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用單細胞基因組探索多樣性

2020-11-26 生物谷

宏基因組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於細菌以及古細菌多樣性的理解。然而,環境宏基因組數據往往不容許個別物種的基因組組裝,因此,大多數完整的基因組序列來自於培養的微生物。如今,兩個新的大規模研究利用單細胞基因組,直接從未培養的環境樣本中恢復了細菌和古細菌基因組。

Rinke等人利用螢光活化性細胞分選從9個環境樣本中隔離了9,600個單細胞,包括海水、淡水、熱液以及沉積物,其中3,330個單擴增基因組(SAG)是通過多重置換擴增得到的。為了識別代表未經培養有機體的基因組,SAG被16S rRNA基因PCR進行了篩選,並且201個SAG被挑選出來按照平均估計40%的基因組完整性進行測序以及草圖基因組裝配。對這些單細胞基因組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揭示了許多新的組群,包括兩個新的提議超級類群:Patescibacteria,包含有類群Microgenomates、Parcubacteria和Gracilibacteria;還有DPANN,包含有類群Diapherotrites、Parvarchaeota、Aenigmarchaeota、Nanohaloarchaeota和Nanoarchaeota。此外,新的新陳代謝能力得到確認:兩個細菌菌株表現出了利用古細菌PurP酶,而不是細菌PurH1酶,進行嘌呤的合成,並且一個古細菌基因組被發現能夠編碼一種真核氧化還原酶,意味著在一個真核細胞和一個古細菌之間的一種可能的水平基因轉移事件。有趣的是,幾種古細菌基因組表現出能夠編碼類似細菌的σ-因子,並且作者同時推測,一種古細菌胞壁質轉糖苷酶可能就有一種抗菌功能。

Swan等人利用類似的技術測序了分離自幾個表面海洋位點的56個單浮遊細菌細胞基因組。與第一項研究形成對照的是,這裡獲得的大多數SAG屬於培養是可用的類群,因此可將培育與未培育的、獨立生存的海洋細菌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相比培育的海洋微生物,未培育的浮遊細菌菌株——其控制著海洋生態系統——有著較小的基因組,以及一個較低的GC含量,還有較少的複製基因,非編碼核苷酸,以及涉及轉錄和信號傳導的基因,這意味著基因組精簡盛行於資源貧乏的自然棲息地。

這兩項研究表明,單細胞基因組學是一個有力的方法,能夠鑑定新的系統發生關係,域間基因導入和基因組對環境狀況的適應,所有這一切都將是在標準宏基因組研究的識別中具有挑戰性的(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rmicro3095

Exploring diversity with single-cell genomics

Ursula Hofer

Metagenomic studies have greatly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bacterial and archaeal diversity. However, environmental metagenomic data often do not allow the genomes of individual species to be assembled, and therefore most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cultured microorga…


 

相關焦點

  • 轉移性ITH和譜系多樣性的單細胞解析
    轉移性ITH和譜系多樣性的單細胞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6:41:4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Linghua Wang和Jaffer A. Ajani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類對生命本源的不斷探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WGA)/ 全轉錄組擴增 (Whole Transcriptome Amplification,WTA):單細胞測序的難點  2.2.1 主要的三種全基因組擴增技術,各有優勢  由於在單細胞中的DNA和RNA的數量非常小(幾個pg),用傳統的測序儀無法檢測,所以科學家們必須首先對這些分子進行擴增,同時儘量的減少錯誤。
  • ...DISC:使用半監督深度學習推斷單細胞轉錄組的基因表達和結構
    「dropout」事件使單細胞轉錄組中的基因表達變形並導致錯誤地分類細胞類型。儘管插補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善基因表達和下遊分析,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引入額外的噪聲。本文開發了DISC,這是一種新型的深度學習網絡,具有半監督學習功能,可以推斷出因「dropout」事件而被遮蓋的基因結構和表達。在十個實際數據集上與七種最新的插補方法相比,DISC始終優於其他方法。
  • 研究利用單細胞表型探索細胞內基因互作
    研究利用單細胞表型探索細胞內基因互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17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onathan S. Weissman、Luke A.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共30416個細胞分析思路:研究者通過對人腦不同發育時期的海馬體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組測序及系統分析,解析出人腦海馬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關鍵的分子特徵與調控網絡。小編之前有詳細的整理過一系列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數據分析內容哦~瀏覽相關分析內容的原理、工具、分析結果詳情請戳下方連結哦~烈冰生物不僅可以進行專業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而且2020年即將重磅上線單細胞ATAC-Seq分析,敬請期待!接下來,小編將從以下4個方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篇文章中的主要研究成果。
  •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2:22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Ulrika Marklund研究小組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 Nature最新特刊:關於單細胞生物學
    7月5日的Nature推出了一期關於單細胞生物學的特刊:通過觀察細胞,研究人員如何試圖了解它們的性質——有多少種不同的存在,它們做什麼,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細胞類型和活性的多樣性比傳統的細胞群體研究所揭示的要大得多。這就是為什麼Broad研究所Aviv Regev等科學家,付出巨大的努力將人體各種細胞分類編目。如何分類編目的方法在新聞How to build a human cell atlas中進行了介紹。
  • 著名科學家發表Nature綜述:單細胞測序現狀
    正因如此,單細胞基因組學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單細胞基因組學領域近年來發展得非常迅速,為人們揭示了複雜生物學體系的許多重要線索,包括微生物群落的生態多樣性和人類癌症的基因組。一月二十五日Nature Reviews Genetics雜誌發表的一篇重要綜述,全面介紹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發展現狀。
  • 基因組學辨別蚊子進化及多樣性
    現階段,應用組學技術對這種多樣性進行取樣,並探索這些變異背後的生物學原理,正越來越增強我們對蚊子進化的理解。瑞士洛桑大學生態與進化系的馬爾滕·賴納德斯等研究人員,回顧了蚊子基因組學的現狀、資源及其在描述蚊子生物學和進化特徵方面的應用進展,重點介紹了進化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交叉,以理解基因和基因組動力學與蚊子多樣性之間的假定聯繫。
  • 《Cell》:單細胞組蛋白修飾模型展示表觀遺傳多樣性隨著衰老而增加
    染色質修飾包括組蛋白轉錄後修飾,組蛋白多樣性。連同DNA一起調控表觀遺傳表型。雖然染色質修飾在多種生理學過程和人類疾病中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此前存在的技術檢測通道有限,無法同時檢測各種免疫細胞亞群特異性marker和各種染色質修飾。因此在人類免疫細胞中進行染色質研究具有挑戰性。
  • 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
    在4月2日的第四期直播中,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為我們帶來《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的主題分享。他向我們分享了作為後方的科學工作者是如何通過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的。以下是謝教授的演講內容整理。
  • 專注液滴微流控技術 萬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的應用普及
    2001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公布了人類23對染色體DNA大規模測序的精確圖譜。這是人類首次從分子視角探索生命的奧秘,而這項被稱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也成為推動精準醫學發展的基礎性力量。
  • 南加州大學聯合10X Genomics開發新單細胞技術,揭示癌症的遺傳多樣性
    但是,這樣存在一個局限性:無法了解單個細胞的遺傳多樣性。於是,一項新的單細胞技術應運而生,解決了這個問題。腫瘤的遺傳信息,通常通過對數百萬個腫瘤細胞進行測序而獲得的。雖然這種方法提供了對組織的基因組成的寬泛的認識,但它可能會忽略腫瘤中與大多數細胞不同的少量癌細胞。
  • 高歌團隊發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新方法和參考資料庫
    然而,精確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和注釋需要克服兩個挑戰:一、數據集之間的批次效應(batch effect)會顯著影響細胞檢索的可靠性;二、目前缺少跨物種和平臺、具有高質量注釋的單細胞轉錄組資料庫。發布了基於深度學習模型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和注釋的新方法Cell BLAST,以及具備高質量注釋的單細胞轉錄組參考資料庫ACA,為有效利用現有數據進行細胞注釋和跨數據集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資源。
  • 10x單細胞免疫組庫VDJ數據分析就看它
    2015年,10x Genomics發布了基於微流控和油滴包裹技術的Chromium單細胞系統平臺,可實現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V(D)J測序。不但可以將TCR/BCR雙鏈完美匹配,而且可以細化到單細胞水平,同時獲得表達譜信息。目前該技術也是研究單細胞免疫組庫應用最廣泛的技術,那麼10x 單細胞免疫數據該如何分析?分析結果又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聊聊單細胞免疫組庫測序數據分析那些事。
  • 單細胞多組學發現新型淋巴活化祖細胞
    單細胞多組學發現新型淋巴活化祖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5:11 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Shalin H.
  • BIOPIC張澤民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單細胞轉錄組數據...
    (ICG)張澤民教授課題組聯合百奧智匯,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SciBet as a portable and fast single cell type identifier」的生物信息方法學論文,正式發布了基於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進行快速有監督細胞類型注釋的新工具SciBet。
  • Nature | 果蠅視神經葉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圖譜繪製
    「Neuronal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in a visual system developmental atlas」 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通過獲取果蠅成年期和五個蛹期的共275000個單細胞的轉錄組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項目牽頭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邱麗娟研究員認為,通過十餘年大豆核心種質構建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發現,對於高度自交的作物--大豆,一個基因組無法準確代表其物種基因的整體情況,泛基因組能夠有效解決這樣的問題。該研究選擇了7份有代表性的野生大豆進行從頭測序和獨立組裝,構建野生大豆泛基因組,通過基因集比較分析,佔48.6%的核心基因反應了野生大豆的生物學特點;51.4%的非核心基因,在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相關途徑上富集,反應了野生大豆的廣泛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