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題目乍一看,是不是會有很多人覺得有點驚奇,按照我們一般的看法,古文中不是都沒有標點符號的,都得靠自己悟來斷句?只能說謠言說了千遍萬遍之後就真成「公理」了,今天我們就來略談一下被大眾集體遺忘的古文標點。
先來看幾張圖
春秋
這幾個分別是春秋的侯馬書,漢朝的馬王堆墓帛書,宋刻本的《經典釋文》,以及明代的《罪惟錄》跟《永樂大典》,這些都是妥妥的古書文物。(圖片源自網絡)
現在進入正題,略談古文中的標點符號。
中國最早能考據到的成熟文字,注意是成熟已經成足夠體系的文字,應該是殷商的甲骨文,那麼在甲骨文中是否已經有相關符號出現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殷墟甲骨文中段落號是以橫線直線作標識的甲骨文的所謂「段」,是指每一節記述某日佔卜及其佔卜後效的文字。即便是同一天佔卜而佔卜內容、序次不同的文也以橫直線(偶爾以曲線)分隔。例如(脊)5,以兩直線分隔出三段文字;而《藏新)475則以十橫線分隔開十一段文字(骨殘,否則不止此數)。一般說來,肩腳骨上的卜辭以直線分段,肋骨上的卜辭以橫線分段,龜甲上的卜辭分段則橫線直線兼用。甲骨文的這種區分段落的方式仍處於幼稚階段。雖然早在武丁時代的甲骨文就用「線」劃分段落,但並非所有龜甲獸骨上均有這類標識,哪怕版面上的文字亂成一團也是如此。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感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時候不是他沒有,只是我們懶得去尋找罷了。其實還有很多古文中的標點,已經包含了今天相當大一部分的標點含義。但至於為什麼仍然我們會有這種古文沒有標點的誤解,大概民間那麼印刷商,手抄書時候都懶得加而已?至少在官方文本中這些都是有的,不然你洋洋灑灑寫了一長串的奏疏然後讓皇帝自己斷句?實在無法想像如果古人如果沒標點的話,恐怕被殺的忠臣又能多幾籮筐了。
最後或許大家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習慣,就是,為什麼每段文字開頭都會空兩格呢?其實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根據《禮記·學記》記載,中國很早就有「離經辨志」,所謂「離經」,鄭玄解釋為「句絕也」,就是每一段開頭都要空開兩格,這種傳統至今仍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