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獲突破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52#結構生物學1

施一公課題組在阿爾茨海默病領域又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課題組研究論文。

這篇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γ-分泌酶(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重要切割酶)結合三種小分子抑制劑(GSI)和一種調節劑(GSM)的冷凍電鏡結構,闡明了γ-分泌酶識別不同種類抑制劑及調節劑的分子機理[1]。

這項研究成果與該團隊在2015年解析的γ-分泌酶的結構[2],以及2019年解析的γ-分泌酶與重要底物Notch[3]和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4]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一起,首次完整展現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與藥物的全過程。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了解γ-分泌酶活性的調節機制,對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下一代γ-分泌酶抑制劑及調節劑的設計,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楊光輝、周瑞和郭雪飛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施一公是通訊作者。

▲ 本研究論文截圖

阿爾茨海默病(AD),也就是我們嘴裡常說的老年痴呆(這個說法不是很嚴謹),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目前全球患者數千萬。

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特效藥物獲批上市。也正因如此,《自然》雜誌也把靶向澱粉樣蛋白的抗體aducanumab的獲批進展,評選為「2021年十大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5]。

我們都知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病理標誌物之一是腦組織中出現的澱粉樣斑塊沉積。這些病理性斑塊是由γ-分泌酶從APP上切出來的β澱粉樣蛋白(主要是Aβ42)逐漸聚集而成。

因此,從理論上講,只要能搞定γ-分泌酶,就能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形成,進而達到延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目的[6]。

實際上,目前已經有很多γ-分泌酶抑制劑和調節劑正處於臨床研究階段。

Semagacestat是第一個進入III期臨床評估的γ-分泌酶抑制劑,雖然該藥物的早期研究結果令人鼓舞[7],但是III期研究不僅沒有延緩疾病發展[8],反而導致患者認知能力和日常活動能力減弱,甚至提高了患者患皮膚癌的風險。

究其背後原因,是因為γ-分泌酶不僅是APP的切割酶,還是另一個著名蛋白Notch的切割酶[9,10]。

Notch那可以一個神通廣大的蛋白,它控制的信號通路影響著細胞的分化、凋亡和增殖,與癌症的發生和進展那也是密切相關。

▲ Notch信號通路的作用範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特異性抑制γ-分泌酶切割APP的抑制劑,Avagacestat(BMS-708163)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11]。儘管Avagacestat優先抑制APP的切割,但是高劑量的Avagacestat仍然會抑制γ-分泌酶切割Notch,並導致毒副作用[12,13]。

在施一公課題組成員看來,想要開發出特異性更好的γ-分泌酶抑制劑,搞清楚γ-分泌酶與小分子藥物的作用機制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γ-分泌酶與小分子抑制劑等相互作用的原子模型。

因此,從結構上了解γ-分泌酶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就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為了儘可能了解γ-分泌酶抑制劑與γ-分泌酶相互作用的共同之處和差異,施一公教授團隊不僅研究了Semagacestat和Avagacestat這兩個非過渡狀態類似物,還研究了另一種γ-分泌酶抑制劑——直接結合γ-分泌酶PS1活性位點的競爭性過渡狀態類似物L-685,458[14]。

此外,γ-分泌酶調節劑E2012[14]也被納入本研究。與γ-分泌酶抑制劑作用機制不同,γ-分泌酶調節劑會結合到遠離γ-分泌酶活性位點的一個獨特的位點上,促進γ-分泌酶對Aβ42的進一步裂解,從而減少易聚集β澱粉樣蛋白的數量[16]。而且,在γ-分泌酶抑制劑L-685,458的存在下,E2012的效果還會增強[16]。

▲ γ-分泌酶的結構

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一個一個地看看上面提到的4種化合物與γ-分泌酶結合之後的冷凍電鏡結構。

第一個是會同時抑制γ-分泌酶切割APP和Notch的Semagacestat,施一公課題組得到了3.0Å解析度結構。

從結構上看,Semagacestat成功佔據了γ-分泌酶上原本該結合APP和Notch蛋白β鏈的位置。要知道,β鏈可是引導APP和Notch等底物被γ-分泌酶切割的關鍵所在[3,4]。

也就是說Semagacestat搶佔了APP和Notch與γ-分泌酶結合的位點,成功地抑制了γ-分泌酶對APP和Notch的切割。這在一定程度上直觀地解釋了Semagacestat導致嚴重副作用的分子機制。

▲ Semagacestat與γ-分泌酶的結合圖

看完Semagacestat與γ-分泌酶作用機制之後,你心裡可能在想:Avagacestat既然是選擇性抑制γ-分泌酶切割APP,那結合位點與Semagacestat定然不同。

如果你還知道Avagacestat和Semagacestat的化學結構差異巨大,那你應該會更加篤信上述猜想。

實際上,施一公課題組的成員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當他們拿到Avagacestat與γ-分泌酶3.1 Å的結構之後,被他們看到的事實驚呆了。Avagacestat與Semagacestat在γ-分泌酶上的結合位點完全相同。

▲ Avagacestat與γ-分泌酶的結合

如此看來,Avagacestat抑制γ-分泌酶的機制與Semagacestat其實是一樣的。那問題來了:Avagacestat為啥表現出了選擇性呢?

深入研究才發現,原來Avagacestat與Semagacestat雖然在γ-分泌酶上佔據了同樣的位點,但是二者的結合模式還是存在細微的差異。

具體來說,Avagacestat主要與γ-分泌酶PS1周圍疏水殘基相互作用,與Gly382的醯胺基團只有一個氫鍵;相比之下,Semagacestat通過四個氫鍵固定在結合口袋上。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換句話說,與Semagacestat相比,Avagacestat與γ-分泌酶的PS1結合後,構象更「鬆散」。或許就是這種差異,導致了二者之間的選擇性差異。

隨後解析L-685,458與γ-分泌酶3.1 Å的結構發現:L685,458的一部分也在γ-分泌酶上佔據了與前面兩種抑制劑相同的位置。當然,L-685,458其餘部分與γ-分泌酶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前面兩種化合物存在差異。

不過,總的來看,三種γ-分泌酶抑制劑都佔據了γ-分泌酶PS1中原本屬於APP和Notch蛋白β鏈的位置。只不過相互作用的具體殘基有所差異。

▲ 三個化合物結合詳情的比較

最後咱們再來看看E2012。

如前面所介紹,E2012前面三種化合物的作用機制不相同。但是E2012可以和L685,458同時結合γ-分泌酶,並達到更高的抑制效果[16]。那E2012和L685,458都結合到γ-分泌酶上,會是什麼樣的模樣呢?

解析度高達2.6 Å的冷凍電鏡結構顯示:E2012和L685,458結合在γ-分泌酶上兩個不同的位置,E2012插入到了PS1與γ-分泌酶的NCT結構域形成結合空腔中。

這也是學界首次明確了調節劑結合γ-分泌酶的位點。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E2012結合到γ-分泌酶之後,可以和PS1的loop1形成氫鍵,而loop1與γ-分泌酶的底物招募密切相關[3,4]。

▲ E2012(紅)和L458結合γ-分泌酶的位點比較

至於L685,458為何能增強E2012的效果,研究人員也做了探索,他們「對比底物結合的構象,E2012空間上對底物跨膜螺旋的一側具有一定的位阻效應,但不完全重合,這與抑制劑是有明顯區別的」[17]。

因此,他們認為「這種位阻效應,客觀上構成了底物跨膜螺旋兩個方向的運動趨勢,為解釋E2012促進Aβ42切割成Aβ38的別構調節機制提供了結構基礎」[17]。

你可能看出來了,上面兩段說的內容其實我也沒看懂,所以就引用了清華大學官方稿件的說法。如果你想知道詳細的信息,可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閱論文原文。

總的來說,施一公課題組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看清楚了γ-分泌酶抑制劑和調節劑的作用機制,對於開發更好的治療AD藥物,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無論如何,期待科學家在AD基礎研究和治療領域取得更多的突破。

參考文獻:

[1].Guanghui Yang, Rui Zhou, Xuefei Guo,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γ-secretase inhibition and modulation by small molecule drugs[J]. Cell, 2020.

[2].Bai X, Yan C, Yang G, et al. An atomic structure of human γ-secretase[J]. Nature, 2015, 525(7568): 212-217.

[3].Yang G, Zhou R, Zhou Q,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J]. Nature, 2019, 565(7738): 192-197.

[4].Zhou R, Yang G, Guo X, et al. 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J]. Science, 2019, 363(6428).

[5].Else H. The science events to watch for in 2021[J]. Nature.

[6].Golde T E, Petrucelli L, Lewis J. Targeting Aβ and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 early interim report[J].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10, 223(2): 252-266.

[7].Siemers E R, Dean R A, Friedrich S, et al.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ects on plasma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amyloid-β after inhibition of γ-secretase[J]. Clinical neuropharmacology, 2007, 30(6): 317-325.

[8].Doody R S, Raman R, Farlow M, et al. A phase 3 trial of semagacestat for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369(4): 341-350.

[9].Doody R S, Raman R, Sperling R A, et al. Peripheral and central effects of γ-secretase inhibition by semagacestat in Alzheimer’s disease[J].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15, 7(1): 36.

[10].Aster J C, Pear W S, Blacklow S C. The varied roles of Notch in cancer[J].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2017, 12: 245-275.

[11].Gillman K W, Starrett Jr J E, Parker M F, et al. Discovery and evaluation of BMS-708163, a potent, selective and orally bioavailable γ-secretase inhibitor[J]. 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0, 1(3): 120-124.

[12].Coric V, van Dyck C H, Salloway S, et al.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γ-secretase inhibitor avagacestat in a phase 2 study of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 disease[J]. Archives of neurology, 2012, 69(11): 1430-1440.

[13].Coric V, Salloway S, van Dyck C H, et al. Targeting prodromal Alzheimer disease with avagacesta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neurology, 2015, 72(11): 1324-1333.

[14].Esler W P, Kimberly W T, Ostaszewski B L, et al. Transition-state analogue inhibitors of γ-secretase bind directly to presenilin-1[J]. Nature cell biology, 2000, 2(7): 428-434.

[15].Kimura T, Kawano K, Doi E, et al. Preparation of cinnamide, 3-benzylidenepiperidin-2-one, phenylpropynamide compounds as amyloid β production inhibitors[J]. Eisai, Japan, 2005: 679.

[16].Pozdnyakov N, Murrey H E, Crump C J, et al. γ-Secretase modulator (GSM) photoaffinity probes reveal distinct allosteric binding sites on presenilin[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3, 288(14): 9710-9720.

[17].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03/84251.htm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近些年來,隨著腦腸軸理論及其研究在帕金森、抑鬱症、自閉症等領域獲得突破,越來越多科學家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轉移到腦腸軸方向上來。作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致力於推進痴呆科學研究的會議之一,正在舉行的第34屆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相關議程設置就印證了這一點,並有望推動腦腸軸理論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獲得新突破。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通過開發一個實驗室設計的人血腦屏障(BBB)模型,麻省理工學院(MIT)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了最常見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如何導致澱粉樣蛋白斑塊破壞大腦的血管系統,並表明他們可以使用已獲批准用於人類的藥物來預防這種損害。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挑戰阿爾茨海默病,西湖大學PI獲BBRF青年科學家基金
    不久前的 9 月 21 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將很多人的視線聚焦到這個神經退行性疾病上——每 3 秒鐘,世界上就會有一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中國有 1000 多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儘管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疾病,但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似乎在揭開其病因之謎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在以毒素受體為基礎的動物模型中,研究團隊對體內的星形細胞反應進行了微調。他們發現,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自然地逆轉其反應性,而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在30天內導致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變、腦萎縮和認知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重反應性星形細胞誘導的神經退行性變在注射病毒的APP/PS1小鼠中成功複製,而這類小鼠普遍缺乏神經退行性變。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阿爾茨海默病的甄別、照護和突破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阿爾茨海默病的醫藥突破在何方?老年痴呆病的早期徵兆有哪些?該如何做到早發現、早幹預?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病是一回事嗎? 針對以上問題,經濟觀察報近期專訪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張振馨。 張振馨從醫五十餘年,9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各種類型的老年期痴呆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她也參與了中國原創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三期臨床研究。
  • 研究發現新的蛋白c-Abl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據悉,在經過了10年的關於大量記憶喪失的病理過程的研究之後,Feinstein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c-Abl的分子,這種分子已知在白血病中起作用,而且與阿爾茨海默氏病也有關。這一發現刊登在6月份第14期的《阿爾茨海默氏病》雜誌上,並為藥物開發提供了可能延緩疾病的病理進程的新靶標。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4.Stem Cells Res Ther:基因修飾幹細胞或可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doi:10.1186/scrt440近日,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神經生物學家發現,當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有阿爾茨海默氏病症狀和病理特徵的小鼠大腦中時,顯示出陽性結果。
  • Nature:移除衰老的神經膠質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18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殭屍細胞是那些沒有死亡但同樣無法執行正常細胞功能的細胞。這些殭屍細胞或者說衰老細胞參與許多年齡相關性疾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大腦疾病小鼠模型中,衰老細胞在認知喪失之前會堆積在它們的大腦中。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 Nature: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2019年5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500多萬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單個腦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進行了綜合分析。所獲得的分析結果允許他們鑑定出在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的腦細胞中受到影響的獨特細胞通路。這一分析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提供許多潛在的新型藥物靶點。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在國際大藥廠 「越挫越勇」 不斷探索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的同時,對於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研究也有了新進展。在正在進行的 2020 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 2020)上,瑞典隆德大學研究人員分享了一個具突破性的血液檢測標記物——P-tau217,或可提前 20 年診斷出阿爾茨海默病。
  • Mayo Clinic:3D腦模型揭露阿爾茨海默病遺傳真相
    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發現,微腦(一種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腦器官樣體3D模型系統)提供了一種測試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遺傳風險因素的新方法。而用死後人腦進行的研究僅提供了對阿爾茨海默病終末期的見解。到目前為止,這些限制使得人們很難進一步了解載脂蛋白E (APOE)基因類型(包括APOEε2、APOEε3和APOEε4),這些基因已經過研究確定為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強遺傳風險因素。
  • 阿爾茨海默病吃藥難治?低頻聲音+LED光照效果更好
    據專家預計,患病人數每20年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 面對洶湧肆虐的「絕症」,人類找到解決方案了嗎?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教授蔡立慧團隊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用音樂愛好者常用的「低音炮」音響所發出的低頻聲音,可以有效改善被阿爾茨海默病「摧殘」的大腦狀況!
  • 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突變會導致神經元阻塞
    原創 Ian Le Guillou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對阿爾茨海默病有效治療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澱粉樣蛋白肽的聚集物上,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標誌。然而,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一種叫做BACE1(β-分泌酶)的努力已經導致了幾個3期臨床試驗失敗了。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蛋白質的缺乏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
    原創 UTHealth 阿爾茨海默病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中缺乏一種能夠隨著年齡增長而保持組織健康的蛋白質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 對許多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熟悉而可怕的疾病。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將與您共同分享2018-2019年出版的阿爾茨海默病的高被引文章:1.近年來大量研究揭示了薑黃素在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β-澱粉樣蛋白和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標記物,而薑黃素能夠與之特異性結合,並產生螢光反應,被廣泛開發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探針。此外,由於薑黃素的多靶點作用特性,對眾多的慢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具有一定的保護和預防作用。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體檢中心、特診中心主任陳慶瑜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等)下降,並伴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喪失,晚期甚至會出現精神行為異常等。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億3150萬人。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原創 Rockefeller 阿爾茨海默病當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時,整個大腦不會立刻崩潰。相反,大腦就像冷酷的發條一樣瓦解,隨著內嗅皮層中一組腦細胞的明顯退化而解體。這些所謂的脆弱神經元負責將經歷轉換成記憶,它們總是最先退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