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闡明抗生素A201A中糖的生物合成途徑並揭示新型L-半乳糖變位酶

2020-11-28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鞠建華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深海微生物來源的抗生素A201A研究的最新突破成果(PNAS, 2017, 114, 4948-4953)。論文報導了A201A糖基結構單元的生物合成和後修飾過程,發現並闡明了一個新穎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變位酶MtdL。mtdL基因是一個有效的遺傳標記,對指導發現自然界中包含l-呋喃半乳糖結構單元的活性天然產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自然界中的半乳糖(galactose, Gal)有d-和l-兩種構型,以六元吡喃糖環(pyranose)型和五元呋喃型糖環(furanose)兩種形式存在,因此具有四種異構體。哺乳動物中的d-Gal只有d-吡喃型(d-galactopyranose, d-Galp),而在細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一些病原生物中常以d-呋喃糖 (d-galactofuranose, d-Galf) 形式存在,並與毒力和致病性有著密切關係。與d-Gal的廣泛存在相比,l-Gal作為維生素C合成的重要前體,在自然界中還較少被發現。目前呋喃型的l-Galf在小分子天然產物、動物細胞、植物組織、仔豬、蜂膠、靈芝多糖中被檢測到,人們對催化l-Galf生物合成的酶並不清楚。

前期工作中,科研人員從深海來源的放線菌中分離得到核苷類抗生素A201A,通過基因組測序和基因敲除等手段鑑定了A201A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並闡明一個負調控基因MtdA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12, 56(1):110-114)的功能。抗生素A201A由氨基核苷、α-甲基桂皮酸、含不飽和雙鍵的呋喃己糖和含α-d-鼠李糖四個結構單元組成(圖1A)。A201A對G+菌和大多數厭氧性G-菌具顯著的抗菌活性,通過作用於核糖體A位點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A201A糖基結構單元的生物合成和後修飾過程進行了剖析。首先,通過在異源宿主Streptmyces lividans TK64中對基因簇進行異源表達確定了其邊界(圖1A),接著通過對18個生物合成基因進行系列阻斷,突變株產生了10個新結構衍生物(圖1D)。進一步結合同位素標記的前體餵養、體外酶促反應實驗結果,發現糖基轉移酶MtdG1對底物的識別具有一定的寬泛性,能夠裝配GDP-a-d-甘露糖和GDP-a-d-鼠李糖到A201A骨架上;MtdL在二價陽離子Mn2+或 Mg2+存在的情況下,能夠可逆催化GDP-β-l-Galp轉化成GDP-a-l-Galf,是自然界中首次發現的吡喃糖-呋喃糖基變位酶(圖1C);通過對MtdL進行胺基酸定點突變確證Asp109、Asp111和Arg159是對其活性負責的關鍵胺基酸殘基。

A201A生物合成的後修飾過程由四個甲基轉移酶MtdM1、MtdM2、MtdM3和MtdM4以及一個脫氫酶MtdW參與:MtdM1 負責A201A中3'-氨基-3'-脫氧腺苷結構單元的N, N-二甲基化; MtdM2和MtdM3分別負責A201A中α-d-鼠李糖結構單元OH-C-4'和OH-C-3'的O-甲基化;MtdM4負責L-半乳呋喃糖結構單元中OH-C-5'的O-甲基化;MtdW是一類新穎的脫氫氧化酶,負責L-半乳呋喃糖結構單元中C-4/C-5的脫飽和作用。四個甲基轉移酶和脫氫酶具有嚴格的區域選擇性和較為寬泛的底物識別性(圖1D)。科研人員對採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的新結構衍生物進行了抗菌活性篩選,得到了藥效相當但水溶性得到提高的藥物先導化合物des-N,N-dimethyl-A201A。

鞠建華課題組博士後朱清華和博士陳奇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先導海洋科技專項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等項目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Chem.Sci.昆明植物所首次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除上述強心苷外,弩箭子糖這一不常見的天然結構僅存在於少數幾個天然產物中,且目前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尚不清楚。 2016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前沿交叉團隊黃勝雄研究組闡明了託酚酮吡啶生物鹼類化合物rubrolones生物合成過程涉及二型聚酮合酶和氧化酶介導的複雜氧化重排形成託酚酮環的化學機制(Org.
  • 南海海洋所等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
    多重耐藥和泛耐藥或全耐藥結核菌株在迅速增長,加上結核病與HIV並發感染等情況的出現,對本已嚴峻的結核病防控形勢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結核藥的需求日益迫切。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海洋微生物資源,其代謝產物尚未被充分發掘利用。深海環境營養匱乏,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會產生抗生素抑制周邊微生物的生長。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化學生態學原理從深海微生物中篩選抗菌活性物質。
  • 硫肽類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根據這一生物合成的共同性體現在遺傳上的保守性,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掃描的方法,發現了多個微生物具有產生新型硫肽類抗生素的潛力,並在結構解析的基礎上驗證了一株芽孢桿菌產生的微球菌素。而這株菌株自發現和保藏以來,從未發現過具有產生硫肽類抗生素的能力。
  • :上海有機所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
    與上述兩種常見的方式明顯不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徑中發現了一種內源性、非氧化的新型醯胺化形成機制。大多數硫肽類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部分成員對多種耐藥性的條件致病菌具有極強的殺傷效果。上海有機所的研究人員近期揭示了硫肽生源途徑的共同特點,即以一條核糖體來源的前體肽(NosM)為底物,經過保守的翻譯後修飾而形成特徵性的框架結構(Chem. Biol. 2009, 16, 141; ACS Chem. Biol. 2009, 4, 855; Mol.
  • 孫媛霞組構建「澱粉-甘露糖-甘露寡糖」生物轉化合成途徑
    因此,亟須開發一種利用廉價的生物質原料高效生物合成甘露寡糖的方法,建立甘露寡糖及其衍生產品的創新技術路線。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媛霞帶領的功能糖與天然活性物質研究團隊,設計構建了一條「澱粉-甘露糖-甘露寡糖」生物轉化合成的新技術路線。
  • PNAS | 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表徵
    該文章研究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本文通過轉錄組分析與VIGS分析,確定了棉酚合成的四種酶及其可能的底物。這四種具有功能特性的酶是(+)-δ-cadinene合成酶和參與7-羥基-(+)-δ-cadinene生成的P450,將法尼醯二磷酸(FPP)轉化為半棉酚,還有兩個酶涉及芳構化。
  • 南海海洋所揭示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
    近日獲悉,抗腫瘤天然產物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首次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張長生研究團隊揭示,成果刊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
  • Nature:揭示強效抗生素在自然界中被製造的秘密
    2014年10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具有強大功能的抗生素在自然界中被製造的過程,這為科學家們尋找更多的類似藥物分子以用於醫學用途提供了新的幫助和希望
  • 上海有機所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文課題組和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郭寅龍課題組合作,以硫肽類抗生素的典型代表硫鏈絲菌素(Thiostrepton,TSR)為研究對象,報導了一例黃素依賴的加氧酶通過底物的立體專一性氧化來促進吲哚五元環的擴環重排,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種喹啉單元形成的酶學新機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 李於組合作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標誌物與治療靶點
    ,並揭示外源Thbs1重組蛋白通過脂質合成途徑調節肝臟脂質沉積與脂肪肝的新機制。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脂肪肝的發生發展與血液循環中分泌蛋白的合成密切相關。Thbs1屬於細胞外基質凝血酶敏感蛋白(Thbs)家族,最早從血小板中發現,能夠形成同源三聚體與細胞表面受體CD36、CD47及凝集素受體等相互結合,具有抗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凋亡、TGF-β激活以及免疫調節等生物學功能。但是,Thbs1在糖脂代謝領域中的生物學功能還有待闡明。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前期從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中鑑定到一個含有15個基因的棒麴黴素合成基因簇,證明了該簇中基因對棒麴黴素合成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發現響應環境pH信號的轉錄因子PePacC能通過調控該基因簇中基因表達控制棒麴黴素合成。
  • 科學家實現稀有糖異構體合成
    科學家實現稀有糖異構體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18:50:3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lison E.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抗生素:可殺死多種耐藥性「超級細菌」,同時增強...
    DAIAs的工作原理是瞄準細菌中大多數細菌生存和茁壯成長所需的代謝途徑。與此同時,DAIAs還能刺激人體的免疫反應,使我們從一開始就不那麼容易受到超級細菌的影響。 在實驗室測試中,DAIAs被證明對包括大腸桿菌在內的細菌有效,大腸桿菌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源,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越來越強。
  • PNAS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揭示糖轉運蛋白協同...
    該研究發現,在蘋果果實中高度表達的葡萄糖外排蛋白MdERDL6,可引起液泡中Glc外排,增加胞質中Glc的瞬時濃度,從而激發糖內吸蛋白TST的表達,進而促進了Glc、Fru和Suc在液泡中的積累。研究結果解釋了為什麼果實中的葡萄糖和果糖等己糖含量可達鮮重10%,而葉片等器官含量不足1%。
  • PNAS:突破!中美科學家成功闡明薑黃素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的分子機制
    2018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技術成功揭示了薑黃素如何在原子水平下結合激酶雙特異性酪氨酸調節激酶
  • 科學網—科學家化學合成「最新」抗生素
  • PNAS:揭示癌症在體內的擴散途徑
    2016年8月6日/生物谷BIOON/--癌細胞像大多數其他生物一樣需要氧氣才能存活,但是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從來沒有追蹤到它們在它們的早期生長階段如何尋找氧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體內,肉瘤細胞如何找到通向更高濃度氧氣的途徑。他們指出這種途徑引導肉瘤細胞到達血管,然後通過這些血管,它們能夠擴散到體內其他部分。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易文教授等PNAS發文:O-連接乙醯葡糖胺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O-連接乙醯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蛋白翻譯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生物過程之一。在細胞內蛋白翻譯是受到多種途徑的精確調控。蛋白翻譯的失調與許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O-GlcNAc糖基化修飾是在糖基轉移酶OGT的催化下以O-糖苷鍵形式共價連接到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羥基上的單糖修飾。
  • 這種新型合成抗生素 可對抗「超級細菌」
    臨床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並加速了超級細菌的蔓延,使針對超級細菌的新型抗生素的研發顯得迫在眉睫。近日,林肯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合成的teixobactin藥物並成功治療了小鼠的細菌感染,推動了將teixobactin藥物作為臨床抗超級細菌藥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