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太陽的進擊之路

2020-11-26 騰訊網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 胡平

太陽究竟長啥樣?太陽表面是什麼樣?抬頭直接看顯然不現實,望遠鏡有了巴德膜buff加成……太陽好像變成了一個平平無奇的小球,清晰度也完全不夠。去也去不了,看也看不清!別急,和大院er一起用太陽望遠鏡看「清」太陽吧~

加了巴德膜望遠鏡觀察下的太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01 為何要觀測太陽?

太陽是我們唯一能觀測到表面細節的恆星,這也使得太陽成為最重要的天文觀測對象之一。我們直接觀測到的是太陽的大氣層,它從裡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雖然就總體而言,太陽是一個穩定、平衡、發光的氣體球,但它的大氣層卻處於局部的激烈運動之中。太陽活動主要包括太陽黑子、耀斑、暗條或日珥和日冕物質拋射等。

太陽活動對地球影響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太陽爆發會向日地空間拋射大量的電磁輻射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後可能產生地磁暴(1989年魁北克大面積停電事件)和高能電子暴等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太陽風暴對技術裝備的影響涉及到太空飛行器的安全運行、無線通信、導航和定位系統、輸電網絡和輸油管道、天氣和氣候等多個方面。而太陽磁場是太陽風暴的根本驅動力,也是太陽活動對行星際空間、地球空間以及人類活動產生影響的「幕後黑手」。因此,太陽磁場的測量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02 太陽望遠鏡≠夜天文望遠鏡

夜天文望遠鏡,顧名思義,是用於觀測除恆星外的星體的天文望遠鏡,由於白天太陽光強過強,我們無法觀測到除太陽外的其它星體,這也是為什麼星星只能在晚上看到的原因。那麼,太陽望遠鏡和夜天文所使用的望遠鏡都有巨大的主鏡,它們的區別在哪兒呢?

太陽觀測(上)與夜天文目標觀測(下)(圖片來源:IOE)

專業的太陽望遠鏡可能有很長焦距的主要光學元件和在真空中工作的光路,這是為了排除望遠鏡內部對流引起的氣流運動對觀測的影響。太陽望遠鏡在白天工作,望遠鏡周圍的環境會被加熱引起湍流並降低分辨力,為了降低其影響,太陽望遠鏡往往建在塔上,並塗成白色,甚至有的太陽望遠鏡還坐落在湖邊。此外,針對太陽望遠鏡的面臨太陽光聚焦所產生的過高熱量問題,每一個太陽望遠鏡內幾乎都有用來承受這種熱負荷並保持冷卻的部件以及完整的熱控系統。太陽望遠鏡的熱控系統可以算是其與普通望遠鏡的最大區別。

同樣的,太陽望遠鏡也有很多種類。根據所處位置,可以分為地基太陽望遠鏡和空間太陽望遠鏡;根據光學系統,可以分為折射式望遠鏡和反射式望遠鏡,不過由於大口徑的需要,現在主流的望遠鏡都是反射式的;根據裝置類型,可分為太陽塔和水平式。另外,除光學太陽望遠鏡外,還有射電、紅外、紫外等針對不同波段的太陽望遠鏡。

不同分辨力下的太陽黑子(圖片來源:SPIE)

如圖展示了不同角分辨力下的太陽黑子照片,顯然在低分辨力的觀測中我們難以獲得其準備信息,也不能很好地觀察其演化過程。

從歷史觀測我們知道,太陽活動區通常對應1′~2′左右的視場區域,太陽大氣內等離子體和磁場的相互作用影響需要分辨空間尺度在0.1′左右。而望遠鏡衍射極限角分辨力由望遠鏡的主鏡口徑所決定(θ =1.22λ /D ),因而為了能夠獲得更清晰的太陽表面細節就需要更大口徑的太陽望遠鏡。

那麼,是不是口徑越大望遠鏡的分辨力就一定越高呢?事實並不是這樣。對於安裝在地球上的地基太陽望遠鏡來說,由於地球大氣擾動的影響,無論望遠鏡口徑多大,其分辨力僅相當於15-30cm口徑望遠鏡。

大氣擾動對望遠鏡的影響(圖片來源:IOE)

為了解決大氣視寧度(望遠鏡顯示圖像的清晰度)對地基大口徑望遠鏡的影響,科學家們發展出了自適應光學(AO)技術。自適應光學技術是地基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實現高分辨力成像的主要手段,現在世界上的大口徑望遠鏡幾乎都安裝有自適應光學系統。它可以通過波前探測和波前校正器對大氣擾動產生的影響進行物理校正,能夠極大降低大氣視寧度對望遠鏡分辨力的影響。由於自適應光學技術的出現,才使得地基大口徑太陽望遠鏡能夠朝著更大口徑發展。

03 從1米到4米

地基太陽望遠鏡發展到今天,根據主鏡口徑大小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1米級(及以下)太陽望遠鏡、2米級太陽望遠鏡和4米級太陽望遠鏡。

國際太陽望遠鏡發展(圖片來源:IOE)

下面我們先看看最初的1米級太陽望遠鏡都有哪些

荷蘭的開放式望遠鏡(DOT)坐落在穆查丘斯羅克天文臺,是一架主鏡口徑45cm的太陽望遠鏡,它的成就之一是在2004年的金星凌日錄製了可以觀賞的影片。

金星凌日(圖片來源:NASA)

日本京都大學飛彈天文臺建立的60cm反射式無圓頂太陽望遠鏡(DST),旨在以最高的空間解析度獲取太陽表面圖像。從建成到近年,無圓頂太陽望遠鏡在觀測引發太陽爆發事件的機制以及空間等離子物理中的其它現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科學進步。

中國也緊隨其後,90年代,多通道太陽望遠鏡(口徑35cm)建成,位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由五個不同功能的望遠鏡組成。該望遠鏡是我國獨創的,能同時測量太陽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矢量磁場、速度場、通過光譜掃描獲得光譜線輪廓和斯託克斯參數輪廓、高時間和高空間解析度、高靈敏度的高科學含量綜合望遠鏡

21世紀以來,歐洲有許多新的望遠鏡取代了以前的舊望遠鏡。2002瑞典1米太陽望遠鏡(NSST)開始工作。瑞典1米太陽望遠鏡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太陽物理研究所運營,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太陽望遠鏡,在高空間解析度上是世界第一。其位於加納利群島拉帕爾馬山的穆查丘斯羅克天文臺,結合了高光學質量、自適應光學和先進的圖像恢復技術。

雲南NVST望遠鏡(圖片來源:雲南天文臺)

中國在望遠鏡精度和口徑方面也在快速發展,2009年,1米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在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觀測站建成,是一架地平式望遠鏡,於2012年正式運行。其主要科學目標是在0.3~2.5微米波段對太陽進行高解析度成像和光譜觀測,包括測量太陽磁場的精細結構、高時空解析度的演化過程。

美國大熊湖太陽觀測站(圖片來源:SPIE)

然而美國在太陽望遠鏡的研製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領先地位。2008年,美國大熊湖太陽觀測站建造的古德太陽望遠鏡(Goode Solar Telescope,GST)是世界首臺兩米級太陽望遠鏡,在十多年裡是世界上口徑最大、解析度最高的太陽望遠鏡。GST能夠在可見光到近紅外波段觀測太陽,具有1.6米有效口徑,採用了離軸格裡高利光學系統,應用了自適應光學和主動光學技術。該望遠鏡主要用於在高時空解析度下研究太陽耀斑;在耀斑活躍區研究磁場的結構和演化;研究太陽光球層中磁場強度為千高斯的磁流管的動力特性;研究太陽黑子區磁發電機對流等。

德國GREGOR望遠鏡 (圖片來源:SPIE)

2012年由德國太陽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研製的主鏡口徑為1.5m的GREGOR太陽望遠鏡建成。GREGOR採用了3鏡式同軸格裡高利光學系統,開放式結構。該太陽望遠鏡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太陽的高精度偏振測量,從而得到太陽磁場的空間分布,進而研究改樣磁流的出現、演變和消亡;研究太陽黑子的能量補償;研究太陽色球等。

在我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從2013年開展1.8米太陽望遠鏡(CLST)設計及研製工作,先後在國內首次突破主鏡熱控、低對比度擴展目標波前探測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並於2019年12月成功實現首光,獲取到太陽大氣光球層和色球層近衍射極限高分辨力成像結果

正在觀測的CLST望遠鏡 (圖片來源:IOE)

這是我國首套2米級太陽望遠鏡,也是在美國4米太陽望遠鏡DKIST正式運行前,國際上已建成的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未來該太陽望遠鏡還將配備太陽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系統、太陽活動區高分辨力磁場和速度場探測系統等,以獲取更全面的太陽活動監測數據,為太陽活動的發生、發展演化提供更精確更詳實的觀測數據。

CLST高分辨力觀測結果(上為光球層,下為色球層) (圖片來源:IOE)

除了已建成的1.8米太陽望遠鏡CLST之外,我國還在籌建2臺新的大口徑太陽望遠鏡,分別是2.5米多功能太陽望遠鏡和8米環形太陽望遠鏡,暫選址海拔4700米以上的四川稻城無名山,它們將共同推動我國太陽大氣高分辨力探測技術及相關物理研究的進步。

國際上,美國研製了一臺口徑4米的太陽望遠鏡——4米級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DKIST),設備經過調試安裝,於2019年12月獲得階段成像結果。根據DKIST研製計劃,該太陽望遠鏡已於2020年正式投入運行。耗資3.44億美元、歷時20年研製的DKIST將把人類對太陽的探索帶入新的發展階段。

DKIST望遠鏡(圖片來源:SPIE)

最清晰的太陽照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外,歐洲太陽望遠鏡協會(EAST)2007年倡議建一個4米級地面太陽望遠鏡(EST),暫選址canary群島,與DKIST在地理區位上形成互補。EST太陽望遠鏡的建設過程一波三折,建設計劃一度夭折,最終在2016年由西班牙牽頭、歐盟等28個國家共同參與重啟建設計劃,經費預算2.6億歐元,預計2026年建成。

04 太陽望遠鏡的未來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表示:「大口徑的地面太陽望遠鏡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層和色球層的精細結構和動力學特徵進行觀測,這些結構及其演化特徵與太陽磁場的產生和演化、日冕百萬度高溫的產生和維持、太陽爆發的機制等科學問題緊密相關。

回顧世界上太陽望遠鏡的發展歷程後,我們不難看出,在整個發展歷程中,太陽望遠鏡一直在朝著大口徑發展;不僅如此,在口徑變大的過程中,太陽望遠鏡上裝配的測量觀測儀器也越來越多,精度越來越高。並且,由於大氣視寧度的影響,大口徑太陽望遠鏡都不得不加裝自適應光學系統;因而天基太陽望遠鏡也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其在太空中望遠鏡可不受大氣視寧度的影響。

即使如今,我們對太陽的觀測程度還遠遠不夠,亦不能足夠精準地預測太陽的活動;因此,對太陽的科學觀測仍然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相關焦點

  • 非洲大蝸牛的進擊之路
    那我們不妨來看看,這種名為非洲大蝸牛的入侵物種,是怎麼一步一步佔領了我們的住宅小區的~~~非洲大蝸牛的進擊之路遙遠的東非溼熱的土壤中,生活著這個地球上最大的陸生蝸牛——非洲大蝸牛。非洲大蝸牛的進擊之路由此開啟,這一幕恰如這個世界目前的統治者——智人,在十幾萬年前,從同一片土地上踏出了統治世界之路。
  • Flight Wing 的品牌進擊之路
    Flight Wing 的品牌進擊之路Flight Wing ,一家坐落在東京原宿的銀飾品牌店鋪,東京都渋谷區神宮前3-21-10フィールドワンビル3F。這裡匯聚了潮流界的各種銀飾品牌。
  • 進擊的糞坑
    後來你路過糞坑看一眼,糞坑就會濺你一身。現在可好,你隨便走到一個地方,看起來很安全。可是地面都有可能會突然塌陷,變成糞坑,把你吸進去,在裡面噴得你生活不能自理,然後才有可能讓你脫身。 糞坑就是我們的信息環境。信息本該是我們的精神食糧,然而我們每日吞食的,卻大都是精神糞便。而且我們不斷退縮,糞坑卻在持續進擊。
  • 進擊的巨人:「進擊的巨人」歷任繼承者都是誰?
    漫畫《進擊的巨人》是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一部作品,講述的是「進擊的巨人」追求自由而不斷鬥爭的熱血故事。作為九大智慧巨人中的自由巨人,「進擊的巨人」就是為了追求自由理想而存在的。巨人都需要一個容器,這個容器只能是擁有艾爾迪亞帝國血脈的人。
  • 巨沃科技攜手服裝巨頭影兒時尚集團的進擊之路
    2017年,巨沃科技與影兒時尚籤約,歷時三年,巨沃WMS解決方案助力影兒時尚完成信息化智能供應鏈搭建,開啟影兒集團的時尚進擊之路。影兒時尚集團成立於1996年,在服裝行業只有「製造」的情況下,敢為天下先。影兒時尚集團創始人推出了旗下第一個女裝品牌YINER音兒,一步步走向產業化品牌化。
  • 進擊的巨人身高圖,艾倫進擊形態15米,成為始祖巨人後高度350米
    進擊的巨人是一部以巨人為主要元素的動漫,在動漫中,諫山創對巨人刻畫得十分細節,不僅巨人的種類多種多樣,而且不同的種類,身高也會有所不同。那麼在進擊的巨人中,每個巨人種類他們的身高具體是多少呢?1.中型巨人7米左右在進擊的巨人中,一般中型的巨人身高大概在7米左右。這樣的巨人相對於普通人來說,單憑力氣已經無法戰勝了,得用立體裝置對巨人的弱點——後背進行攻擊,才能夠將其擊敗。3. 艾倫進擊巨人15米艾倫的巨人之力在在沒覺醒成完整的始祖巨人之前,他的身高並不是非常突出,和他體內的進擊巨人一樣,為15米。4.
  • 從進擊的巨人到鬼滅之刃,這些年動漫神作為什麼都要玩吃人題材?
    導語:近年來動漫神作層出不窮,特別是最近再度引發熱議的《進擊的巨人》,以及完結不久的《鬼滅之刃》。回顧這幾年影響力巨大的幾部動漫神作,無論是東京吃貨也好,《進擊的巨人》也好,《寄生獸》也好,《鬼滅之刃》也好,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矛盾主線,那就是吃人梗?
  • 盼了7年,「進擊的巨人」結局真相是什麼?
    盼了7年,「進擊的巨人」結局真相是什麼?是,Sir在說《進擊的巨人》。BGM走起吧!因為今晚,它的「編年史」來了。把這長達7年的燃,繼續壓縮。然後讓它在短短2小時中,徹底、持續爆炸。
  • 進擊的巨人:始祖尤彌爾與王室血統傳說,九大巨人繼承編年史解析
    進擊的巨人目前動漫最新篇章解答了之前埋下的種種伏筆,有很多漫迷也是從巨人的初始追到現在,導致自己越看越懵,甚至不知道巨人到底講述了什麼故事。第122話劇情更是將最初巨人誕生的傳說進行了一個精確的公開,那麼今天就為大家理清一下思路,詳細描述下關於始祖尤彌爾與王室的傳說,還有九大巨人誕生後分崩離析的串聯內容。
  • 進擊的巨人:標題「白夜」指的是什麼意思?這是黑暗中的光芒
    在《進擊的巨人》第三季第十八集中,動畫有著一個非常奇怪的標題,也就是「白夜」,這一集圍繞著救愛爾敏還是艾爾文有著激烈的爭論,這個標題名為何要這樣取呢?我們來思考一下。一、「白夜」的本來意義所謂的白夜是指高緯度地區的「明亮的夜晚」,是太陽處於地平線之下「夜晚仍然明亮」的現象。這是由於大氣對陽光的折射和散射作用的結果,動漫中很明顯不可能取的是這種意思。
  • 進擊的巨人電影版你都看出來哪些寓意了
    其實當你看過進擊的巨人真人版,不難發現—所謂的五毛特效不止是國產電影的專屬。影片裡那一個個幾乎快人人犯了尷尬症的特效巨人,仿佛是來自幾十年錢的凹凸曼裡走出來似的,甚至!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講,進擊的巨人真人版和寄生獸真人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都沒用很好的突出故事的主題,只是照搬了情節,導演太沉迷於劇情以至於要表達「寄生」思想的寄生獸,和」侵略「主題的進擊的巨人,都沒有很好的放大,以至於淪為平庸。
  • 進擊的概率 II
    在進擊的概率中我們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布朗運動 B_t ,布朗運動雖然是一個連續的隨機過程,但是它卻與我們常見的連續函數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導致我們無法用古典微積分的方法來處理它:布朗運動處處連續而處處不可導。
  • 進擊的巨人即將製作真人版電影,是製造大片,還是製造「噩夢」
    日本當今的大熱動漫作品《進擊的巨人》雖然說以前也被改編過真人電影,但是當初日本版的《進擊的巨人》真人版電影真心讓眾多動漫原作粉絲失望。最近,《進擊的巨人》真人版電影企劃再一次啟動了,這一次的真人版電影並不是由日本拍攝,而是由好萊塢打造。
  • 經典電影推薦:《進擊的巨人真人版》
    《進擊的巨人真人版》這部電影是巨人動漫迷絕不可缺少的影片,一般來說動漫作品改成真人版確實很少,而且單是想像就接受不了二次元美女帥哥變成真人要有多大的落差。這部影片效果極佳,日本在怪獸片的經驗上是相當豐富的,所以掌握這個片子也是遊刃有餘,特效與視覺感非常自然,這點出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的。
  • 《進擊的巨人》,給「本土作品」的「破局」帶來了什麼啟示?
    大學期間瘋狂看漫畫的他僅僅是因為「必須要去工作」才加入了當時最適合的他的出版社——講談社工作。 作為新人編輯,但同時也作為漫畫狂熱愛好者,川窪慎太郎對漫畫有著自己獨特的喜愛與評價標準——「對漫畫家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高超的畫功,而是「想畫什麼」」。而就是這樣奇特的標準,作為新人編輯的川窪慎太郎,在入職的第一年裡遇到了同為新人漫畫家的諫山創。
  • 《精靈寶可夢:太陽/月亮》新精靈公布 猩猩狒狒傻傻分不清
    《精靈寶可夢:太陽/月亮》新精靈公布 猩猩狒狒傻傻分不清   《精靈寶可夢:太陽
  • 十二月新番來襲,《進擊的巨人》最終季搶先看,艾倫是否會黑化
    《進擊的巨人》第4季將從今年12月開始,上一季已經幾年過去了,在觀看動畫的最後一季之前,一定要記住這些關鍵細節。在第四季,也就是最後一季的預告片中,有一些關鍵情節要點的更新,這些要點一定會在《進擊的巨人》 動漫播出時重新出現。
  • 為啥你老公分不清口紅色號?河森堡告訴你
    2017年,河森堡的一段《進擊的智人》人類學演講視頻走紅,從此開啟了他的「知識網紅」之路,參加過《一站到底》和《圓桌派》,也做自己的知識付費節目。  河森堡的新書《進擊的智人》是一本講人類歷史的科普作品,全書用「匱乏」一詞串起了整個人類歷史。他介紹,幾年前,他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了一位學者對黑猩猩研究的有關文章,文章的大體內容是黑猩猩和倭猩猩為何在外貌上差別不大,性情卻有著巨大的差異?
  • 好萊塢翻拍《進擊的巨人》真人版,你希望那些歐美影星主演?
    剛剛《進擊的巨人》官方在推特上公布了要由好萊塢翻拍真人版的消息,這也是繼早前日本拍攝的真人版電影《進擊的巨人 ATTACK ON TITAN》之後,《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第二次被搬上熒幕,而且還是好萊塢操刀,可見其熱度在歐美也是相當高的。
  • 帶你去看《進擊的巨人》最令人嚮往的海、大家都哭了!
    #進擊的巨人#最近《進擊的巨人》回歸,一回歸就是王牌,頻上熱搜。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第三季part1的最後,艾倫帶領眾人找到了這麼多年的嚮往——牆的那邊是海。至此、《進擊的巨人》第三季part1告一段落。如今我們迎來了part2,屆時我們也會為大家帶來更精彩的講解!動畫第一期於2013年4月7日放送首播,至今已經快8個年頭,巨人但帶給我們的感動已經深深刻在腦海裡,雖然很多日漫在經歷著規範,但是昔日帶我們的觸動不由得讓人深刻,《進擊的巨人》就是在迷茫中尋找方向,再勇敢去闖、去找得到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