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子植物中,有26個科的數百種植物具有CAM途徑

2020-12-05 包子帶你領略娛樂風光

(三)景天酸代謝

許多肉質植物如景天屬、落地生根屬和仙人掌屬等,它們非常耐旱,其中有許多是沙漠植物。他們通常缺乏發育良好的柵欄層細胞,葉片和莖的大部分光合細胞是海綿葉肉細胞。這些細胞具有大的中央液泡。維管束鞘細胞存在,但不明顯。肉質植物的CO2代謝是獨特的,因為在一些景天科植物中最早被研究,所以肉質植物的CO2固定途徑也稱為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CAM])。在被子植物中,有26個科的數百種植物具有CAM途徑。

CAM植物最顯著的代謝特徵是在晚上形成Mal,在白天Mal消失。在CAM植物中最豐富的酸是Mal,從Mal轉化而來的檸檬酸和異檸檬酸含量較少。而且檸檬酸和異檸檬酸的含量不發生晝夜變化。CAM植物細胞質中的PEP羧化酶在晚上負責把CO2固定為Mal;Rubisco像在C3和C4植物中一樣,只有白天才有活性,它的作用是把有機酸例如Mal釋放的CO2重新固定。

圖3-28總結了CAM植物CO2固定的途徑。在晚上,澱粉通過糖酵解降解為PEP。CO2(實際上是HCO3-)和PEP反應生成OAA,然後OAA被依賴於NADH的蘋果酸脫氫酶還原為蘋果酸。蘋果酸的H+被ATP酶和焦磷酸酶(pyrophosphatase)轉運進大的中央液泡,蘋果酸離子隨著H+進入液泡。Mal在液泡中積累,有時可以達到0.3mol/L的濃度,直至日出。

白天,Mal被動地擴散出液泡,通過一種或者幾種類似於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中的脫羧機制脫羧。脫羧機制的類型主要取決於植物種類。釋放的CO2被Rubisco重新固定為卡爾文環中的3-PGA。然後,3-PGA可以導致蔗糖、澱粉和其他光合產物的形成。脫羧形成的丙酮酸,像C4植物一樣,被丙酮酸磷酸雙激酶轉變為PEP。然後PEP部分用於呼吸作用;部分通過糖酵解的逆轉轉化為糖和澱粉;部分轉變為胺基酸、蛋白質和核酸等。

相關焦點

  • 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區別
    喜歡它請不要傷害它,跟它合個影留作紀念,也算是緣份一場。本記錄的科、屬以中國植物志為準被子植物有1萬多屬,約30萬種,佔植物界的一半。它們形態各異,包括高大的喬木、矮小的灌木及一些草本植物。裸子植物的表面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例如銀杉、水杉等,而被子植物是有果皮包被的,例如我們常吃的蘋果、水蜜桃等。被子植物在形態上具有不同於裸子植物所具有的孢子葉球的花;胚珠被包藏於閉合的子房內,由子房發育成果實。被子植物的種子生在果實裡面,除了當果實成熟後裂開時,它的種子是不外露的,如蘋果、大豆即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則不同,它沒有果實這一構造。
  • 科學繪畫||被子植物蓮葉桐科的成員
    旋翼果屬Gyrocarpus americanus科學繪畫圖(引自網絡)蓮葉桐科(Hernandiaceae)是被子植物的一個科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早白堊紀發現了被子植物的果實;而加拿大直到早白堊紀晚期才有極少數被子植物出現;在亞洲北部和歐洲,被子植物出現的時代也較晚。現代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情況,同樣說明被子植物可能起源於中、低緯度地區。在現存的400多科中,有半數以上的科依然集中分布於中、低緯度地區,特別是被子植物中較原始的科目更是如此。
  • 我國木蘭科植物觀賞特性及應用途徑芻議
    木蘭科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發育、進化不可缺少的珍貴材料,科學研究價值極高;木蘭科植物多為高大喬木,和殼鬥科、樟科的喬木一起,在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種類如紅花木蓮、醉香含笑等,材質輕軟,易加工,不變形,可做建築、家具、裝飾等用材;厚樸、辛夷等為著名的中藥材;一些種類的花和葉可提取芳香油、香精等;又因其姿色香韻優美宜人,木蘭科植物更是園林綠化樹種的寶庫。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其繁衍受精講求「獨一無二」,這也是不同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古生物學家在凌源發現1.25億年前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這種有趣的遠古植物,同一個植物個體上長著形態各不相同的葉子和果實,這為人們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態打開了窗口。它們是植物界中最進化、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被子植物約30萬種,佔現生植物界種類的絕大多數。現在的被子植物,同一種植物的葉、花、果實等器官形態基本一致,而凌源變果之所以特別,在於一個「變」字。
  • 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區別,科普一下
    我國有2700多屬,約3萬種。主要特徵為:·種子/胚珠包被在果實/心皮中。·孢子體高度分化,木質部中有了導管;韌皮部中有了篩管。·具有雙受精和三倍體胚乳。花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稱為花部。
  • 【知識拓展】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
    但是,科學家在研究玉米、甘蔗等原產在熱帶地區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發現,在這類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中的碳首先轉移到含有四個碳原子的有機物(C4)中,然後才轉移到C3中,科學家將這類植物叫作C4植物,將其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徑,叫作C4途徑;將僅有C3參與二氧化碳固定的植物叫作C3植物,將其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徑,叫作C3途徑。教材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過程即為C3途徑。下面詳細介紹C4途徑。
  • 被子植物:我就是要開最多彩的花,傳最高效的粉!
    自然界被子植物的花多彩多樣,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及各種漸變狀態的顏色,幾乎覆蓋了人類視覺的全部色系。關於自然界被子植物的花色佔比還沒有完全定論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有些花顏色漸變難以鑑定,有些植物的花擁有多種顏色,同一種花有不同顏色搭配,有些花會變色等。
  • 被子植物:我就是要開最多彩的花,傳最高效的粉!
    關於自然界被子植物的花色佔比還沒有完全定論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有些花顏色漸變難以鑑定,有些植物的花擁有多種顏色,同一種花有不同顏色搭配,有些花會變色等。△圖2 同一種植物可能有不同的花色(左,爆米花慈姑Sagittaria montevidensis 花基部具有紫色斑塊;中,粉魅力洋水仙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Pink Charm' 副花冠橘紅色;右,鬱金香屬Tulipasp.
  • 中國植物分類學著作——《中國高等植物》出版
    這部新著汲取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國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三部志書的精髓,增加了新內容。書中收載了森林、植被及園林中的常見種,具有經濟或科研價值的種,分布在2個省區以上的種,毗鄰國家分布較廣而在我國僅在某周邊省區有分布的種,每個屬的代表種,以及常見引種栽培的外來種。
  • 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進化適應的遺傳貢獻
    關鍵詞:全基因組複製、古多倍化、適應性進化、phylogenomic、白堊紀-古新世、基因調控網絡介紹:被子植物(或也稱有花植物)是植物王國中多樣性最多的植物,大約已知有350000種。達爾文描繪了晚白堊紀中期「一個惱人之謎」-被子植物快速發展和早期多樣性的形成。
  • 海科職大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近日,海南科技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海科職大)教授韓剛與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院王鑫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揭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證據。
  • 漲姿勢:APG系統被子植物分科
    首圖來自努力cry的辰山君。本列表主要依據James L. Reveal & Mark W. Chase, 2011的文獻中對APG III系統被子植物414科的排列順序,但有少許改動,整個被子植物作為有胚植物(木賊綱Equisetopsida)的一個亞綱(木蘭亞綱Magnoliidae)處理,其下設超目、目、科三級單元。中文名的整理和擬定由劉冰、@劉夙 共同完成。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 遼寧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照片記者31日從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遼寧省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今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紹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組成的課題組的這一重大發現。據介紹,這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葉形、脈序和果實特徵等方面特別像現生的鐵線蓮、翠雀花等。
  •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新近被確認屬於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據這個中心主任孫革教授介紹,這些標本就是在遼寧義縣組下部地層(晚侏羅世,距今1.45億年)中發現的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他們猶如同宗兄弟,既有同科、同屬植物的共同特性,又有不同種質的差異。作為被子植物,他們都有著胚珠(種子)被果實包藏的典型特徵,並在枝軸上心皮呈螺旋狀著生、雄蕊成對排列、葉子細小深裂等主要方面顯示了共性,但在蓇葖果、雄蕊和葉子的大小和疏密上,又表現了明顯的差別。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陳夢陽、王瑩)科學家最近在我國東北遼寧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現生的大多數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迄今最早的「祖先」。
  • 花和草還有果哪一個是最早的被子植物?
    這朵「真花」最終由國家蘭科中心劉仲健教授與南京古生物所王鑫研究員在英國出版的《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發表的論文題目為題為「中國侏羅紀的完全花」論文表示潘氏真花具有典型花朵的所有組成部分,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其花萼和花瓣有顯著的分化,花葯有四個藥室,雌蕊包括花柱和單室半下位的子房。子房包裹著多枚有單層珠被的胚珠。
  •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6日訊(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近日,海南科技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海科職大)教授韓剛與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院王鑫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揭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