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任意區域的精細化面雨量監測預報技術推廣應用」項目通過驗收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建軍 黃勇報導 近日,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承擔的中國氣象局2011年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面上項目 「面向任意區域的精細化面雨量監測預報技術推廣應用」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專家組成員由安徽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計劃財務處和省氣象臺等單位專家組成。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報告、技術報告和系統測試報告,審閱了相關的技術材料。專家組對照任務書,經過質詢和討論後,一致認為該項目完成了預期的目標,同意通過驗收。

  該項目利用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探測資料,開展了面向任意區域的降水監測和0至2小時預報技術方法研究,並基於GIS平臺實現了精細化面雨量監測,可以自動提供0至2小時臨近預報產品。該項目的成果已在業務中推廣應用,對預報時效和準確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李文勤)

相關焦點

  • 「寧波舟山港潮汐潮流精細化預報平臺」完成驗收
    近日,由寧波市海洋預報臺承建的「寧波舟山港潮汐潮流精細化預報平臺」項目通過驗收。寧波舟山港港區岸線地形曲折,航道複雜,區域流況多變,存在局地海流渦旋,給生產作業帶來一定風險。2018年,寧波市海洋預報臺受寧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利用信息化技術為碼頭管理部門和運營單位提供可視化潮汐潮流預報服務,為港區船舶調度和安全作業提供技術支撐。 該平臺開發建設了定點潮汐預報、定點潮流預報、流場數值預報、乘潮水深預報、在線海流觀測5個海洋預報模塊。
  • 熱帶氣旋遙感監測分析技術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高洋報導  11月6日,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在北京組織召開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熱帶氣旋的遙感監測分析技術研究」驗收會。來自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廣東省氣象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參加了驗收會。  「熱帶氣旋的遙感監測分析技術研究」項目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持,上海颱風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東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浙江省氣象科研所、福建省氣象臺、海南省氣象科研所、上海市衛星遙感與測量應用中心作為協作單位參與項目研究工作。
  • 北科院環境中心高密度空氣品質監測原型系統項目通過驗收
    5月15日,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組織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航天世紀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的專家,對北京市計算中心承擔建設的北科院城市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高密度空氣品質監測原型系統項目進行驗收。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各沿海省份均建立了沿岸海區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針對139個島嶼、54條航線、67個港口、7個漁場和石油平臺開展了精細化預報,部分省份氣象部門還開展了港口梯度風、陣風預報等特色預報業務。
  • 無錫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年度科技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
    近日,無錫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組織召開「無錫市測震臺網震相殘差分析及校核方法研究」項目結題驗收會。江蘇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等單位3位專家應邀參加驗收會議。「無錫市測震臺網震相殘差分析及校核方法研究」項目是2019年度無錫市建設系統科技項目之一,由無錫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承擔課題研究工作。課題基於無錫市地震臺網中心近20年地震觀測資料結果,通過數據統計、殘差分析、模型構建、程序編制,形成一套較為方便、簡捷的測震數據糾偏軟體,為測震數據應用與研究提供更為精確的地震編目資料。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在「風雲四號」衛星天氣預報應用攻關團隊首席專家許映龍眼裡,「風雲四號」A星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強化衛星監測分析業務技術、發展衛星監測客觀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
  • 技術引領 面向未來——智能網格預報無縫隙精細化全覆蓋建設紀實
    在全球氣象舞臺上,智能網格預報正成為各國氣象業務中心的重要發展方向。自2014年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部署推進下,國家氣象中心牽頭引領全國發展全覆蓋、無縫隙、精細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剛剛走過的2019年是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大步拓展的一年。這一年,國家氣象中心牽頭繼續推進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的氣象精細化網格預報業務技術和產品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
  • 精準預報、協同運行|「廣州機場跑道風場研究」科技項目順利通過民航中南空管局驗收!
    目前,預報員在機場風場可能轉換時,尤其是在雷雨天氣影響下,對於風場的把握仍缺乏一定的預報技術支持,管制員也缺乏相應的輔助決策系統。「廣州機場跑道風場預測及協同運行」臨近風場預報(0-2小時)採用了白雲機場自觀數據、周邊站點觀測數據等資料,經過機器學習,生成2小時內逐十分鐘精細化跑道風場預報產品。短時預報(2-24小時)採用了機場觀測、機場周邊觀測站及ECMWF模式輸出逐半小時更新的風場預報產品;採用不同預報時長的預報結果的集合預報,結合併民航法規及管制習慣給予管制是否切換跑道的決策建議。
  • 甘肅省祁連山區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試點項目通過驗收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 通訊員王鋒)12月21日,由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等多家單位20餘名專家成立的專家組,對甘肅省祁連山區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試點項目進行驗收
  • 「十三五」氣象預報實現預期目標
    全國2474個縣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完成,多尺度流域面雨量估測預報業務精細到4254個中小流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實現逐小時更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政府審批,1700餘項城市規劃、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完成氣候可行性論證,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評估預報一體化平臺建成,網格化環境氣象影響評價業務建立,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面向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風雲氣象衛星資料。
  • 國家973項目颱風精細結構觀測預報獲準立項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技處了解到,根據國家科技部發布的《關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15年項目立項的通知》,973計劃項目「登陸颱風精細結構的觀測、預報與影響評估」獲準立項,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作為項目第一承擔單位
  • 項目啟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第58篇:982字)3月20日,由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 廣西機場集團氣象集中預報系統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報導:近日,廣西機場管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廣西機場集團)組織召開廣西機場管理集團柳州白蓮機場有限公司氣象集中預報系統工程項目(以下簡稱柳州機場集中預報項目)竣工驗收會。本次竣工驗收成立驗收委員會,下設兩個驗收小組:設備安裝及調試驗收組和工程檔案資料及概算組,對集中預報項目的系統軟體、系統硬體、機房及辦公用房裝修改造、附屬設施工程(電氣工程、通信工程、防雷接地、消防工程、GPS時鐘系統等)進行了嚴格逐項驗收。各小組經討論,分別形成了各自的專業驗收小結,並對工程項目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見。
  • 涪陵氣田地震監測臺網項目通過驗收
    ');}-->   人民網重慶11月20日電 近日,中國石化首個頁巖氣田專用地震監測臺網-----涪陵頁巖氣田地震監測臺網項目通過重慶市地震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驗收。基於「誰開發、誰負責、誰保護」的原則,江漢油田按照重慶市地震局有關文件要求,組織油田相關部門和涪陵頁巖氣公司、物探研究院成立專班,安全高效推進涪陵頁巖氣田地震監測臺網項目建設。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因此,對於冬季賽場的極端天氣的預報至關重要。由於此次冬奧會是中國首次舉辦世界級的冬季體育賽事,此前國內在冬季,特別是山區複雜地形條件下氣象精細化服務技術方面的研究和相關經驗都較為欠缺,尤其是針對局地小氣候特徵明顯的延慶及張家口賽區,目前的預報產品的精細化程度以及預報準確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 湖南機場集團氣象預報服務中心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王禎、歐湘蓉 報導:湖南機場集團氣象預報服務中心是通過建設集氣象信息收集與分發、氣象信息加工處理、氣象信息存儲管理、氣象預報集中製作、氣象信息顯示與預報發布、航空氣象業務監控和數據共享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航空氣象集中預報業務平臺,可以有效的實現氣象數據資料的集中處理、分析和應用
  • 領域5:環境氣象監測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開展區域乾濕沉降對區域環境的影響研究,發展乾濕沉降對區域環境影響的評價方法與技術,建立乾濕沉降對區域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並開展業務應用。  優先主題37:區域性霾的形成過程及其預報  研究霾相關觀測資料的區域性同化與融合方法及產品高效生成技術,利用日益豐富的環境氣象觀測資料,提升觀測資料在區域性霾預報預警中的應用水平;研究霾的形成過程與機制,深化對霾的生、消過程認識,揭示霾形成的主控氣象因子和主要物理化學過程;研究霾數值預報模式的改進方法,建立運算更加高效、結果更加準確的精細化區域性霾預報系統
  • 墨跡赤必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展現氣象科學力量
    基於北京冬奧會對天氣服務要求更加精準的需求,由北京市科委給予立項支持,墨跡天氣企業服務品牌——墨跡赤必牽頭,並聯合北京市氣象臺及北京大學共同負責「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的研究內容、技術方案設計與實施,旨在提升針對冬奧賽區/賽道的精細化預報準確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