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在新型代謝產物農藥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05 世界農化網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近日,國際合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何亞文課題組的研究論文《利用一個受群體感應調控的高效溫敏啟動子生物合成新型代謝產物農藥吩嗪-1-醯胺》(Identification of a strong quorum sensing- and thermo-regulated promoter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a new metabolite pesticide phenazine-1-carboxamide in Pseudomonas strain PA1201)。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金子靖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何亞文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論文通過全基因組轉錄組學測序分析,首次鑑定了一個受群體感應機制調控的高效溫敏表達啟動子;利用該啟動子對吩嗪生物合成途徑開展了多輪啟動子編輯和合成生物學改造,高效合成一種高活性的代謝產物農藥吩嗪-1-醯胺;所得高產菌株成功轉化給相關企業。

農藥是全球必需的生產資料,生物農藥具有低毒、低殘留和作用靶標特異性強等特點,發展生物農藥是踐行綠水青山、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團隊長期堅持微生物代謝產物農藥研發。五年前,何亞文團隊從重慶郊外水稻根際分離到一株假單胞菌PA1201,強烈抑制一系列植物病原菌的生長。經鑑定其中一個代謝產物是吩嗪-1-醯胺(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6, 32:50)。通過系統的基礎研究,該團隊鑑定了合成吩嗪-1-醯胺的關鍵基因phzH,闡明了吩嗪-1-醯胺生物合成機理和生物合成關鍵調控機制(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17, 104: 931)。由於PA1201中吩嗪-1-醯胺發酵效價只有0.08克/升,最適發酵溫度為28°C,這些因素限制了該代謝物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

博士研究生金子靖等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重新注釋了關鍵基因phzH的編碼區和啟動子區域,發現phzH啟動子活性低是吩嗪-1-醯胺低產的主要原因。通過RNA轉錄組學分析發現了一個受群體感應機制調控的高效表達基因rhlI,其啟動子PrhlI在37°C條件下的活性比28°C條件下高2.2倍。利用這個啟動子PrhlI 替換phzH和phz2基因的啟動子,並改造其它參與吩嗪-1-醯胺生物合成基因phz1的啟動子,得到在37°條件下高產吩嗪-1-醯胺的工程菌株UP46。UP46在優化的培養基中發酵效價達到14.1克/升,比原始菌種提高約180倍。在100升發酵罐中吩嗪-1-醯胺的產量穩定,研究成果已轉化給相關企業聯合開發。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項目支持。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取得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如何讓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在室溫下輸出更穩定,成為該研發領域的重要課題。針對這一重要課題,秦川江團隊與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團隊開展國際合作,歷時5年取得重要進展。團隊採用特殊設計的鈣鈦礦材料,製作出高效半導體雷射器。秦川江介紹,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只能在低溫條件下(零下153攝氏度附近)穩定工作,在室溫下工作數分鐘後,雷射便會消失,主要源於鈣鈦礦中存在一種名為「三重態激子」的物質。
  •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取得進展
    新華社長春9月3日電(記者孟含琪、李典)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
  • 【科研新進展】(102)徐功教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植物保護學院徐功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walsucochin降三萜類天然產物的高效全合成路線,在天然產物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生物體在氧化代謝活動中產生的,如過氧化氫(H2O2)和NO等。ROS化學性質活潑,低濃度時在機體內可發揮重要作用,但過量則會導致細胞組織受到氧化脅迫,引起細胞和機體的損傷,並參與許多疾病如癌症、神經系統疾病等的發病過程。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綿是多孔濾食性無脊椎動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棲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綿自身物理防禦差,海綿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夠產生活性代謝產物來協助海綿抵抗捕食者,這些代謝產物結構獨特,生物活性豐富,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
  • 漆小泉、黃三文主持撰寫「我國植物代謝領域重要進展」長篇中文綜述
    該文詳細評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科學家在基礎代謝、青蒿素等植物活性天然產物的挖掘、植物代謝途徑的解析及其生物學功能、植物活性成分的代謝工程及生物合成、代謝網絡及其功能等植物代謝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這些優秀成果促進了我國植物代謝領域的迅速發展, 提升了我國植物代謝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為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製取得進展
    海綿是多孔濾食性無脊椎動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棲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綿自身物理防禦差,海綿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夠產生活性代謝產物來協助海綿抵抗捕食者,這些代謝產物結構獨特,生物活性豐富,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量子力學不確定關係預言,即使在真空中,也會存在虛粒子漲落現象,導致真空能量不為零。
  •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來源:中國農業網 2006-11-30 09:41     植物內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的微生物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團隊開發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汙染物修復菌劑,對三種有機磷農藥降解產物:4-硝基酚(甲基對硫磷產物)、3-甲基-4-硝基酚(殺螟松產物)和2-氯-4-硝基酚(異氯硫磷產物)複合汙染土壤開展了微生物修復,修復菌劑在8-16天能完全降解三種硝基酚汙染物(50 ppm)。此外,分子生態學研究表明生物增強不會影響土著微生物生態系統(Scientific Reports)。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華網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剛剛過去的金秋十月,南開大學不僅迎來了備受矚目的百年校慶,在科研工作方面同樣碩果纍纍,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扭熱製冷」首次實現醛或酮對氮雜芳環的烷基化 助力新藥新材料研發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合成新物質碳-芳基糖苷新策略揭示引發急性白血病新分子機制 助力靶向藥物研發在抗流感病毒新藥研發領域獲新進展
  • J HAZARD MATER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雅林教授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擬除蟲菊酯是一類防治小菜蛾方面廣泛使用的殺蟲劑,但小菜蛾對該類殺蟲劑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並且擬除蟲菊酯在土壤中的殘留會造成環境安全問題,探索小菜蛾對擬除蟲菊酯的解毒代謝十分重要。PxEst-6的結合模式,揭示了參與代謝的關鍵胺基酸殘基和作用方式;發現PxEst-6通過Q431、H451和K458殘基與擬除蟲菊酯的乙酸酯基團發生極性或氫鍵相互作用從而對其進行代謝。
  • 金斧子: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取得進展 相關公司或受關注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如何讓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在室溫下輸出更穩定,成為該研發領域的重要課題。針對這一重要課題,秦川江團隊與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團隊開展國際合作,歷時5年取得重要進展。團隊採用特殊設計的鈣鈦礦材料,製作出高效半導體雷射器。該研究成果未來有望在光通信、光信息處理、光儲存、照明和顯示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取得進展 相關公司或受關注(附股)
    來源:證券時報網據新華社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
  • 遼寧科研人員在病毒檢測、新冠肺炎預防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學院獲批科研項目(成果)12項,發表論文30篇,申請專利10項,到帳科研經費257萬元。瞄準藥物遞送張樹彪課題組的支德福老師總結了靶向分子與基於SPIONs的藥物遞送系統結合的最新進展,分析不同靶向分子對遞送納米系統性能的影響,為其在腫瘤靶向治療方面提供了作用依據。
  • 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專家合作取得科研突破!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我國高校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承擔高校的社會責任,在科研領域不懈探索,成果頻出。近期,北林科研人又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進展|MDPI
    利用生物信息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探索次級代謝產物的結構及其活性。 Leptolyngbya是藍細菌中常見的屬,廣泛分布於海洋、淡水、沼澤、田地等各類生態環境中。Leptolyngbya屬藍細菌參與光合作用,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科學家對其生態學、天然產物化學以及生物活性方面均進行了廣泛的探索。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