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東方網11月15日消息:我國科學家15日宣布:經過400多名科研人員5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我國已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製工作。根據計算機組裝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基因組測序完成了6倍的覆蓋深度,所獲序列覆蓋了家蠶基因組的95.54%,精確度達到了99.95%,完全達到了高質量工作「框架圖」的要求。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為大家逐一介紹。NO.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它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 上述研究成果於3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DOI:10.1038/nplants.2017.31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李家洋/韓斌/朱健康等4院士首次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1997年9月,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項目(IRGSP)啟動,該項目匯集了十個國家的資源,獲得了第一個完整的水稻基因組序列,推動水稻的研究和育種進入了基因組學時代。2008年,張啟發院士等提出「RICE2020」國際合作計劃,旨在對所有水稻基因、轉錄本和蛋白質進行系統和全面的研究,以加速水稻育種進程,滿足國人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目前,通過一系列大規模的測序和分析,水稻上在核酸層面(基因及其轉錄本)的研究已取得廣泛而深入的進展。
-
Nat Genet:完成對毛竹基因組序列的框架圖
2月24日,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了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和國際竹藤中心等合作完成的「毛竹全基因序列框架圖」的論文。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在基因組測序研究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參與了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楊煥明、汪建、於軍、劉斯奇等於1997年等組建了我國人類基因組中心,並於1999年6月26日正式提出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承擔了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對人類3號染色體上約3000萬個鹼基對測序。2000年6月26日,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已經繪製完成。2001年8月2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完成圖"提前兩年高質量地繪製完成。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進一步研究發現,OsTCP19上遊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櫱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氮高效品種OsTCP19調控區缺失該29-bp核酸序列,氮響應負調控因子LBD蛋白可以高效結合在該位點附近並抑制OsTCP19轉錄表達。通過多重轉錄組學分析,OsTCP19作為轉錄因子抑制分櫱促進基因DLT的表達,進而實現對水稻分櫱發育的調控。
-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2017-12-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結合圖位克隆和基因組技術,研究發現SBI編碼一個尚未報導的GA2氧化酶,在莖稈基部節間高表達。酶功能分析證明,SBI編碼的GA2氧化酶可以將活性赤黴素轉化為非活性赤黴素化合物。水稻中SBI存在兩個等位變異基因型,導致SBI酶催化活性顯著不同。高活性的SBI位點使得水稻莖稈基部節中活性赤黴素含量顯著降低,從而抑制基部節間的伸長。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00年4月,我國提前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測定了第3號染色體短臂上3000萬個鹼基序列,繪製了達到99.99%覆蓋率的完成圖,為我國生物資源基因組研究及參與國際生物產業競爭奠定了基礎。 2000年,遺傳發育所合作參加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基因組計劃。2001年10月,率先完成水稻(秈稻)基因工作框架圖的繪製,並免費公布資料庫。
-
中外4名植物領域院士科學家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月,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項目(IRGSP)啟動,該項目匯集了十個國家的資源,獲得了第一個完整的水稻基因組序列,推動水稻的研究和育種進入了基因組學時代。目前,通過一系列大規模的測序和分析,水稻上在核酸層面(基因及其轉錄本)的研究已取得廣泛而深入的進展。
-
科學網—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00年4月,我國提前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測定了第3號染色體短臂上3000萬個鹼基序列,繪製了達到99.99%覆蓋率的完成圖,為我國生物資源基因組研究及參與國際生物產業競爭奠定了基礎。 2000年,遺傳發育所合作參加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基因組計劃。2001年10月,率先完成水稻(秈稻)基因工作框架圖的繪製,並免費公布資料庫。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去年3月,張啟發院士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一個優良水稻雜種的實驗種群,分析了小RNA(sRNA)數量變異的遺傳學基礎,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生命科學領域頂級雜誌《eLife》(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eLife最新文章 )。9月,張啟發院士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練興明教授合作,通過分析1479個水稻品種繪製出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出了水稻改良的育種印跡。
-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創轉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問世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創轉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問世2017-05-03 17:51 來源: 科普中國-科技名家·裡程碑 1994年5月3日1994年5月3日,世界首例轉基因水稻在安徽省合肥市問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用低能離子束在種子上打孔,穿破種子外皮和細胞壁,再將選定的被轉移物帶有已知遺傳特性的基因片斷,用離子束整合到種子細胞的基因組中,從而使該種子具有被轉移物已有的某些遺傳特性。經過他們培育的轉基因水稻,經過分子水平檢測及多種方法檢測之後,證明了外源基因的確存在被測水稻的基因中,而且這一性狀能夠進行遺傳。這一重大突破為定向育種開拓了新路。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向仲懷表示,這張「框架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高質量的鱗翅目類昆蟲全基因「工作框架圖」,標誌著中國在鱗翅目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該「框架圖」的完成將為世界鱗翅目昆蟲的基礎和應用性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化信息。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丨小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7月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生物技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1978圖: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國科技事業開始全面復甦,那次會議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科學的春天」。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鄧小平在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總結講話,這篇講話實際上是全會的主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