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來陽光熱情出場,預示著又將是一個晴熱天氣,預計白天最高氣溫35~36℃。
今天開始到周五高空槽東移南壓雲系增多,對流條件轉好,每天午後部分有雷陣雨雷雨時短時風雨較大。
市民多關注臨近預報、預警信息,出行需攜帶雨具並注意防暑降溫。
18日起到23日副高再次西伸加強
晴到多雲天氣,屆時氣溫將明顯升高
午後局部有熱雷雨
氣象科普
誰影響了我的冷熱?溼度?溫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在這炎炎夏日
30℃左右的時候
有人覺得很熱
但是在春秋的30℃下
卻並不覺得那麼悶熱了
難道是
太陽出了問題麼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
現在
再來說說我們感受到的「溫度」
它的學名叫做體感溫度
體感溫度重在「感」
即人體對冷熱的感覺
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體皮膚的溫度。
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
是不同的概念
天氣預報的氣溫是在觀測場中
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中的溫度表上測得的
研究表明
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
人們會因
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等的不同)
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甚至於
從太陽下走向一片樹蔭都會有驚人的體感溫差
溼度,很多時候溫度比較高,但是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的體表的水分被高溫所蒸發掉而比較乾爽;
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氣流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溫度雖然比較高,但是比較乾爽;
輻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到人,會感覺到難受,如果在樹陰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輻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的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假如說站在地表比較熱的地方,熱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難受,假如地表是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夏季外出時,不少朋友感覺到地面溫度較高,超過了天氣預報的氣溫,甚至有「燙腳」的感覺。是因為隨著高度的降低,溫度呈迅速升高趨勢,加上地面物質(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地面溫度比天氣預報中的1.5米高處的氣溫高出10~20℃是正常情況。
而且體感溫度、實際溫度和溼度關係很密切。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提出過「炎熱指數」的概念,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儘管這是美國「標準」,在中國可能「水土不服」,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比如,同樣是30℃時,當相對溼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溼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可見,夏季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
而在同樣的相對溼度下,溫度越高,相對溼度對體感的增溫作用也越明顯。伊朗的例子就是如此,當天,當地實際氣溫達到46℃,相對溼度47%,體感溫度便飆升至74℃。而在相同的溼度下,如果實際氣溫只有40℃,體感溫度也不會超過55℃。可見,夏季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空氣裡的水分、穿衣服的顏色、長度、是否有風、是否在水邊等等,這些都是影響我們對溫度感知的因素,所以現在雖說有著跟三伏天一樣的溫度,卻沒有三伏天那般令人難以忍受,看來是外界因素和體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不過,就算未到桑拿天,高溫還是很強烈的,所以防護措施不能少,文末給小夥伴們奉上高溫應對技能,希望小夥伴們及時get:
穿著:最好選擇易吸汗、寬鬆、透氣的衣服,注意勤洗勤換;
飲食:適量飲淡鹽開水、涼茶、綠豆湯等,不可過度吃冷飲,飯菜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飯。
起居:適當增加午休,保證睡眠時間;渾身大汗時,不要立即衝涼;電扇不要直接對著身體長時間吹,進出空調房間注意適應室內外溫差。
出行:儘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若外出,應採取必要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並帶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藥品。儘量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注意到陰涼處休息。
來源:麗水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