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 西蘭大陸(Zealandia)巖石圈強度及其對變形的指示意義取得新認識

2021-01-15 地學之家


地質力學所極地地質研究室聯合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及國內高校,利用基於彈性板模型下的小波相關技術獲得了整個西蘭大陸有效彈性厚度(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的空間變化特徵。結合研究區構造演化歷史,作者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Tonga-Kermadec海溝俯衝帶呈現異常高EET值,與高熱流、強地震活動帶明顯不符;排除了動態地形、重力效應對反演結果的影響,認為俯衝帶的外力作用(非均衡因素)導致了上述高值現象;

(2)冷的俯衝大洋板塊和相對熱、活動強烈的上覆大陸板塊的強耦合作用可以解釋紐西蘭北島和南島最南部展示出相對高的EET值,其幅值基本相當於二者強度的疊加;

(3)西蘭大陸北部的「弧盆」系統(殘留陸塊與新生洋殼)整體表示出低EET值,分析認為廣泛分布的低強度特徵與巖石圈物質組成和溫度影響不大,而主要受其厚度控制。該認識與古近紀受太平洋對澳大利亞板塊俯衝,「弧盆」系統發生大規模的下地殼拆沉機制相一致(Sutherland et al., 2010)。

本研究基於對西蘭大陸巖石圈強度分析,提供了一些新的認識,對理解紐西蘭及周圍區域板內及板塊間的巖石圈結構和變形機制有重要的推進作用。目前,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ondwana Research》。

圖1 (a)西蘭大陸的位置(紅色虛線),其它構造線信息及簡寫含義見原文。(b)紐西蘭地區主要構造特徵。


圖2 (a)和(b)表徵了分別取中央波數3.081和5.336時,研究區域未表達的載荷(地表剝蝕或沉積作用等所導致)對相關性求解EET所產生的影響程度-重力噪聲。(c)和(d)為上述兩個中央波數下,估算得到的EET空間分布特徵。其中,深灰色區域代表了可能影響EET值的重力噪聲(> 0.5)分布情況,淺灰色區域指示了受板塊邊界非均衡因素的影響所產生的異常高巖石圈強度值。

文章信息: Ji, F., Zhang Q.*, Zhou, X., Bai, Y. & Li, Y. (2020).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of Zealandi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Gondwana Research, 86, 46-59. 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5.008

歡迎投稿&投稿詳情&點擊查看

為了更好的科學傳播,「地學之家」公眾號主動向全網所有的地學類公眾號開啟轉載白名單,同時機構公眾號不顯示轉載來源(如果個別公眾號還沒有添加白名單,請後臺聯繫,馬上添加),方便地學類公眾號的再次發布和傳播。投稿到地學之家的稿件不影響在其他任何平臺的再次發布,另外已經在網上或其他公眾號發布的也可投稿。歡迎投稿,向全國地學科研圈宣傳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傳播科學,歡迎您點亮星標,點讚、在看▼

相關焦點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該課題針對我國中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結合專項最新探測數據和成果,特別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進行了深淺耦合的數據融合與結構再造,賦予了深部地殼和巖石圈探測成果的地質構造含義;初步構建了我國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提出了我國大陸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
  • 行走於西蘭大陸高原上
    1995年,美國地理學家布魯斯·彼得·盧耶迪克(Bruce Luyendyk)首次使用Zealandia(西蘭大陸)這個名詞,定義包括南北兩島、法屬新喀裡多利亞群島在內、總面積達490萬平方公裡、卻僅有27萬平方公裡露在水面上的整塊沉沒大陸。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在大洋殼地殼下方,軟流圈位於約60公裡深度以下;在大陸地殼區,軟流圈位於約120公裡深度以下,最深可達700km,軟流圈頂面的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裡處。軟流圈地震傳播波速降低示意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巖石圈上部為力學邊界層、而其下部為熱邊界層。
  •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李言):克拉通記錄了大陸巖石圈形成的早期歷史,但它們是如何成為地球上巖石圈最持久的部分仍不得而知。研究人員提出了大量熔融耗盡克拉通巖石圈地幔(CLM)的形成及其演化為穩定克拉通的機制。數值模型顯示,在一個伸展的巖石圈之下,一個炎熱的早期地球地幔在減壓作用下發生了大範圍的熔化,熔化的過程中,在深處留下了大量耗盡的地幔。脫水、硬化的地幔阻止進一步的變形,迫使應變遷移和冷卻,從而將耗盡的地幔同化到巖石圈中。
  • 94%土地8500萬年前沉入海底,「西蘭大陸」2張新地圖曝光
    紐西蘭科研機構(GNS Science)23日公開2張西蘭大陸(Zealandia)的新地圖,且「西蘭大陸互動網站」已上線,可通過該網站進一步了解這塊
  • 科學家發現地球第八大洲,西蘭海底大陸!
    這個大洲被地理學家稱之為西蘭洲。西蘭大陸目前94%的區域淹沒於海面以下。過去10幾年來,關於西蘭大陸是不是有資格被歸類為大陸而爭論不休,但直到最近才搜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這西蘭大陸可以算的上大洲,而且呢世界上許多頂尖地理學家都表示認同,認為西蘭大陸符合全部大陸的認定要求。也就是:       第一,大陸要高於周圍的地區。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西蘭大陸新地圖公布 94%面積已沉入海中!
    西蘭大陸構造圖描繪了這塊非凡的水下陸地 190 萬平方英裡(490 萬平方公裡)的構造輪廓,而測深圖則生成了一幅詳細的海底圖,描繪了這塊海底大陸的海岸線和領土界限。新地圖的主要作者、地質學家 Nick Mortimer 解釋說:「我們製作這些地圖是為了提供一幅準確、完整和最新的紐西蘭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的地質圖--比我們以前擁有的更好。
  • 消失的陸地——「西蘭大陸」與太平洋火環之謎
    西蘭大陸(Zealandia),或稱西蘭洲、西蘭蒂亞,是一塊幾乎被淹沒的微大陸。於8500萬到6000萬年前從包圍澳洲大陸的岡瓦那大陸分裂並分離,隨後沉入海底。此大陸目前有94%的區域已被海水淹沒,只有紐西蘭、新喀裡多尼亞、諾福克島及一些其餘島嶼還浮於水面上,總面積大約490萬平方公裡,等於三分之二的澳洲。
  • 廣州地化所在華南晚中生代大陸再造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板塊位於我國南部主要地區,記錄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次的大陸地殼再造,為理解古地理重建、區域動力學演化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然而,華南大陸再造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已有研究表明,華南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上地殼的再造主要是通過陸殼疊置,缺乏幔源巖漿的參與。華南板塊在晚中生代發生了古生代以來最為強烈的地殼再造,幔源巖漿在這次地殼強烈再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
  • 地球「隱秘的角落」:第八大洲揭開神秘的面紗,西蘭大陸地圖公布
    如今,這個認知要更新了,因為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還有一個「隱秘的角落」,已經被認定是第八大陸地板塊。這個地方就是「西蘭大陸」(Zealandia)。它位於澳洲大陸的東方,整個大陸的面積接近500萬平方公裡,與其他7塊大陸相比小了很多,並且整個大陸板塊接近95%都沉在海底,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了紐西蘭的南島、北島、新喀裡多尼亞和澳洲豪勳爵島。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穩定的大陸地塊。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6年01月11日 14:25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 「燕山運動」新定義重塑東亞大陸構造演化史
    有關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重塑了東亞大陸構造演化歷史,重新釐定了燕山運動的定義,是我國近年來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對東亞大陸動力學過程的認識。 「燕山運動」是翁文灝先生1927年在東京泛太平洋科學大會上最早命名的,作為陸內造山的典型記錄,「燕山運動」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家對世界地質科學理論貢獻的經典。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量的全球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表明 ,年輕的大陸構造活動區的下地殼可能因熱軟化而出現透入性非地震式順層巖石韌性流動 ,這種下地殼層流作用驅動大陸堅硬上地殼發生地震式脆性斷塊運動 ,形成盆山格局 ,發生圈層多層次耦合。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張翠梅副研究員、孫珍研究員與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
  • 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