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獲進展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是一類十分重要的藥用和觀賞資源植物。其化學成分,尤其是萜類化學成分及其成藥性研究一直是國際上天然產物化學和新藥研發等相關領域的熱點。
-
山玉蘭化學成分及其細胞毒活性研究
該屬植物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常用中藥辛夷為木蘭科植物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望春玉蘭(M. biondii Pamp.)、武當玉蘭(M. sprengeri Pamp.)的乾燥花蕾,可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濁涕等症。
-
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中藥與天然藥物是我國中醫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化學成分非常複雜,從中發現並製備具有強生物活性的苗頭分子一直都是藥物化學與其它學科交叉創新的重點內容。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西北特色植物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楊軍麗團隊,針對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重複分離嚴重、靶向製備技術缺乏、活性篩選周期長等問題,採用毛細管電泳、比色/螢光分析等技術和方法構建了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快速發現新策略。研究人員利用多巴胺(DA)對Si NPs溶液顏色和螢光發射光譜比率變化的影響,發展了酪氨酸酶活性靈敏分析及其抑制劑/激活劑篩選新方法。
-
中國植物學會第十六屆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
會議整合「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藥食同源與植物代謝」兩大學術年會,圍繞中藥資源學、植物化學、藥理藥效、次生代謝、合成生物學、中藥材遺傳育種等領域,就中藥材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成果轉移轉化進行交流。 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張福生表示,本次研討會旨在展示國內外在藥用植物與植物次生代謝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探討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
-
黃精的化學成分研究表明它主要有哪些藥用價值呢?
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對黃精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廣泛研究,發現了多種化學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甾體皂苷、三萜、生物鹼、木脂素、黃酮、植物甾醇及揮髮油等,其中多糖和甾體皂苷類成分在黃精中含量較大,為其主要藥效成分。藥理活性方面,黃精在抗衰老、調節免疫力、調血脂、改善記憶力、抗腫瘤、抗菌等方面顯示出潛在的藥用價值。
-
植物源殺菌劑研究進展
張應烙等測定了井岡山47種植物丙酮提取物對幾種病原菌的抑菌生物活性,結果表明,山雞椒、凹葉厚樸和深山含笑提取物中含有農用抗菌成分,且抑菌譜較廣,作為植物源殺菌劑值得進一步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對西北地區200餘種植物的殺菌活性進行了初步篩選,綜合分析認為,菊科和豆科植物在植物源殺菌劑的研究中值得重視。
-
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著名中藥草果的新型降糖活性成分研究取得新進展
草果為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屬(Amomum)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A. tsao-ko)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著名中藥和傳統香料,入藥具有燥溼溫中,截瘧和祛痰等功效,市場年需求量在6000噸以上,因此對草果開展深入研究對促進中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青蒿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對近年來有關青蒿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進行綜述,以期為其進一步的開發與合理利用提供參考。青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 的乾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開時採割,除去老莖,陰乾[1-2]。其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的功效,用於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溼熱黃疸[3]。
-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來源:中國農業網 2006-11-30 09:41 植物內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的微生物
-
紅樹林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紅樹林植物富含結構新穎獨特的、生物活性多樣的次生代謝產物。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郭躍偉課題組在對兩種紅樹林植物擬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和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過程中,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光強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光強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現狀1.研究目的植物中有用化學物質特別是藥用有效成分主要為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次生代謝產物在植物與生態環境關係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光強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環境因子,其對植物植物器官形態的建成、細胞組織結構、碳同化與光能利用、產品品質及次生代謝產物都有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本文將綜述近年來有關光強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研究進展。2.光強對植物的影響2.1.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獲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Monoterpene Indole Alkaloids,MIAs)具有結構多樣、生物活性豐富、成藥率高等特點,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MIAs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
-
葫蘆科植物——瓜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瓜蔞GualouTRICHOSANTHIS FRUCTUS【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
[2021 Vol.8] 荔枝木醋的化學成分,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2.1木醋液的氣相色譜-質譜化學圖譜木醋液的氣相色譜-質譜分析顯示總共有17種不同的成分(表1),佔木醋液中所有成分的83.96%。在17種不同的化合物中,三種主要成分(圖2)是2,6-二甲氧基苯酚(丁香醇,29.54%)、2-甲氧基苯酚(愈創木酚,12.36%)和3,5-二甲氧基-4-羥基甲苯(11.07%)。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取得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結構複雜、成藥率高的特點,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該類生物鹼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我國西南尤其雲南是單萜吲哚生物鹼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生物鹼研究的寶貴資源。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獲創新性進展
該項目歷經多年的研究,改進和完善了提取、分離、結構解析、化學計算等方面的系統方法,以微量虎皮楠生物鹼的研究為研究重點,取得了創新性的進展和顯著的成果。據悉,虎皮楠生物鹼的結構具有奇特、多變、複雜的多環結構骨架,其獨特的生源合成途徑、仿生合成和合成方法,一度成為國際天然產物化學家、有機合成化學家具有挑戰性的研究熱點。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研究發現:中藥草果含降血糖活性成分
內容來源:新華社記者:趙珮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成果,發現中藥草果具有新型降糖活性成分,該研究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也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