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特定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機理

2020-12-0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芃辰)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州飛課題組揭示了吲哚乙酸糖基轉移酶(OsIAGLU)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作用機理,為該基因在今後種子活力遺傳改良中的應用提供重要線索。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

種子活力是影響直播稻生產的重要性狀。植物激素糖基轉移酶具有平衡體內激素含量的作用,在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其在種子活力調控中的作用鮮有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構建的日本晴水稻突變體,初步闡明了水稻OsIAGLU基因通過調控種子萌發過程中生長素(IAA)、脫落酸(ABA)含量,引起下遊ABA信號因子OsABIs表達變化,決定水稻種子活力水平;同時,發現水稻OsIAGLU基因在秈粳稻之間存在等位變異,引起秈稻種子萌發過程中該基因表達顯著高於粳稻,可部分解釋秈稻種子活力高於粳稻的原因。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pbi.13353

《中國科學報》 (2020-02-1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RNA(lncRNA)的注釋,研究了水稻lncRNA的進化歷史,並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闡明非編碼區變異是揭示作物遺傳變異的基礎,對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野生稻是亞洲栽培稻的近緣野生祖先種,研究二者之間lncRNA的差異有助於深入了解水稻進化中重要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分子機制。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Abscisic acid promotes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via a 'SAPK10-bZIP72-AOC' pathway to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seed germination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水稻株型是決定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調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編碼一個含有SBP-box結構域的轉錄因子,調控多個生長發育過程,其功能獲得性突變體具有無效分櫱少、莖稈粗壯抗倒伏、穗大粒多產量高等優異農藝性狀(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該基因已應用於培育「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
  • .| 褪黑素與水稻耐鹽性、青枯病菌T4P組裝蛋白功能、種子休眠調控
    本研究中,來自河南農業大學的趙全志/張靜團隊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Sergey Shabala團隊旨在揭示褪黑素介導的植物鹽脅迫改善的機理基礎褪黑素也促進了鉀轉運基因(OsAKT1、OsHAK1和OsHAK5)的表達。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褪黑激素可以通過使K+保留在根中而提高了水稻的耐鹽性,而使K+保留在根中的過程是通過褪黑素清除羥基自由基和同時激活依賴於脅迫響應基因並增加OsRBOHF依賴性ROS信號使得根尖中K+吸收轉運蛋白的表達增加而實現的。
  • Plant Physiol | 中山大學李陳龍團隊揭示種子休眠調控新機制
    農業生產上對種子質量的一個判斷標準是種子在不利條件下的萌發活力,高質量的種子即使在逆境條件下仍然能夠保持高的萌發率並長出健壯的幼苗。因此,研究種子萌發與休眠調控機理在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的研究發現植物激素脫落酸 (ABA) 和赤黴素 (GA) 在控制種子休眠中共同起決定作用,種子休眠時間可能依賴於種子內部的ABA和GA的動態平衡。
  • 發現調控水稻穎殼細胞形態關鍵基因—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薛紅衛課題組與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作研究鑑定了一個重要的微管調控蛋白OsIQD14,其通過影響微管動態變化進而調控穎殼細胞形態及種子形態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
  • GERMIN-LIKE 2-1調控水稻種子休眠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方榮祥院士團隊於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題為「Rice GERMIN-LIKE PROTEIN 2-1 Functions in Seed Dormancy under the Control of Abscisic Acid and Gibberellic Acid Signaling Pathways」的研究論文,首次鑑定出調控水稻種子休眠新基因
  • Plant Cell: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機理
    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產量性狀,大小調控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然而,植物決定其種子和器官最終大小的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為了揭示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已在擬南芥中分離了一些大種子和器官的突變體da (DA是漢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 突變體形成大的種子、器官和粗壯的植株。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
  • Molecular Plant|西北農林與中國農科院揭示棉子糖可調節玉米與擬南芥的種子活力
    棉子糖是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結合而成的一種三糖,其在玉米種子內的含量僅次於蔗糖。由於受到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棉子糖能否調控種子活力長期不能確定。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alactinol Synthase,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finose Synthase,R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該研究克隆了玉米中唯一一個棉子糖合成酶基因(ZmRS)。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光是影響種子萌發的主要環境因子之一,紅光促進種子萌發,而遠紅光抑制萌發,並且二者的效應可以逆轉。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打破水稻種子休眠
    在生產中,部分水稻種子在剛收穫時存在一定的休眠現象,需要運用特定的手段打破休眠。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至今,雖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來改良水稻產量和品質,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 .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揭示水稻葉枕發育細胞學基礎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通過系統的形態學和細胞學觀察以及高通量基因表達譜分析,揭示了葉枕發育的細胞學基礎和分子調控機制,為水稻葉傾角調控研究和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線索。Fig8. A schematic model of rice lamina joint development.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湖北大學楊平仿團隊泛素化修飾組學揭示水稻種子萌芽過程的動態...
    本篇研究不僅揭示了水稻種子萌芽過程中泛素化以及蛋白組的調控,更擴展了我們對種子萌發過程中這一關鍵翻譯後修飾的理解。景傑生物作為共同署名單位之一,參與了其中的蛋白質組和泛素化修飾組學檢測和分析工作。泛素化修飾調控參與水稻種子萌芽過程 2 水稻種子萌芽過程中泛素化修飾組的檢測 在找到顯著的表型之後,為了進一步揭示水稻種子萌芽過程中泛素化修飾的動態調控,研究者選取了不同時間梯度包括0h,12h,24h這三個萌芽階段(樣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