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綿是多孔濾食性無脊椎動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棲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綿自身物理防禦差,海綿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夠產生活性代謝產物來協助海綿抵抗捕食者,這些代謝產物結構獨特,生物活性豐富,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
-
科研進展|昆明植物所在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新穎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而不引起被感染宿主植物出現明顯病變的真菌。內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建立了豐富的以次生代謝產物為載體的化學溝通機制,這種溝通機制的存在從而導致了內生真菌本身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導致其次生代謝產物結構與生物功能的多樣性。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進展|MDPI
Gerwick教授及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管華詩院士分別帶領科研團隊,聯合在Marine Drugs期刊上發表對於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的研究綜述。該篇綜述總結了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中目前發現的次級代謝產物結構及其生理活性,對其中特徵生物合成途徑進行討論,並對其在次級代謝產物生成及應用方面提出了展望。
-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它不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內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潛伏在宿主體內的病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有細菌、真菌、放線菌等。自1898年Vogl從黑麥草種子內分離出第一株內生真菌以來,植物內生菌作為一種新的微生物資源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從內生菌中尋找和發現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又一熱點。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發現了一些有醫用、農用價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另一方面,內生菌在植物應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耐受性(包括抗旱、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宿主植物的生長、宿主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的產生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植物內生真菌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來增強植物體的營養生理和抗性機能,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肖佳雷、來永才等人對內生真菌與植物的防禦機制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
挖掘蟲生真菌中的寶藏
這兩篇綜述重點關注了2014年至2019年間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全面總結了蟲生真菌重要活性化合物和以基因組為工具研究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最新進展。 第一篇綜述(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Hypocrealean entomopathogenic fungi: Novel bioactive compounds)涵蓋了從蟲生真菌中分離的天然產物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學活性,並總結了有關天然產物在昆蟲發病機理中作用,涉及200篇文獻中的254種化合物,包括125種聚酮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刊登了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題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
-
中國科研人員在新型代謝產物農藥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近日,國際合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何亞文課題組的研究論文《利用一個受群體感應調控的高效溫敏啟動子生物合成新型代謝產物農藥吩嗪-1-醯胺》(Identification
-
紅樹林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紅樹林植物富含結構新穎獨特的、生物活性多樣的次生代謝產物。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郭躍偉課題組在對兩種紅樹林植物擬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和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過程中,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Organic Lett:張長生等深海放線菌次級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深海微生物的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從深海來源的放線菌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於Organic Letters。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ALI的發病機制錯綜複雜,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治療該疾病的藥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減輕患者肺部炎症反應是一種潛在有效的治療策略。 天然產物沙爾威酮(salviadione)是從鼠尾草屬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一個結構獨特新穎的生物鹼,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天然來源的苯並[def]咔唑四環類化合物。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六」真菌基因編輯基礎——遺傳轉化
真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自然界中負責有機物質的分解。此外,大型子實體真菌可以食用,有一些還可以入藥。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在點青黴菌中發現了具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物質——青黴素,拉開了人們使用抗生素對抗細菌性感染疾病的序幕。
-
腫瘤代謝機制突破性進展研究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腫瘤代謝相關的研究進展,與各位一起學習。據研究人員表示,基本代謝的改變可能會推動膠質瘤中最侵略性的腫瘤類型膠質母細胞瘤的生長。該研究這是第一次描述了膠質母細胞瘤全部代謝組學信息。利用代謝組學定量評估了一個生物系統內的代謝產物,使研究人員能夠找出一些關鍵代謝途徑促使這些腫瘤生長。研究結果使得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膠質母細胞瘤的基礎生物學,這對改善神經膠質瘤預後似乎有意義。
-
J HAZARD MATER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雅林教授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擬除蟲菊酯是一類防治小菜蛾方面廣泛使用的殺蟲劑,但小菜蛾對該類殺蟲劑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並且擬除蟲菊酯在土壤中的殘留會造成環境安全問題,探索小菜蛾對擬除蟲菊酯的解毒代謝十分重要。該研究通過蛋白質三維結構模建、蛋白質-藥物分子對接、蛋白質-藥物複合物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現代藥物設計技術並聯合分子生物學定點突變試驗,闡明了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代謝4種擬除蟲菊酯(Bifenthrin、Cyfluthrin、Cypermethrin、λ-cyhalothrin)的分子機理;證實了PxEst-6具有參與小菜蛾對擬除蟲菊酯解毒代謝過程的能力;分析了擬除蟲菊酯與
-
【科研新進展】(102)徐功教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植物保護學院徐功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walsucochin降三萜類天然產物的高效全合成路線,在天然產物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生物體在氧化代謝活動中產生的,如過氧化氫(H2O2)和NO等。ROS化學性質活潑,低濃度時在機體內可發揮重要作用,但過量則會導致細胞組織受到氧化脅迫,引起細胞和機體的損傷,並參與許多疾病如癌症、神經系統疾病等的發病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