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科植物——瓜蔞

2021-01-08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瓜蔞

Gualou

TRICHOSANTHIS FRUCTUS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乾燥成熟果實。

【採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連果梗剪下,置通風處陰乾。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用於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痺心痛,結胸痞滿,乳癰,肺癰,腸癰,大便秘結。

【用法與用量】煎服,9~15g。

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瓜蔞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類球形或寬橢圓形,長7~15cm,直徑6~10cm。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皺縮或較光滑,頂端有圓形的花柱殘基,基部略尖,具殘存的果梗。輕重不一。質脆,易破開,內表面黃白色,有紅黃色絲絡,果瓤橙黃色,黏稠,與多數種子粘結成團。具焦糖氣,味微酸、甜。

瓜蔞藥材(栝樓)

【飲片性狀】壓扁,切絲或切塊。

本品呈不規則的絲或塊狀。外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皺縮或較光滑;內表面黃白色,有紅黃色絲絡,果瓤橙黃色,與多數種子粘結成團。具焦糖氣,味微酸、甜。

瓜蔞飲片(切絲片)

相關焦點

  • 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昆明植物所邱明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榮獲2008年度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該成果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基礎下,通過採用植物化學的分離提取、結構鑑定、活性篩選等研究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展開了對具有代表意義的葫蘆科植物的化學成分的結構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如下進展:發現了一系列葫蘆科化學成分新資源:首次,解析了藥物雪膽素的結構,並發現了中華雪膽、大籽雪膽、馬銅鈴雪膽、藤三七雪膽、肉花雪膽、多果雪膽、金佛山雪膽、大序雪膽、大序大花雪膽等九種高含量雪膽素的資源植物
  • 植物那些事兒(3)-盤點葫蘆科娃娃們
    你覺得葫蘆科的植物是什麼樣的不好,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齡哈哈哈,大家中秋快樂哈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我們吃過的,玩兒過的,看過的東東,葫蘆(葫蘆科)葫蘆科說來也是個大家族,林林總總,囊括不少有哪些嘞 來來來,搬好小板凳,讓我給你數一下葫蘆,黃瓜,西瓜,甜瓜,冬瓜,
  • 帶苦味的葫蘆科植物不要吃,當心脫髮!
    大部分園藝品種的葫蘆科植物,包括南瓜、黃瓜、西葫蘆、筍瓜等,都經過了長時間的自然選擇,葫蘆素這種苦味化合物含量已經非常少了。這些植物的祖先進化出了這種化學物質,來阻止食草動物把它們吞下去,但顯然,有些人不知道這個信息。對於喜愛苦味(或者沒有注意到苦味)的人,他們很可能在湯或其他菜品中添加這些葫蘆科蔬菜。
  • 觀果植物,美哉赤瓟 Thladiantha dubia Bunge
    秋季的山坡或房屋附近,藤蔓酷似西瓜,果實酷似瓜蔞的赤瓟,全身都是寶!     赤瓟,葫蘆科赤瓟屬,別名山屎瓜、小西瓜、氣包等。據科考調查,鷂落坪葫蘆科赤瓟屬有四個種:1. 斑赤瓟 Thladiantha maculata Cogn.2. 南赤瓟 Thladiantha nudiflora Hemsl.3.
  • 這不是瓜蔞,這是木鱉子;種子真的很像黑鱉(甲魚)
    )我在一個老舊的國營公司生活小區的圍牆上,看到了一種神奇的植物——藤條上掛滿了「綠腎」!這是第一次見,我也不知道啥名字。你呢?圖1.藤條掛滿「綠腎」的植物查資料了才知道那是馬錢科馬錢屬的馬錢子Strychnos nux-vomica 也俗稱番木鱉,馬錢子種子有劇毒,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番木鱉)、老鼠拉冬瓜,為葫蘆科
  • 栝樓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一,栝樓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栝(gua)樓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本草經》,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別名有瓜蔞、瓜樓、藥瓜等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葫蘆科南瓜族栝樓亞族栝樓屬植物。
  • 「葫蘆科作物苦味性狀」研究獲得新成果
    近日,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尚軼副研究員和黃三文研究員組織完成的「葫蘆科作物苦味性狀的趨同馴化與差異進化」研究,這是他們將大數據應用到植物次生代謝研究,改良蔬菜瓜果品質又一成功實踐。2005年以來,黃三文科研團隊開始嘗試將基因組等大數據應用到植物次生代謝研究,隨後他們投入到另一個重要科學問題研究中:葫蘆科其他植物如西瓜、甜瓜等是否存在類似的分子機制?如果是,則意味著可借鑑黃瓜苦味研究成果,在其他作物中也實現可操控的無苦味品種培育方案,徹底解決苦味對葫蘆科作物商品品質的影響。
  • 科研人員證明葫蘆科發生過全基因組加倍
    據介紹,葫蘆科作為一個中等大小的植物科系,分為95屬965種植物。近年來,伴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重要葫蘆科作物相繼進行了全基因組的測序,如黃瓜、甜瓜和西瓜。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展示葡萄與西瓜、甜瓜和黃瓜基因組間的同源性,發現每一條葡萄的染色體在每個瓜的基因組中都有兩個最好匹配的同源區,證明葫蘆科的共同祖先中發生一次全基因組加倍,也就是這些作物共有一個四倍體的祖先。通過對加倍產生的重複基因的分子進化分析,課題組推定這一次加倍事件發生在大約一億年前,可能推動了整個葫蘆科植物的分化和類群的形成。
  • 瓜蔞和木鱉傻傻分不清?教你四大招輕鬆辨別
    )我在村裡尋花的時候,看到了一株非常壯觀的爬藤植物。它從一戶人家的院子裡,爬上電線,然後沿著電線一直爬,爬了十多二十米。我也沒親眼見過栝樓(瓜蔞)Trichosanthes kirilowii,而它跟木鱉子長得很像。所以,它到底是木鱉、還是瓜蔞 ?
  • 嶽西河圖:小瓜蔞種出了大效益
    秋冬交替的田間一片蕭條與寂靜,但是嶽西縣河圖鎮嵐川村瓜蔞種植基地裡一片豐收景象,瓜蔞藤上掛滿了碩大的果實。 嵐川村瓜蔞種植是由嵐川村「兩委」和安徽省土又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項目,公司以「發展一片產業、脫貧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發展」為目標,按照「公司+貧困村+貧困戶」3N模式,嵐川村集體入股資金40萬元,公司已流轉農戶400餘畝土地用於新品種實驗種植基地,帶動周邊100多人就業增收,其中貧困戶40戶。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大多數葫蘆科植物都有獨特的卷鬚,並且能夠攀爬,這是許多被子植物和一些其他陸地植物的一個關鍵創新,有助於沿著其他植物向上生長,達到森林冠層進行光合作用。本研究提供了葫蘆科植物基因組和形態巨大變化的進化史,這與古氣候劇變結合在一起,可能促進了葫蘆科植物多樣性的增加。
  • 觀賞南瓜是葫蘆科南瓜屬的一類變種,其美觀 你見過幾種呢
    觀賞南瓜是葫蘆科南瓜屬的一類變種,目前用於觀賞的品種有:鴛鴦梨、飛碟瓜、龍鳳瓢瓜、金童、玉女、香爐瓜、白蛋南瓜、大南瓜等。鴛鴦梨植物特徵:鴛鴦梨(圖1)是葫蘆科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植株蔓性。主蔓第七節著生第一雌花。
  • 其實南瓜是屬於葫蘆科,南瓜種植有技巧,不可以直接播種!
    其實南瓜是屬於葫蘆科,南瓜種植有技巧,不可以直接播種!說起南瓜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而且冬天到了,做一個甜甜的南瓜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簡直是美味呀,想起來都讓人流口水呢。但是其實南瓜是屬於葫蘆科的一個品種,大家肯定都不知道吧,南瓜跟葫蘆能用什麼聯繫呢?
  • 蘇州九月份開花野生植物
    這時蘇城的空氣中瀰漫著香甜的桂花香味,整個城市都被這花香浸潤了。而小河邊、野地裡,九月秋蓼似春花,讓我們去荒野處探尋屬於九月的花季吧。 蘇州溼地自然學校的志願者收集、整理了蘇州9月開花的野生植物,共33種(含種下單位)。為了便於讀者快速查找,我們嘗試按照植物的花瓣數目進行了歸類排列。然後,同花瓣數的植物又按照顏色作出歸類。
  • 那些你似曾相識卻又模稜兩可的植物分類(1)
    1.毛茛科歌訣:毛茛植物要記清,黃連烏頭在其中。(毛茛科為草本植物,葉互生,常分裂或複葉,花兩性,輻射對稱,萼片常5,雄蕊多數,分離,聚合瘦果或蓇葖果。本科包含黃連、烏頭等。牡丹、芍藥等原在此科,現已列入芍藥科。)
  • 毛茛科植物——草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草烏Caowu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 Aconitum
  • 植物也有大肚腩!這6種植物的塊根,像不像是中年男子的啤酒肚?
    除了觀葉、觀花,還有些植物的主要觀賞部位是它們奇特的塊根。圓鼓鼓的塊根,看起來就像是中年男人們的啤酒肚,頗是有趣。1、睡布袋睡布袋是葫蘆科睡布袋屬的多年生旱生植物,遠看像是一塊表面圓滑的大石頭,近看又酷似隨手扔在一旁的大布袋子。
  • 氧電極應用-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所以這類植物的綠色部分的有機酸特別是蘋果酸有晝夜的變化,夜間積累,白天減少。澱粉則是夜間減少(由於轉變為二氧化碳接受體PEP)白天積累(由於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果)。已發現許多科植物如龍舌蘭科、仙人掌科、大戟科、百合科、葫蘆科、蘿藦科,以及鳳梨科具有此途徑。一般說CAM植物是多汁的,但也有不是多汁的。多汁植物也並不都是CAM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