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電極應用-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2020-11-22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背景資料:

  景天酸代謝途徑(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途徑),指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乾旱及半乾旱地區的一些肉質植物(早發現在景天科植物)所具有的一種光合固定二氧化碳的附加途徑。具有這種途徑的植物被稱為CAM植物。在其所處的自然條件下,氣孔白天關閉,夜晚張開。它們具有此途徑,既維持水分平衡,又能同化二氧化碳。途徑的特點是:在夜間細胞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作為二氧化碳接受體,在PEP羧化酶催化下,形成草醯乙酸,再還原成蘋果酸,並貯於液泡中;白天蘋果酸則由液泡轉入葉綠體中進行脫羧釋放二氧化碳,再通過卡爾文循環轉變成糖。所以這類植物的綠色部分的有機酸特別是蘋果酸有晝夜的變化,夜間積累,白天減少。澱粉則是夜間減少(由於轉變為二氧化碳接受體PEP)白天積累(由於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果)。已發現許多科植物如龍舌蘭科、仙人掌科、大戟科、百合科、葫蘆科、蘿藦科,以及鳳梨科具有此途徑。一般說CAM植物是多汁的,但也有不是多汁的。多汁植物也並不都是CAM植物。這類植物是通過改變其代謝類型以適應環境,由於該途徑的特點造成光合速率很低(3~10毫克CO2·分米-2·小時-1),故生長緩慢,但能在其它植物難以生存的生態條件下生存和生長。如果說C4植物是空間上錯開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卡爾文循環的話,那景天酸循環就是時間上錯開這兩者。

  

  圖1仙人掌科和鳳梨科的植物

  具有景天酸代謝途徑的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

  CAM植物因為具有這特殊光合途徑,這也就使得其光合作用的測定和其他植物的測定有很大不同。

  1 CAM植物葉片往往形狀各異,肉質,葉片厚度較大,如上圖的仙人掌等。(目前上的光合儀葉室主要是為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大豆等設計,因此也就很難用於CAM植物的葉片)

  2光合儀(便攜性光合作用測定儀)的原理是根據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CO2+ 2H2O*+ 4.69kJ → (CH2O) +O*2+ H2O

  通過紅外線CO2氣體分析儀測定CO2濃度的變化來計算光合速率。而CAM植物白天氣孔關閉,不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因此,用光合儀是不能測定CAM植物的光合速率。這也是很多用戶用光合儀測定有些植物光合一直在0附近的根本原因。

  3 CAM植物光合速率很低,測定必須要用比其他作物更精密的儀器來測定。

  基於以上特點要想測定CAM植物的光合速率我們必須另闢新徑。前幾章講過,對於用光合儀測定不了的葉片不規則的植物材料可以用氧電極測定。

  方法一:用氧電極測定CAM植物的光合速率,

  根據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CO2+ 2H2O*+ 4.69kJ → (CH2O) +O*2+ H2O

  氧電極測定光合速率和光合儀測定的光合速率不同(詳見「光合儀和氧電極測定光合速率的區別及優缺點」),氧電極是通過氧氣的釋放測定光合速率的,由於反應在液相體系中進行,就消除了氣孔對氣體釋放的影響。而且氧電極精確度非常高,不易受到CAM植物光合速率低的影響。

  可以用來測定CAM植物光合速率的氧電極有:Chlorolab-2和Chlorolab-3型(Hansatech公司,英國)

  方法二:用CO2分析儀在晚上多點測定群體CO2的吸收,來估計淨光合積累

  CAM植物是通過時間把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卡爾文循環分開,晚上打開氣孔吸收CO2,因此我們就可以在晚上用CO2分析儀估測。由於CAM植物的光合速率一般較低,因此即使晚上吸收的CO2比較少,因此我們可以測定群體對CO2的吸收,這樣就可以用光合儀配有的群體同化室進行測定,群體同化室採用密閉式氣路就可以(CAM光合速率較低),晚上多點測定,像白天測定日變化一樣,分幾個點測定CO2的吸收,這樣可以估算CAM植物的光合積累。

  光合儀一般都配有群體同化室,如CIRAS-2配CPY-2、CPY-3型同化室(PP Systems公司,美國)

  綜上所述,我們在使用光合儀測定光合速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如果自己研究的實驗材料是龍舌蘭科、仙人掌科、大戟科、百合科、葫蘆科、蘿藦科,鳳梨科中的一種,就一定要注意該材料是否是CAM植物,如果是CAM植物一般就要選擇氧電極進行測定光合速率。氧電極是可以測定光合儀不能測定的材料,如藻類,植物的特殊部位等。

  

相關焦點

  • 氧電極應用-擬南芥光合速率的測定
    雖然擬南芥在許多方面「簡單」,但它的大多數基因與其他「複雜」的植物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另外,由於這種植物的全部基因組測序已經完成,因此可以預測,擬南芥在植物學所有領域的研究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擬南芥的基因組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組中小的。
  • 碳氫科學1200問之009組:從卡爾文循環到景天酸代謝
    人類所需的糧食、油料、纖維、木材、糖、水果等,無不來自光合作用,沒有光合作用,人類就沒有食物和各種生活用品。換句話說,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圖四光合作用中葉綠體(二)調節大氣:大氣之所以能經常保持21%的氧含量,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過程中放氧量約t/a)。
  • Plant Cell | 英國利物浦大學通過調控景天酸代謝途徑研究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該項研究利用RNAi技術在K. laxiflora中沉默掉參與景天酸代謝的PPC1基因,發現沉默掉PPC1後可以阻止景天酸代謝過程中CO2的固定和蘋果酸的積累,從而幹擾植物的生物節律和保衛細胞信號相關基因。
  • 在被子植物中,有26個科的數百種植物具有CAM途徑
    (三)景天酸代謝許多肉質植物如景天屬、落地生根屬和仙人掌屬等,它們非常耐旱,其中有許多是沙漠植物。他們通常缺乏發育良好的柵欄層細胞,葉片和莖的大部分光合細胞是海綿葉肉細胞。這些細胞具有大的中央液泡。維管束鞘細胞存在,但不明顯。
  • 液相氧電極的工作原理及特點-英馳科技
    液相氧電極的工作原理及特點   1 前言   氧電極是為測定水中溶解氧含量而設計的一種極譜電極,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用裸露的銀-鉑電極研究藻類的光合作用。自從五十年代薄膜氧電極問世以來,又大大擴展了它的應用範圍。
  • 不要問我肉肉的功能-我才不會說景天酸代謝呢
    吸輻射亦是如此,你和植物對輻射的單位體積的吸收能力基本是一樣的,別指望輻射都被它吸走而你自己一點都不吸收。  那麼多肉有啥特別的呢?今天小編就來通俗(科學家退散)的講一講多肉的景天酸代謝作用。  一般植物都具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光強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光強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現狀1.研究目的植物中有用化學物質特別是藥用有效成分主要為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次生代謝產物在植物與生態環境關係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次生代謝實際上是植物在長期進化中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次生代謝產物的產生和變化比初生代謝產物與環境有著更強的相關性和對應性。對環境因子影響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探討,可以為某些具有重要藥用和經濟價值的次生代謝產物的高效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 光合菌生理特點介紹及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應用
    光合菌只含有類似植物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上面主要有細菌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不同種類光合細菌因雙層膜結構中所含色素種類和組成不同而顯示不同菌體顏色。光合菌是集約化水產養殖中應用研究進行得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益生菌。本文就光合菌的營養方式、生態位及在水產養殖中的具體應用作簡單闡述,期望為養殖戶更好地使用光合菌提供參考信息。
  • 菠蘿中找到調控植物光合作用「開關」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福州11月3日電 (謝開飛 江潮炳 曹佳奕)福建農林大學3日在此間發布,11月2日,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
  • 兩種光合路徑有花植物「走了」3000萬年
    據介紹,景天酸循環(CAM)和C4光合作用途徑是兩種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碳固定機制。在過去的3000萬年裡,有花植物經歷了上百次的進化最終形成了現存的CAM和C4兩種光合作用途徑。儘管C4和CAM植物共享了主要的生化反應,它們仍具有非常獨特的解剖特化結構,並產生了顯著的生態影響。
  • 研究發現植物草酸代謝途徑關鍵酶影響玉米營養品質
    研究發現植物草酸代謝途徑關鍵酶影響玉米營養品質 2018-09-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玉米草酸降解途徑中的關鍵酶——草醯輔酶A脫羧酶,揭示了草酸代謝參與籽粒儲藏物質積累和營養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  草酸是最簡單的二元酸,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非常高。草酸在調控金屬脅迫、離子平衡和昆蟲防禦等方面起積極作用。
  • Photosynth Res:兩種大型淡水植物二氧化碳濃縮機制
    為獲得無機碳,沉水植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上表現一定的特性,包括薄的葉片層以及對HCO3利用的能力,擬C4型和CAM型光合代謝途徑的選擇。沉水植物C4 和CAM光合代謝是沉水植物在環境脅迫下增加CO2濃度的一種適應,具有生理可塑性。
  • 糖的主要分解代謝途徑概覽
    生物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的分解代謝所供給,成人每天所需熱能的60%-70%來自糖類。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
  • 植物生理學重點知識整理,考試必備!
    光合鏈:在類囊體膜上的PSⅡ和PSI之間幾種排列緊密的電子傳遞體完成電子傳遞的總軌道光合磷酸化的過程:反應中心的色素分子受光激發而發生電荷分離,產生光化學反應,電子經過類囊體膜上的一系列電子傳遞體的傳遞,引起水的裂解放氧和NADP+還原為NADPH,並通過光合磷酸化把ADP和磷酸合成ATP,這樣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Tran-Anh和Rumberg根據ATP合成和水解的動力學研究,提出了ATP
    進行光合磷酸化時,質子梯度減少,並加速了反映類囊體膜電位差形成的515nm處吸收的衰減,即降低了PMF。Mitchll的貢獻就在於把膜和質子的概念引進到生物能量轉換和偶聯機理的解釋之中,因此,他在1978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ATP合酶怎樣利用PMF把ADP和Pi合成ATP的機理還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