行細胞、組織或個體內 DNA 的敲除、激活、修飾、突變等,而且該系統已經成為目前最重要的、也是最廣泛使用的基因編輯工具。


但是,如何減少 SpyCas9 過度激活或者長時間活性帶來的基因編輯脫靶效應,以及如何對 SpyCas9 的活性進行時間、空間或條件性的精確控制,是當下 SpyCas9 系統用於細胞或組織基因編輯、

基因治療

等亟需解決的重要並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早先的研究發現一類來自於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前噬菌體的 Anti-CRISPR 基因 AcrIIA4 等在細胞內能夠抑制 SpyCas9 的基因編輯活性,然而這些 Anti-CRISPR 基因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為了研究 AcrIIA2 或 AcrIIA4 是否能夠直接結合 SpyCas9,課題組首先建立體外生物化學研究系統,研究發現 Anti-CRISPR 蛋白 AcrIIA2 或 AcrIIA4 直接結合 SpyCas9-sgRNA 複合物,有趣的是 AcrIIA2 或 AcrIIA4 只和結合有 sgRNA 的 SpyCas9 有相互作用,而和單獨 SpyCas9 並沒有相互作用;進一步實驗發現 AcrIIA2 或 AcrIIA4 能夠直接抑制 SpyCas9 介導的目的 DNA 的剪切。


為了研究 AcrIIA4 直接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機制,課題組純化出 SpyCas9-sgRNA-AcrIIA4 複合物,並通過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解析了 SpyCas9-sgRNA-AcrIIA4 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該複合物結構揭示 AcrIIA4 蛋白構象是一個新的摺疊,它結合在 SpyCas9 的 CTD、TOPO 和 RuvC 三個結構域形成的凹槽區域。該凹槽區域正是 SpyCas9 上的底物 PAM DNA 的結合位點;另外來自 AcrIIA4 的β1 摺疊片前的 Loop 與 RuvC 活性位點接觸也加強了 AcrIIA4 對 SpyCas9 的抑制作用。上述結構觀察結果顯示 AcrIIA4 和底物 PAM DNA 競爭性結合 SpyCas9,AcrIIA4 比底物 PAM DNA 具有更強的親和力的實驗結果進一步支持了結構觀察的結果。接下來的生化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 AcrIIA4 結合 SpyCas9 後抑制底物 PAM DNA 結合 SpyCas9,從而拮抗 SpyCas9 的活性。


非常顯著的是,AcrIIA4 的酸性胺基酸 Asp14、Asp37、Glu40、Asp69 和 Glu70 的位置完全與結合 SpyCas9 的底物 PAM DNA 的磷酸主鏈位置一致,而且上述 AcrIIA4 的胺基酸直接和 SpyCas9 PI 結構域上的 PAM DNA 識別胺基酸 Glu1108、Ser1109、Ser1216、Lys1200、Arg1335 和 Arg1333 互作。這些結構觀察結果揭示 AcrIIA4 通過模擬 PAM DNA 結合 SpyCas9。SpyCas9 蛋白的 AcrIIA4 結合胺基酸在同亞型 N. meningitidis Cas9 (NmeCas9) 中保守,而在不同亞型 II-C Listeria monocytogenes Cas9 (LmoCas9) 中並不保守,從而很好地解釋了 AcrIIA4 為什麼能抑制 LmoCas9 的活性,卻不能抑制 NmeCas9 的活性。


課題組通過進一步結構比較、分析發現,單獨 SpyCas9 上並不存在 AcrIIA4 的結合位點,SpyCas9-sgRNA 複合物的形成,使得 SpyCas9 構象發生顯著變化,組裝形成 AcrIIA4 結合位點,從而很好地解釋了本項目初始生化研究結果顯示的 AcrIIA4 只結合 SpyCas9-sgRNA 複合物,而不結合單獨 SpyCas9。該結果也和細菌細胞內單獨 SpyCas9 是瞬時存在的,而 SpyCas9-sgRNA 複合物是主要存在形式相一致。SpyCas9-sgRNA 複合物形成時,也是噬菌體被細菌 CRISPR 免疫系統「發現」並將被「幹擾」之時,因此,這個階段(SpyCas9-sgRNA 複合物期)是噬菌體抑制

細菌

的適應性免疫系統(CRISPR-Cas9)的最合適時期。


該研究揭示的 Anti-CRISPR 蛋白 AcrIIA4 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機制,不僅對揭示

細菌

免疫系統(CRISPR-Cas9)與噬菌體防禦系統(Anti-CRISPR)「軍備競賽」的共進化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為設計時間、空間特異性地,或條件性地精確控制 SpyCas9 基因編輯活性的工具提供了結構基礎。該成果是黃志偉團隊繼 CRISPR-Cpf1(Nature,2016;RNA Biology,2017)、CRISPR-C2c1(Cell Research,2017) 等研究成果之後,在病原與宿主相互作用和基因編輯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黃志偉教授為本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該團隊的博士研究生董德、郭明慧和碩士研究生王思涵 3 位同學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該團隊的師資博士後朱玉威、碩士生王碩、熊智、楊建增、本科生徐增亮參與部分研究工作。全部研究工作在哈工大完成。上海同步輻射中心為晶體數據收集提供了支持。本項目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哈工大青年科學家工作室等基金的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原文出處;


De Dong et al.Structural basis of CRISPR–SpyCas9 inhibition by an anti-CRISPR protein,Nature (2017).DOI:10.1038/nature22377

相關焦點

  • ...偉教授團隊揭示 Anti-CRISPR 對I-F型CRISPR-Cas複合物的抑制機制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中心黃志偉課題組與美國史丹福大學趙華(Wah Chiu)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題為《冷凍電鏡技術揭示AcrF9,AcrF8和AcrF6對I-F CRISPR–Cas複合物的抑制機制》(Inhibition mechanisms ofAcrF9, AcrF8, and AcrF6 against type I-F CRISPR–Cascomplex
  • 生物物理所揭示噬菌體防禦CRISPR-SpyCas9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成功解析了Anti-CRISPR 蛋白AcrIIA2 與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 (SpyCas9) 蛋白及single-guide RNA (sgRNA) 的三元複合物3.3 埃的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內和體外的功能實驗,系統地闡述了噬菌體運用Anti-CRISPR 蛋白防禦CRISPR-SpyCas9系統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anti-CRISPR沉默CRISPR-Cas9系統的分子機理
    Inhibition of CRISPR-Cas9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 assembly by anti-CRISPR AcrIIC2 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
  • 研究揭示SHL蛋白對抑制和活性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
    研究揭示SHL蛋白對抑制和活性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 2018-08-2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SHL通過自身BAH結構域和PHD結構域分別識別抑制性組蛋白修飾H3K27me3和活性組蛋白修飾H3K4me3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anti-CRISPR沉默CRISPR-Cas9系統的分子機理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豔麗課題組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Karen Maxwell課題組的合作論文Inhibition of CRISPR-Cas9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 assembly by anti-CRISPR AcrIIC2 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北大肖瑞平團隊揭示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其中,AMPK是調節生物能量代謝的核心分子之一,也是治療代謝疾病的重要靶點。AMPK能感知細胞代謝狀況——在營養和能量水平較低的狀態下,AMPK被激活,從而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在促進ATP合成的同時抑制細胞的生長,最終維持細胞內能量穩態。另一方面,對於抑制AMPK活性的負調節機制,我們卻知之甚少,也因此缺乏對於AMPK信號通路調控方式的全面認識。
  • 科學家揭示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mutants in mTORC1 signaling的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Y35N和D60K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與其他小G蛋白類似,Rheb主要依靠結合GTP和GDP狀態的循環過程中switch區域的構象變化,發揮分子開關功能,並通過switch區域與mTOR激酶相互作用進而別構調控mTORC1的活性。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5-12-11 生物物理研究所 【SUN蛋白的SUN結構域和KASH蛋白的KASH結構域是形成SUN-KASH複合物的基本單元。除了SUN結構域,SUN蛋白一般還含有coiled-coil (CC)結構域,與SUN結構域緊密串聯。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Cell子刊:北大肖瑞平團隊揭示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其中,AMPK是調節生物能量代謝的核心分子之一,也是治療代謝疾病的重要靶點。AMPK能感知細胞代謝狀況——在營養和能量水平較低的狀態下,AMPK被激活,從而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在促進ATP合成的同時抑制細胞的生長,最終維持細胞內能量穩態。另一方面,對於抑制AMPK活性的負調節機制,我們卻知之甚少,也因此缺乏對於AMPK信號通路調控方式的全面認識。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科學家揭示相關組蛋白甲基化活性的串擾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黃晶課題組首次揭示了染色質的核小體結構對組蛋白修飾酶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華人研究組Cell發布CRISPR研究新突破:I型CRISPR複合體作用機制
    Maxwell領導的研究小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第一次證實一些基因介導了對CRISPR/Cas系統的抑制作用。他們在感染綠膿桿菌的細菌噬菌體中發現了5個不同的I-F型 「anti-CRISPR」基因。指出噬菌體編碼的這些anti-CRISPR有可能代表了噬菌體戰勝非常普遍的CRISPR/Cas系統的一種廣泛的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論文連結   7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丁建平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控氨代謝進而控制腫瘤細胞多胺合成》(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12月21日,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教授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GSK3蛋白激酶磷酸化共生關鍵轉錄因子NSP1,從而介導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分子機制。
  • Mol.Cell Bio: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轉錄的分子機制
    真核生物染色質的組蛋白末端會發生多種化學修飾(包括乙醯化和甲基化修飾等),是真核生物細胞隨環境變化而改變基因表達譜式的重要調控方式。之前的研究發現組蛋白H3K4甲基化分布於基因的啟動子區,對基因轉錄主要起正調控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H3K4甲基化對某些基因表達起到抑制作用,其分子機制有待闡釋。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assembly of an NLR immune receptor complex to form a holoenzyme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其效應蛋白ATR1後激活並形成全酶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