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口、刷牙、身份證、天氣預報、標點符號,你所不知道的古人生活

2020-12-05 金陵餘力

每個人都學過歷史,都知道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甚至可以滾瓜爛熟。可是歷史教科書給人的感覺還是很嚴肅的,總是一副板起面孔的模樣。並且,教科書的細節真是太少了,閱讀時,人的情感就很少能一絲一縷地被拉出來。

人們天然對秘密好奇。古人的生活就像一個個秘密,躺在歷史的長河和故紙堆裡,等待著後人去探索和講述。眼前這本《知史:原來當古人是這麼回事》就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

因為這本書不是像歷史發展史那樣以大事件為綱,而是以主題為線索,涉及皇族八卦、千年典故、美女養成、文字解密、別樣戰場、女性職業等多個內容。書中「古」和「今」對照,古人生活對今人的啟示和影響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幾位年輕人,他們在2015年創辦了一個歷史小知識分享平臺,並陸陸續續分享了很多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歷史知識。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分享理念:認為歷史不應該是冷冰冰的,不應該只關乎治亂興衰、王侯將相;歷史是先民的生活和文化積澱,更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歷史更是鮮活有趣的,是與我們現在和未來息息相關的。

一、歷史是鮮活有趣的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盈天地之間,反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深以為然。因為歷史不是故紙堆,不是一本一本的線裝書,不是我們背誦的教科書。歷史是天地之間的一切,是可以與我們走得很近的。

在一個個大事件的背後,在一個個政權變更的背後,在一個個英雄人物的後面,其實更多的、更真實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古人到底怎麼生活呢?皇親國戚和平民百姓都如何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悠哉樂哉呢?

古人出行需要身份證嗎?

古人出行不便倒是真的,從南京到北京,走上兩三個月很正常。古人「進京趕考」一說,便是因為交通不便帶來的。想想現在南京到北京,四個小時就到了。這簡直就是奇蹟。距離縮短了,但是對身份的要求嚴多了。如果現代人沒有身份證,那真是寸步難行啊。

這並不是說古人不要身份證。《詩經》時代,人們自由地生活、自由地讚美、自由地追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到了後來,人們聚集居住的地方就開始實行戶籍制度,專門有人登記居民信息。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眾多,一個國家出入到另一個國家,這個時候就需要出入境管理制度。每當官員、百姓出行,都需要出示文件以表明身份,沒有證明是不能通行或者投宿的。

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商鞅逃亡時想投宿客棧,可是老闆說道:「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就是說投宿之人如果沒有「驗」,店老闆也會被處罰的。後來人們就用「作法自斃」來取笑商鞅,覺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反而害了自己。

古人沒有工業製造的牙刷,怎麼刷牙呢?

每天都要美美的,沒有一嘴清新的口氣、一口潔白的牙齒怎麼可能美得起來?漢代《禮記》裡說「雞初鳴,鹹盥嗽」,兩千多年前人們都已經在漱口了。飯後如果僅僅用水漱口肯定是沒辦法清潔牙齒的,那麼怎麼辦呢?蘇東坡說:「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齒間春,得茶漫漱之,乃消縮不覺脫去,不煩挑刺也。而齒便漱濯,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己。」茶水不僅可以防止口臭,還可以堅固牙齒。

古人漱口的辦法有很多,比如用鹽水、丁香、茶水或者酒來清潔口氣,所以我們現在還流行飯後要喝茶的習慣。飯後喝一杯茶,第一口肯定是包在嘴裡,咕嘟咕嘟地讓茶水在其中來回地衝刷牙齒。斯文一點的,應該就是《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吧。當然,那些大戶人家,除了茶水,還會專門用草藥熬製的護齒湯。

敦煌壁畫裡刷牙是用手指,這樣看起來有點不雅,但是現在好多人還是這樣做,一邊用手指剔牙,一邊用水漱口。古人雖然沒有現代有毛毛的工業牙刷,但是牙刷的替代品可不少呢。比如青銅做的、象牙做的等,一般都會鑽孔後放上馬尾。就像昂貴的鹽一樣,這樣的刷牙工具還是不容易消費得起的。

還有一種晚唐平民也大量使用的楊柳枝牙刷,取材方便,又省錢。當時流行「晨嚼齒木」,把在水裡泡好的楊柳枝取一節含在嘴裡咬,等裡面的楊柳纖維咬出來後,就會變成一把有著梳齒一般的牙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柳枝剔牙妙處多多,不僅可以剔除食物殘渣,還可以消腫止痛:「其嫰枝削為枝,滌齒甚妙。」想想這個畫面,感覺這比用手指「揩齒」要衛生多了。

你看,就從一張小小的身份證,一把小小的牙刷,就可以把生活變得趣味無比。人們遇到口臭解決口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可愛的事情。現在的我們遇到問題時,是怎麼解決的呢?問某寶嗎?還是多問問自己呢?

二、歷史是充滿智慧的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辨;凡有學者,皆成性格。」學歷史的意義就在這句話中了。

學歷史不是記住了多少大事件,也不是記住了多少位皇帝或者朝代,而是通過學歷史更加懂得了現在的生活和真實的自己。如培根所說,閱讀歷史其實就是在養成自己的某種性格。

更何況,歷史本身和現代社會一樣包羅萬象。現代社會本身就是歷史的一種延伸和發展。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都會隨著人們(正史和野史)的記錄而得以保存下來。但是實際上,充滿著智慧的歷史往往是有生活的熱情和溫度在的,是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的,更值得現代人去繼承和發揚。

就拿天氣預報來說吧。現在天氣預報可以準到你心服口服,因為可以精確到幾個小時內天氣情況。古人當然也很關心天氣問題,他們嘗試了不同的方法,比如佔卜、星象、統計分析等,能不能準確預報呢?相信很多人肯定會說,古人又沒有氣象衛星,又沒有電腦分析,怎麼可能有令人滿意的天氣預報呢?

周代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氣象預測,主要的方法就是佔卜。用佔卜祭祀來獲得天氣預報,真是有點不靠譜,可是古人為什麼還神乎其神地相信這些可以「呼風喚雨」的官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經驗和知識都很少,能知曉天氣的人是很厲害的。

到了漢代,天文氣象由太史令負責。太史令負責觀測氣象,並記錄天氣星象資料。當資料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被總結成口訣,用來預測短期天氣變化。比如東漢崔寔的《農家諺》就總結道:「幹星照溼土,明天依舊雨」,就說明下雨後的夜晚如果見到星光,第二天必定還會繼續下雨。

宋朝時,天氣可預報更長的時間了,而且負責天文觀測的人也變多了。宋朝對星象觀測尤為突出,在《武經總要》這部軍事著作中,其中有五卷都與星象有關。比如「日始出,有雲如車蓋,必雨」,「月暈亢,多雨」等。

人們日常生產生活被這樣記錄下來,不管是官府還是民間,都會帶著自己的強烈感情去記錄。官府考慮得要正式一些,畢竟要為統治階級服務,文風偏向嚴謹。民間則不一樣了,一切都是實用和趣味為主,夾雜著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喜好,文風偏風趣幽默。

《知史》裡的六大板塊其實都是都是選取了有知識、有趣味、有智慧的內容。哪怕是講王侯將相,他們的生活其實除了威嚴的一面,其實也有著有意思的地方。只不過,他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是「打扮後的樣子」。更重要的是,社會在這樣發展過程中,經驗被不斷總結,智慧被不斷提純,廣博而豐富的知識就擺在我們今人面前了。

三、歷史是現在的也是未來的

歷史與我們現在是有緊密聯繫的,是息息相關的,而不是滿滿的陌生感和距離感。這就需要我們端正態度:古和今要有機聯繫起來。

當我們說起古人生活如何精緻,古代文化如何昌盛,總是帶著一種驚奇的眼光去看待,絕少想到古代生活、歷史、文化等與我們現在的聯繫。其實放眼望去,我們現在的文化、語言,有不少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而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古文字就不用說了,現代通行的漢字都是從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發展起來的,有著強烈的圖畫和意義特徵。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標點符號,其實也是一脈相承的,或許很多地方不一定有古時候那麼簡潔。

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古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密密麻麻全是字。事實上是這樣嗎?即使真的是這樣,古人為什麼這麼做呢?難道他們平時交談、寫文書、搞創作時都是一口氣巴拉巴拉地說,完全沒有停頓嗎?

想一想也不可能。作為可以說話的人,說話不停頓是很恐怖的,這與機器人沒什麼分別。從先秦時期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人們已經有意識地運用標點符號。春秋時期《侯馬盟書》中會使用一條或兩條短線表示重複的文字。這也是一種原始的標點。戰國時期,除了表示重複文字的單、雙短橫外,還有表示語氣停頓的點號,標識名詞的圓點和表示章節劃分的方塊符號。

到了漢代,標點符號反而簡化了很多。《說文解字》中只記載了當時常用的兩種標點符號:「、」和「し」,不過都為了表示停頓。前者可以說是短停頓,後者屬於長停頓,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一段結束了。還有人專門用鉤識「し」表示自己書讀到了哪裡,做一個記號。

不管怎樣,讀書需要緩一口氣,需要停頓。所以,古人認為讀書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句讀之學,要懂得對文章句子進行劃分。「句讀」以「語氣絕為句, 半絕為讀」,意思就是以語氣斷絕的地方為「句」,語氣未斷絕之處為「逗」。每一個入學兒童首要學習內容就是劃分章句。

韓愈《師說》中所提及的「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就是說兒童學習句讀的常態。蘇洵在《送石昌言使北行》中說:「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句讀學習太重要了,學得好與否是一個人能不能成為讀書人的標誌。

從古人學習的一個最基礎階段來看,真的可以說世上無小事,歷史無小事,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也可以成為影響歷史、影響生活、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所以說,歷史上所誕生的一切,都對現在和將來都有著影響。我們現在不是還用著古人用過的標點嗎?

寫完上面這些文字時,想起了蘿拉·英格斯·懷德的《大森林裡的小木屋》的對歷史的溫暖描述。在故事的結尾,當爸爸查爾斯一邊拉小提琴一邊用渾厚、悅耳的聲音唱:

怎能忘記舊日朋友,心中能不懷想?舊日朋友怎能忘記,友誼地久天長。友誼地久天長,朋友,友誼地久天長。舊日朋友怎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

等爸爸查爾斯唱完,小女兒蘿拉就輕輕地問:「爸,什麼是舊日?」

「就是很久以前的日子,蘿拉。」爸回答。

可是當小蘿拉看著小木屋裡的一切時,爸正坐在壁爐旁邊的凳子上,火光照著他褐色的頭髮和鬍子,照著淺棕色的小提琴。她看著媽在搖椅裡輕輕搖晃,織著毛線,她在心裡說:「這是現在。」

不管怎樣,過去的歌謠也好,過去的歲月也好,它們某種程度上都是現在的一部分,並且深深地烙印在此時此刻讀到這段文字的你我心上,成為我們去面對變化著的未來的動力。我想,這是《知史:原來當古人是這麼回事》的魅力所在,讓我們把熟悉又陌生的古人生活重新閱讀一番,檢視一遍,為我們現在的日子和即將到來的日子留下許多值得念想的東西。

相關焦點

  • 不打標點符號是意識流,你知道嗎?
    標點符號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處處能用到,我們從小學開始學習,那時候老師會告訴你意思未完用逗號,一句說完用句號,喜怒哀樂感嘆號,提出問題用問號,可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可能上了高中,大學標點符號也用的不太明白。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與標點符號有關的文學理論—意識流。
  • 中國標點符號的發展史:古人真的不使用標點,不標註符號?
    ——韓愈《師說》在中學學習這篇課文時,老師特別強調了「句讀」〈jù dòu〉兩字,並且補充說,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人們要斷句只能憑語感來「破讀」。其實,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就隱隱約約地知道,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標點符號是晚清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從西方引進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肯定地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
  • 標點符號 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應該說,有,但是不常用。中國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數是不用標點符號的。  不用標點符號,不等於說不用斷句。這個斷句,是要讀者自己來做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視斷句訓練。《禮記·學記》記載:「一年視離經辨志」,即學生入學一年就要考核「離經辨志」的能力。
  • 古人寫的文章中到底有沒有使用標點符號?
    《罪惟錄》(圖片源自網絡) 現在進入正題,略談古文中的標點符號。 中國最早能考據到的成熟文字,注意是成熟已經成足夠體系的文字,應該是殷商的甲骨文,那麼在甲骨文中是否已經有相關符號出現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殷墟甲骨文中段落號是以橫線直線作標識的甲骨文的所謂「段」,是指每一節記述某日佔卜及其佔卜後效的文字。即便是同一天佔卜而佔卜內容、序次不同的文也以橫直線(偶爾以曲線)分隔。
  • 古代的標點符號怎麼用?和今天有什麼不一樣?
    古人也用標點符號嗎?他們是怎麼用標點符號的呢?古人的標點符號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標點符號有什麼不同嗎?東漢許慎早已經在《說文解字》中,收錄了「、」號,解釋:「有所絕止、而識之也。」先秦是標點符號的萌芽期,因此,這個時候的標點符號種類不多,形體不規則,使用具有任意性。但先秦時期出現的標點符號,是漢語標點符號的源頭,奠定了後代標點符號發展的基礎,後代許多標點都是由這一時期的標點符號發展而來。發展時期——秦漢秦漢時期,標點符號的種類和用法比起先秦有了長足的發展。
  • 表情包時代,你還在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嗎?
    」因為這個感嘆號,收到了來自對方領導的郵件:「請你注意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如果不知道用什麼標點符號,可以用微笑表情來代替,以後請慎用感嘆號發郵件!」從此以後,蛋殼就很少很少使用這個「!」了,郵件裡再也沒用過。
  • 那些常用的標點符號,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標點符號,是文字語言記錄的輔助工具,主要用來明確語句的意思,表示句子的結束或者句子部分的承起,在斷句和語義中都有起著重要的作用。英語中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1個,那麼,你知道這些標點符號用英語怎麼說呢?每天5分鐘學英語,你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關注草木知春說英語。
  • 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使用解析
    但由於該標準為推薦性國家標準,加之宣傳力度不夠,因此發布施行5年多來,很多人還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這個新的國家標準,當然也就不能嚴格和自覺地執行這個標準。光明日報特邀該國家標準修訂課題組首席專家瀋陽教授和蘇培成、杜永道兩位語言專家,對《標點符號用法》的修訂和使用舉例做些說明。
  • 這些標點符號你用對了嗎
    第一,有疑問詞的句子不一定都用問號。疑問詞也可以用在非疑問句中,所以不能單憑有無疑問詞來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疑問句,該不該用問號。下面的句子雖有疑問詞,但不是疑問句,所以不用問號:(1)我不知道這件事是誰做的,但我猜做這件事的人一定對我們的情況比較熟悉。(2)你告訴他我們這裡都有什麼規矩。
  • 古人是如何進行天氣預報的?8個預測天氣的方法告訴古人有多智慧
    據說,從遙遠的夏商周開始,人們漸漸地學會了農業生產,但由於沒有水利工程條件,就必須要靠天吃飯,於是「天氣預報」便成為剛需之事。那麼,古人如何了解天氣變化呢?其實,首先應該是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等,一些就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諺語。
  • 你能看懂天氣預報嗎? 氣象符號你知多少?
    你能看懂天氣預報嗎? 氣象符號你知多少?時間:2016-07-13 12:29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能看懂天氣預報嗎? 氣象符號你知多少? 每天的天氣狀況影響到我們的工作、生活,因此,天氣預報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 動物為什麼不需要刷牙?是因為它吃得簡單
    我小時候特別不愛刷牙,每次我媽讓我去刷牙的時候呢,我都會給我媽一個靈魂拷問,那就是也沒有見動物刷牙呀,動物不是好好的嗎,憑什麼我要刷牙呀?所以你想過沒有,為啥動物不刷牙啊這不廢話嘛,動物用不用牙刷對不對?動物似乎一輩子都不用口腔清潔,也沒見動物漱口啥的。
  • 微信聊天抓狂實錄:你的標點符號有毒嗎?!
    看清楚了,這裡可能是最懂你的微信聊天標點符號詳解。如果在微信聊天中因為符號的小細節感到不適,放寬心,你只是在「語言符號學」的路上走得太遠了。有個中國大學生在學捷克語,結識了一名捷克網友。計劃被無情打亂但你還是得照做、坐在家裡鍋從天中來、莫名其妙陷入尷尬境地,該表情就是一個絕妙選擇:「我也沒辦法啊我也不知道會這樣。」
  • 古人口腔保健有各種奇妙的方法:鹽水、濃茶、酒
    畫中一位和尚,蹲在地下,左手拿著一個水瓶,右手用食指指了指放在牙齒上,原來這位和尚在刷牙。這幅壁畫說明,古人雖然沒有牙刷、牙膏,但在幾千年之前就知道清潔牙齒,保持口腔衛生了。古人口腔保健有各種奇妙的方法在刷牙工具沒有問世之前,古代漱口是普遍採用的方法,鹽水、濃茶、酒都是漱口的好東西,漱口水是不是就這樣來的那。醫學家孫思邈先生說過,用手把鹽撮在牙齒上,然後用溫水含著漱口的方法,這樣的方法也叫擦牙。
  • 古人能「觀天象」預測天氣,這種技術為何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
    眾所周知,古人是可以夜觀天象預測天氣的,而古代有關預測天氣的科學技術基本沒有,只是靠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的經驗來預測天氣。那麼為何這種技術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呢?天象與天氣變化《尚書·洪範》中提到過:「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意思是說,月亮在箕星位置預示要颳風,在畢星位置,多要下雨。古人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說月亮周圍出現光暈,第二天颳大風的可能性很大,房屋柱石上發潮,下雨的可能性大。
  • 申論考試時如何用標點符號劃答案重點?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容易忽視一些小東西,雖然這些東西貌似不起眼,但是作用卻非常大。   同樣的,在申論作答中,也有一樣東西很容易被我們忽視。多數同學都不知道,只要利用好它,就能幫助我們快速找到答案要點,省時省力。它就是——標點符號。
  • 期末複習:一年級上冊標點符號專項練習,附答案
    《秋天》學了感嘆號;《青蛙寫詩》學了逗號,句號,省略號;《雨點兒》學了冒號,引號和問號;《明天要遠足》學了破折號;……基本已經學了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標點符號在往年的期末考試中,標點符號也是一個必考的內容。所以,期末考試必須把標點符號列為重點複習的內容,下面這份練習主要針對一年級必須掌握的標點進行訓練,家長可以保存原圖,並列印給孩子練習。參考答案:1、今天的天氣怎麼樣啊(?)
  • 天氣預報上出現的這個符號是什麼?
    11月30日,一位網友給大河網記者發來了一張截圖,詢問這個橫著躺的「8」上下各加三個點的符號是什麼鬼?尋常天氣「代號」出鏡率高、形象準確、易於辨認氣象符號是代表各種天氣現象、雲狀、天空狀況等的專用符號。包括供觀測記錄使用的天氣現象符號和供媒體傳播使用的天氣圖形符號。
  • 複雜情況下的標點符號用法,都是你想問的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僅有助於表明詞語的性質與作用、準確地表情達意,也有助於漢語言的規範。今天給大家分享幾則複雜情況下的標點符號用法,來看看你都能準確掌握嗎?
  • 一年級的孩子:在填標點和造句及看圖寫話中,標點符號用對了麼?
    前幾天有家長在我發表的一篇文章下面留言,說孩子在編寫句子的時候,不能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我們盤點一下一年級(上)的課文和和練習冊以及測試卷。一年級最常用的標點符號一般有:句號、逗號、冒號、雙引號、省略號、問號、感嘆號這七個。這七個中,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又屬句號最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