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Sci.昆明植物所首次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2020-12-06 騰訊網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天然糖類是活性天然產物的一個重要結構單元,糖苷化修飾有利於提高活性分子的生物相容性及靶點識別的特異性,迄今許多臨床一線使用的藥物如紅黴素、阿黴素及萬古黴素等都是糖苷類化合物。弩箭子糖(antiarose)是一類六碳脫氧糖,最初於1896年由水解劇毒木本植物見血封喉樹汁液中的天然毒素——α-弩箭子甙(α-antiarin)得到。

跳轉閱讀化學加搜索:2萬多家企業,300多萬產品,1.2億條化合物數據……

據報導,目前大約有50多種強心苷類化合物中含有弩箭子糖結構,這一類強心苷類化合物對Na+/K+-腺苷三磷酸酶或者是人腫瘤細胞系具有納摩爾級的抑制活性,它們在心力衰竭、房性心律失常和癌症的治療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除上述強心苷外,弩箭子糖這一不常見的天然結構僅存在於少數幾個天然產物中,且目前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尚不清楚。

2016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前沿交叉團隊黃勝雄研究組闡明了託酚酮吡啶生物鹼類化合物rubrolones生物合成過程涉及二型聚酮合酶和氧化酶介導的複雜氧化重排形成託酚酮環的化學機制(Org. Lett. 2016, 18, 1254)。隨後通過該研究組對rubrolones的生物合成途徑作了進一步地詳細解析,闡明了自然界普遍存在非酶催化的吡啶環生物合成機制(Nat. Commun.2016,7, 13083)。

圖1. 酶RubS3將底物1轉化為產物4的三種可能機制

最近,該課題組在前期生物合成解析基礎上,對其糖配體的關鍵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系列的體外酶學實驗證實了rubrolones中糖配體關鍵基因RubS3-S5的作用邏輯,並運用波譜學方法確定了酶RubS3作用後的產物為TDP-D-antiarose (4)。分析酶RubS3體外反應的底物TDP-4-keto-6-deoxy-D-glucose (1)和產物TDP-D-antiarose (4)的結構差異,對酶RubS3可能的催化機制提出了三種假設 (圖1, 機制 A、B和C)。隨後,通過設計系列氘原子標記的體外酶學實驗探索了酶RubS3的作用機理,初步發現它通過推測的機理C產生作用,即NADPH中4S-H傳遞到C-4位羰基,完成羰基的還原,溶劑中的質子傳遞到C-3位,經烯醇中間體完成C-3位的異構,從而形成產物TDP-D-antiarose (4)。酶RubS3由此被鑑定為一類新型的還原-異構雙功能酶,系統發育分析發現rubterolone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酶RblE與之有較高的相似性。後續的體外酶學實驗證實酶RblE也能將底物TDP-4-keto-6-deoxy-D-glucose轉化為產物TDP-D-antiarose,且與酶RubS3具有相似的米氏動力學參數。序列比對發現酶RubS3具有短鏈脫氫/還原酶中的活性催化三聯體Thr111-Tyr135-Lys139。據此,使用點突變的方法構建了酶RubS3的三種突變蛋白(T111V, Y135F和 K139A),體外酶學實驗發現上述突變蛋白的催化活性較野生型蛋白顯著降低或完全消失,但有關酶RubS3鹼性殘基的突變的一系列蛋白突變體卻沒有表現出催化能力的改變,暗示酶RubS3作用時C-3位羥基的異構可能經由一種潛在的新機制完成。

圖2. 酶RubS3可能的催化機制

上述研究內容表明,RubS3和RblE是一類新型的還原-異構雙功能酶,它們均通過圖2所示的機制催化自然界中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這一類酶的發現解決了百年來懸而未決的有關自然界中弩箭子糖如何形成的科學問題,為後期利用相關組合生物合成和合成生物學手段擴充天然糖苷化合物的結構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成果以「Biosynthetic access to the rare antiarose sugar via an unusual reductase-epimerase」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U1702285)、國家合成生物學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專項、雲南省人才專項和應用基礎研究計劃等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9/C9SC05766H

來源 | 昆明植物所 編輯 | 化學加

歡迎加入化學科研學術交流群

不能加入請添加小編微信:huaxuejia1059

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將與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萬多家化工醫藥企業已入駐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的野外調查發現,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藍靛瑤」對靛藍的利用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他們崇尚藍色服飾,以藍色為民族文化的主色調(圖1a,b),板藍的利用對維持藍靛瑤傳統文化具有意義。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
  • PNAS:闡明抗生素A201A中糖的生物合成途徑並揭示新型L-半乳糖變位酶
    論文報導了A201A糖基結構單元的生物合成和後修飾過程,發現並闡明了一個新穎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變位酶MtdL。mtdL基因是一個有效的遺傳標記,對指導發現自然界中包含l-呋喃半乳糖結構單元的活性天然產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2017-03-01責任編輯:唐云云   中新網哈爾濱3月1日電 (王斌 張曉鵬 記者 王舒 史軼夫)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對外發布,該所基礎免疫團隊鄭永輝研究員和王斌博士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機制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基於其良好的生物活性,近年來,這類化合物已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及相關領域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化學家對其進行有機合成和生物合成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對大戟屬植物蒿狀大戟(Euphorbia dracunculoides)的研究中,新發現了一個具有新型碳骨架的Tigliane類二萜 (1, 圖1),它具有6/6/3-三環合併2-甲基-2-環戊烯酮的內酯結構。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昆明植物所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
    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 科學家實現稀有糖異構體合成
    科學家實現稀有糖異構體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18:50:3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lison E.
  • 天津工生所等闡明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膜形成機制
    天津工生所等闡明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膜形成機制 2014-12-16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廣泛應用於醫藥、食品、飼料、化妝品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和市場前景,因此參與其生物合成的異戊烯基合成酶倍受科學家關注。
  • 研究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of MIR398 genes suppress microR398 processing and attenuate plant thermotolerance的研究論文
  • 二萜糖苷甜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甜茶素(rubusoside)的生物合成過程,報導了甜葉懸鉤子(R.suavissimus)與明日葉(A.keiskei)中挖掘得到6條新的二萜糖基轉移酶,並對其底物識別的機制進行了研究。  二萜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源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用活性。
  • 青蒿素首次人工高效合成 昆明製藥接洽新技術
    蹚這趟「渾水」的華立藥業(現名華智控股)、昆明製藥(600422,收盤價17.17元),也嘗盡了苦頭。值得注意的是,華立藥業和昆明製藥同是華立集團旗下公司。  不過,青蒿素首次實現常規人工化學高效合成的消息,像是一枚重磅炸彈,在這個沉寂多時的行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 6 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基因組圖譜揭示 膠乳生物合成與橡膠樹馴化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楊梅)橡膠樹是大戟科植物。在植物界大約2500種產膠植物中,橡膠樹產生的以聚異戊二烯為主要功能成分的天然膠乳約佔全球天然橡膠的98%以上。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研究員帶領的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郝小江研究員研究組對中國分布廣泛的粉花繡線菊複合群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1)發現新化合物53個,並首次分離C-19位差向異構體;2)發現了N-羥乙基氧化斷裂、三羥基繡線菊鹼氧化環化和分子內岐化的反應特性,首次合成了該類生物鹼光學活性關鍵中間體;3)首次完成由二萜到二萜生物鹼的仿生合成,並解釋了該植物複合群中各類二萜及其生物鹼之間的生源關係;4)發現了幾丁質對二萜生物鹼的生物合成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 昆明植物所靈芝三萜化合物研究獲新發現
    結果表明,羊毛甾烷三萜化合物(lanostane)是靈芝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腫瘤、抗前列腺癌、抗炎、抑制HIV-1蛋白酶等重要生物活性。雖然關於靈芝三萜新結構的報導從未間斷過,但目前對結構比較特殊的靈芝三萜的報導卻很少。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因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