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慧天氣預報 給企業降下「黃金雨」

2020-11-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準備旅遊,還未出門就收到目的地的天氣預報;要滑雪,可隨時了解風向、積雪深度等各種天氣指數;騎上共享單車,從APP裡就能輕鬆獲知沿途天氣情況……相信很多人都對這種精準的氣象服務充滿期待。

  近日,《智慧氣象服務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出臺。《行動計劃》提出,到2023年,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中得到充分應用,初步實現氣象服務產品製作從體力勞動向智能生產轉變、服務模式從單向推送向雙向互動轉變、服務體系從低散重複向集約化轉變,初步形成智能感知、精準泛在、情景互動、普惠共享的新型智慧氣象服務發展生態。

  這意味著,未來人們可以得到更為精準的天氣預報,無論你身在城市的哪個角落,你所得到的天氣預報都會是你所處的一公裡甚至是更小範圍內的天氣情況。

  精準泛在 未來氣象發展坐標

  翻閱《行動計劃》,推動智慧氣象業務發展是重點。究竟什麼是智慧氣象?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陳振林解釋說,智慧氣象就是通過深入應用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技術,依託氣象科技進步,使其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適應能力的系統,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的全過程都充滿智慧。

  「智慧氣象是未來一段時間氣象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陳振林說,在《行動計劃》中,將智能觀測、智能預報、智慧服務作為當前智慧氣象業務發展的重點,並進行了統籌部署。

  當前,面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氣象服務的挑戰顯而易見。「從目前來看,傳統的氣象服務難以完全滿足越來越精細化、個性化的需求;氣象信息多是單向推送,尚難適應互動智能的服務需求。」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巡視員李明媚稱。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已深度融入生活。」李明媚舉例稱,支付寶「年度帳單」能透露出用戶自身未意識到的行為習慣,資訊類APP可根據個人興趣精確推送新聞等等。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推進以及智能觀測、智能預報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氣象服務領域潛力巨大,智慧氣象服務新業態呼之欲出,亟待實現從智能到智慧的轉型升級。

  智慧化的關鍵在於應用,陳振林表示,智慧氣象服務給老百姓最大的感受,應該體現在「精準泛在」這四個字上,具體來說,首先是精準,「精」包括對氣象信息需求的不同時間、空間要求,「準」要求氣象服務信息不但要嚴謹準確還要能與受眾感受相吻合;其次是泛在,包括發展基於位置的服務,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挖掘,智能感知用戶需求,提供基於場景的氣象服務。

  深度融合 氣象服務助力行業發展

  在寧夏,一座座酒莊可謂一道靚麗的風景。釀酒企業看重的,是這裡獨特的氣候條件。現在,讓他們滿意的還有無微不至的氣象服務。

  「在釀酒葡萄放條、開花、坐果、採摘、埋土等各個環節,氣象部門圍繞釀酒葡萄生長全生育期提供了十幾種預報產品,做到全方位服務。」立蘭酒莊位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點閩寧鎮,酒莊總經理邵青松說。

  在他的酒莊裡,氣象部門為他免費安裝了農田小氣候站,通過手機APP,可以看到種植基地的土壤溫度、溼度,以及各種天氣信息。「比如葡萄放條時,如果有霜凍,我們會根據降溫幅度提前做出相應的調整。」邵青松說。

  受益的豈止是農業。有專家指出,在行業氣象服務中,藉助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優勢,可以挖掘出更多數據的潛在價值,有效提升氣象信息與行業生產的融合深度,便於建立自學習、自優化、動態適應、動態調整的行業氣象服務模型、方法,實現基於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

  象輯科技,國內首家專注於商業氣象服務的公司,據該公司技術專家歐波介紹,2016年夏季,其選取了國內東西南北分布大中小型共31個城市,與啤酒企業合作開展天氣營銷銷量數據分析服務,針對啤酒銷量和天氣情況(主要是氣溫)做了數據調查和分析,從測算結果看,溫度每漲跌1度,可影響夏季國內啤酒市場500億元的銷售。

  「未來智慧氣象服務發展環境下,將更加注重氣象數據與行業大數據的深度融合,使氣象服務無縫融入行業生產過程,重點發展基於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有專家說,如在進行高速公路大霧的監測、預警服務中,就能夠有效利用道路的視頻監控數據,來實現對低能見度的反演,有效彌補氣象監測的不足;與交通管理信息對接融合,就能知道氣象對交通的實際影響,再結合氣象監測、預報數據,就能夠建立基於影響的預報模型方法。依託移動網際網路,與導航、路況、輿情等信息融合,就能開發出諸如路面積水預報等針對性更強的服務產品,來實現更加精準的服務等。

  按需生產 技術是重中之重

  聚焦智慧氣象服務可惠及的領域,《行動計劃》提出,要發展以「智慧感知」為特徵的公眾氣象服務、基於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精準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

  有專家表示,基於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等技術,更加有效的氣象服務供給將成為現實。例如,在公眾氣象服務中,可以依據對各類用戶數據的挖掘,通過基於標籤、協同過濾、關聯規則等的個性化信息推薦算法,實現需求的智能感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我們將充分挖掘大數據潛力為不同用戶『畫像』,某個人在何時最需要何種天氣信息?氣象服務系統可主動感知,實現按需生產、智能製作、精準推送。」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鄭江平表示,將通過採集用戶特徵、行為習慣等數據,構建行為分析模型,動態分析其需求。而這些用戶最終獲取精準信息之前的準備步驟,皆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進行。

  「以用戶為中心」,這一理念同樣貫穿在《行動計劃》對行業氣象服務的規劃中。同時,《行動計劃》也對發展精準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作出部署,將完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實現氣象災害快速分析、實時跟蹤、產品高效製作、信息靶向發布等。

  建立智慧氣象服務「雲」平臺,發展用戶行為分析與感知技術,構建行業氣象服務技術指標體系……細數《行動計劃》中的重點任務,「技術」是重中之重。「未來的智慧氣象服務體系應該以技術為核心。」上海市氣象局副局長馮磊對此十分認同。

  為此,《行動計劃》將「形成智慧氣象服務基本支撐能力」列為首要行動目標。氣象部門將依託信息化建設,推進氣象服務系統的「雲」化改造,搭建智慧氣象服務引擎和開放式架構的平臺環境,在全國形成「雲+端」的氣象服務格局。「智慧氣象服務觸角要延伸到更深廣的層次,離不開多元力量合作與創新。」李明媚強調。(記者 付麗麗)

相關焦點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依靠集約化的智慧氣象系統,晴雨預報的準確率達到80%以上,強對流天氣的短臨預警命中率超過90%。每個網格的天氣情況各異,網格化預報就是針對每一個網格,以格點為單位給出預報意見,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精細化。 目前,重慶市正在發展0-10天無縫隙的智能網格預報。
  •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品牌升級助力智慧生活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智慧氣象」助力「智慧生活」如今氣象行業產品繁多,其中以墨跡天氣最被為人熟知。不過近日擁有三億用戶量的天氣預報對外宣布品牌和服務全新升級,正式啟用「新晴天氣」為新的品牌名稱,並發布了全新品牌標識。
  • 瓶子裡的「黃金雨」
    許遜非常同情百姓,便叫大家挑來一些石頭,他施展法術,用手指一點,石頭都變成了金子,這下百姓們再也不擔心交不起賦稅了。成語「點石成金」就是由此而來的。在希臘神話裡,也有一個點石成金的故事:森林之神西勒諾斯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養父和老師。有一次,西勒諾斯喝醉了,跑到國王彌達斯的花園裡呼呼大睡。
  • 墨跡天氣用AI重新定義天氣預報
    自古以來,氣象環境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人們依託先進技術建立起各種預測天氣的方法,如天氣預報的誕生,就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天氣預報APP預報晴天,出行時卻是陰雨天的尷尬情況,給日常出行造成困擾,大大降低了出行效率。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日前,"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以下簡稱: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氣象局科技發展處、北京市氣象臺、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氣象中心的領導專家及墨跡天氣VP程倩、技術VP黃耀海出席啟動儀式現場,共同探討課題相關工作的開展進程。
  • 天氣預報開動「數字腦筋」(組圖)
    」——  天氣預報開動「數字腦筋」  本報記者 董純蕾 文  超級計算機,又名「高性能計算機」,每秒數千億次乃至上百萬億次的運算速度是它的看家本領。  就在這不動聲色中,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和單位在這裡掀起了「智慧風暴」,運算時間長度的單位從年月降到了日。  工作人員說,超算中心裡的神威I和神威64P的工作量都已飽和,曙光4000 A的2000個中央處理器(CPU)已有近1400個在用。
  • 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發展過程及未來發展趨勢
    摘要: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雖然得到快速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新的形勢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需求層出不窮,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需要思考。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海量數據深度學習、複雜神經網絡等逐步應用,人工智慧預報天氣已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有科研團隊稱研發出新算法,能提前一周預測颱風,這或許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方面已經開始發力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從引進吸收與自主研發並重轉入了自主研發、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在國家級初步構建了包括全球和區域模式預報系統、集合預報系統及專業數值預報系統在內的較為完整的數值預報體系。
  • 「被降溫」的天氣預報?_網易探索
    預報員「商量」氣溫數字:40℃屬小概率事件所以不報 郊外百葉箱裡的溫度計,測量的是當時當地的氣溫,在氣溫預報中,它只是參照的數據之一。除此之外,氣象學者做天氣預報主要依據還有天氣圖、數值天氣預報、衛星雲圖、雷達回波等等。根據這些數據,計算機會運算出一個參考數值,但是氣象學者並不會直接引用。
  •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在他看來,電視上的天氣預報,不應該是照本宣科式地背誦公報,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觀眾聊「天」。接地氣「初雪如同初戀,預見不如遇見」「冷空氣縱然跨越萬水千山,降溫依然與我無關」「初秋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了又反彈;中秋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上升難;深秋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了錢」。在節目中,宋英傑金句頻出。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各地積極推進的智慧氣象系統,不僅成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也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務。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 瓶子裡的「黃金雨」--中國數字科技館
    許遜非常同情百姓,便叫大家挑來一些石頭,他施展法術,用手指一點,石頭都變成了金子,這下百姓們再也不擔心交不起賦稅了。成語「點石成金」就是由此而來的。 天上降下「黃金雨」在古代,人們不僅希望有點石成金的法術,甚至還希望金子能夠像雨點一樣從天上落下來呢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為應對變化無常的天氣狀況,古代先哲留下了許多智慧結晶——「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通過觀天,古人積累了一定經驗,可知道某些天氣變化規律,這就是前科學時代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
  • 師太不同意第一期:天氣預報瓶,真能預報天氣?
    隨著天氣的變化,瓶子裡溶液的結晶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觀察結晶就能預報天氣。然後就是各種淘寶賣家的介紹,都說能預測天氣——「當瓶中液體清澈乾淨,代表天氣晴朗;當瓶中液體混濁朦朧,代表天空多雲陰鬱;當瓶中出現大片結晶,代表將降溫甚至下雪。」
  • 神奇,植物也能預報天氣?
    我們何曾想過,那些站著不動的植物,也能做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預報天氣?我們先按天氣來分,先說能預報晴天的植物,比如「含羞草」。含羞草,就是那個被你輕輕一碰,葉子就會閉合起來的小傢伙!在不同的天氣情況下,含羞草葉子閉合和張開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的誕生:雨水與人類的邂逅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那麼,這麼多雨究竟下在哪兒了呢?大數據顯示,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今年的「梅姑娘」來得偏早雨鋒偏強,造成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
  • 古人是如何進行天氣預報的?8個預測天氣的方法告訴古人有多智慧
    據說,從遙遠的夏商周開始,人們漸漸地學會了農業生產,但由於沒有水利工程條件,就必須要靠天吃飯,於是「天氣預報」便成為剛需之事。那麼,古人如何了解天氣變化呢?其實,首先應該是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等,一些就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諺語。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那天白天,公眾都在等雨,但北京多地的雨下得稀稀拉拉;到了晚上,大雨傾盆而下,人們早已守在家裡,準備休息。雨確實下了,公眾卻不買帳,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矛盾?那麼,公眾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天氣預報?從科學角度看,天氣預報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天氣是不可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