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調控水稻穎殼細胞形態關鍵基因—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薛紅衛課題組與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作研究鑑定了一個重要的微管調控蛋白OsIQD14,其通過影響微管動態變化進而調控穎殼細胞形態及種子形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

粒形在水稻產量和種子品質調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細胞骨架的重要構成成分,微管在細胞形態調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擬南芥的研究證明微管結合蛋白(MAP)參與了細胞形態的調控,但是否可以通過調控穎殼細胞的微管排列方式進而調控作物種子形態,目前尚無相關報導。

研究人員發現,微管結合蛋白OsIQD14在穎殼細胞高表達,並被生長素誘導。其缺失突變體iqd14-C 的種子變短變寬(千粒重明顯增加),而過量表達材料的種子表現為細而長。OsIQD14定位於周質微管,通過影響微管延伸和收縮調控微管排列方式,進而導致細胞形態改變。鈣調蛋白Calmodulin以鈣依賴的方式結合OsIQD14進而調控OsIQD14的蛋白活性,提示鈣信號在微管排列方式變化中起重要作用。

這項研究不僅鑑定了一個調控水稻穎殼細胞形態進而影響水稻粒形的重要基因,也表明調控微管動態變化及排列可以作為水稻粒形調控的重要靶點,為作物育種提供了新的策略。

水稻IQD家族的同源蛋白GW5及GW5L也表現出與OsIQD14類似的表型,但是細胞膜定位的GW5通過調控油菜素甾醇(BR)信號進而調控種子寬度及重量,表明IQD家族蛋白成員通過不同的亞細胞定位及作用機制參與了水稻粒形的調控。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pbi.13279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薛紅衛課題組鑑定到一個調控水稻穎殼細胞形態的...
    粒形對水稻產量和種子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水稻穎殼的長度和寬度決定種子的粒形,目前已經鑑定了多個調控粒型的因子,研究表明轉錄調控、翻譯後調控、激素信號等通過影響細胞分裂或細胞延伸調控了水稻粒形,但是在細胞層面對穎殼細胞形態調控的機制讓了解較少。作為細胞骨架的重要構成成分,微管在細胞形態調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目前的實驗數據是,正常的水稻每公頃21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而現在運用新基因,只需要12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 另外,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項研究的突破點在於,發現NGR5不僅是植物響應氮素的正調控因子,還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一個新的重要蛋白。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了一個水稻綠色革命基因的伴侶基因HTD1HZ,它能夠有效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這也是首次報導獨腳金內酯合成基因的有利等位變異如何在水稻綠色革命中被選擇和廣泛應用,為穩產、廣適性水稻品種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指導意義。 錢前告訴《中國科學報》,植物株型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農藝性狀,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鈣信號轉導被認為是植物抗寒和耐熱的關鍵,但其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等單位合作 (Hu等, 2015) 成功克隆了顯著提高水稻產量的粒形基因GS2,該基因編碼了水稻生長調控因子OsGRF4;其在93-11背景的近等基因系與培矮64s配成雜交稻後,可比對照超級稻品種「兩優培九」增產9.5%。
  • 科學網—揭示特定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芃辰)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州飛課題組揭示了吲哚乙酸糖基轉移酶(OsIAGLU)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作用機理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綜述:水稻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表觀遺傳調控是生物體調節基因表達及染色體行為的重要機制之一,對基因表達調控、轉座子沉默、基因組穩定性以及生物體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在植物中,表觀遺傳調控廣泛存在,在植物響應外界環境、調控生長發育可塑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及其相關技術手段的發展,一幅表觀基因組學「畫卷」也漸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 科學家發現新基因:罕見突變可令超級稻增產9.5%
    GS2顯性基因使水稻穎殼細胞增大。 電子顯微鏡照片日前,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能顯著提高水稻產量的基因GS2(Grain Size on chromosome 2),田間試驗顯示,該基因能使超級稻「兩優培九」增產9.5%。
  • 這個基因在作用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基因TGW2,並開展功能分析,闡明了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發現, 「調節閥」機制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調控由氧氣條件決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上海交大林文慧團隊發現水稻株型調控新基因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株型,包括株高、葉夾角、分櫱數等是影響水稻種植和產量的關鍵因素。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在調控株型和產量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由於BR是多功能的植物激素,影響生長發育的各個方面;而且BR信號組分在轉錄水平上很難被調控;BR信號過量又易引發對BR信號本身的反饋抑制;因此BR不便直接應用於農業生產。
  • 招募「精兵強菌」為水稻高效「固氮」—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秈粳稻根系微生物組與氮肥利用效率的關係 氮素是促進作物增產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8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刁現民告訴《中國科學報》,油菜素內酯信號可以調控細胞伸長和分裂,進而調控葉片夾角和莖夾角。但關於油菜素內酯信號如何影響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研究仍舊欠缺,而這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副研究員湯沙介紹,他們利用穀子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克隆了控制穀子葉片披垂的基因DPY1。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對粳稻和秈稻根組織原生質體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鬚根系植物根組織的細胞類型、功能和進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對兩個水稻栽培亞種粳稻Nip和秈稻93-11的10,968和12,564個根尖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鑑定出8個細胞型,並利用組織原位雜交和遺傳轉化實驗鑑定了細胞類型特異性標記基因。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斌坦言,在水稻表型與基因測序方面,我國使用的高端光電儀器主要靠進口,價格高昂,且維護成本高。「期待國內能夠自主研發相關光電儀器,為水稻的基因精確測序、關聯分析、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研究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