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年來動漫神作層出不窮,特別是最近再度引發熱議的《進擊的巨人》,以及完結不久的《鬼滅之刃》。回顧這幾年影響力巨大的幾部動漫神作,無論是東京吃貨也好,《進擊的巨人》也好,《寄生獸》也好,《鬼滅之刃》也好,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矛盾主線,那就是吃人梗?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年的動漫神作為什麼都要玩吃人梗呢?
原因一:源自本能的恐懼
人類雖說現今已經處於食物鏈頂端,但是實際上在不久之前,人類的祖先還是處於被捕食的狀態,因此對於黑暗的恐懼和對於被吃的恐懼,來源於本能。
正是因為這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最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誰小時候不是被媽媽灌輸著「不能哭會被老虎吃掉」這樣的話長大的呢?哪怕是《西遊記》、《水滸傳》,要想表現一個人很嚇人,不都是安排他吃點人類嗎?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這正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也是人類獲取智慧之後認為殘酷的現實。進擊的巨人中,一開始的平靜生活,突然被巨人的入侵打破,主角母親的慘死,直接引發主線矛盾,劇情進而展開。
而東京吃貨裡面,一開始主角平靜的生活就是一種鋪墊,隨著他和利世小姐相識相遇而展開,然後突然變成被捕食者,一下子刻畫出他內心深處的恐懼。
說實在的,小編認為,之所以這些年動漫都喜歡玩這種恐懼,一方面可能是跟風,另一方面,則是其他恐懼已經沒有恐懼感了,例如殺人越貨、毀滅世界什麼的,大家已經麻木了,不再有新鮮感。
因此,這種本源的恐懼可以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
原因二:善惡是非的界別
一部動漫作品之所以能被稱為神作,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它表達的內容深度,就拿《進擊的巨人》來說,一開始的OP歌詞沒有那麼尖銳,但是動漫要表達內容得在OP裡有體現啊,於是加入了餓狼啊、家畜一類的詞彙。
個人認為,進擊的巨人的OP和ED製作都是非常精良的,值得仔細去研究,因為這部動漫太嚴謹了,所有幾年前我認為是作者有瑕疵的地方最後都被驗證成了伏筆,於是我開始反覆看,發現很多細節在早期的OP和ED裡就有暗示。
所以吃與被吃,是最容易被觀眾接受的一種判別善惡的方式,但是作者往往想要表達「善惡並不絕對」這樣的觀點,因此無論是《鬼滅之刃》裡面那些生前悽慘的鬼,例如說妓夫太郎、墮姬兄妹,又或是說東京吃貨裡面那些被人類捕殺的食屍鬼,再或者說是《進擊的巨人》裡面那些被迫變成巨人的艾爾迪亞人。
這樣來回反轉,更有利於劇情的展開,也可以表達更多內容,比如說巨人中一開始讓人痛恨的背叛者萊納和小貝,後來又讓人恨不起來,比如東京吃貨中,金木從被吃演變成吃人者,從懵懂少年被迫接受世界的殘酷,正視自己的無能等等。
總之,這樣善惡看似分明,但是實則界別不清,可以相互反轉的設定,很容易塑造出深刻話題。
總結
綜上,小編認為,從進擊的巨人到鬼滅之刃,這些年動漫神作為什麼都要玩吃人題材?原因只在於大家已經看慣了逐漸低齡化的動漫作品,以及無腦宣揚積極向上主題的美國迪士尼式動漫,因此觀眾對於這類新鮮題材感興趣,甚至說一拿出來就能起到震撼效果。
就好比#進擊的巨人#中,愛情這條線幾乎就沒有展開,但是並不妨礙他在全球範圍極速火爆,因為他想要表達的內容,有點和JOJO裡面的「黃金精神」差不多,都是比較硬核的。
既然提起了JOJO,那麼就用JOJO系列引用過的話結尾吧:
人類的讚歌,就是勇氣的讚歌,人類的偉大就是勇氣的偉大。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面對恐懼時那崇高的姿態。
對此大家有著什麼樣的看法,可以選擇留言一二和小編探討一番。本文由「蠟筆咬金」原創首發於百家號,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文致歉。小編碼字不易,還請看官高抬貴手,長按點讚按鈕,可一鍵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