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別造山帶內混合巖化作用時代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別造山帶中的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是研究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古老基底演化過程的關鍵區域,其內廣泛發育的混合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記錄了區域上複雜地質演化歷史的地質體。大陸地殼的早期形成和演化過程一直都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熱點和前沿。了解和認識古老陸塊大陸巖石圈的早期形成特徵,有助於理解大陸地殼增生歷史和地殼生長過程。
-
【新華網】新疆加快中亞造山帶成礦域「探礦」步伐
為加速查明新疆礦產資源分布與儲量,早日建立中亞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研究項目,確定7大找礦區域。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地質成礦與礦產資源研究室主任周可法介紹,該項目前期投入資金1億元,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運用「超低空飛行探測技術平臺」,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礦帶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展開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
-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8 11:14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9月24日在北京舉行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法國、蒙古、澳大利亞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跨越國境的複雜造山帶開展學術交流。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為查明與鹽/沙起源密切相關的下墊面狀況,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團隊結合多年野外調查,藉助長時間尺度Landsat衛星遙感數據,採用集元胞自動機和馬爾科夫兩種模型優勢的
-
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
郭順等-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碳吸收過程主要涉及大陸地殼的風化和海相碳酸鹽巖沉積/風化作用等;脫碳過程則主要包括洋中脊火山活動、裂谷去氣和島弧環境的變質-巖漿活動以及碰撞造山帶的變質作用。近年來,造山帶的碳釋放和遷移過程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最新的估算表明碰撞造山過程中的脫碳通量接近甚至高于洋中脊和島弧的脫碳通量,說明造山過程中變質脫碳是進行地球碳源—碳匯平衡估算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
「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 項目啟動
3月21日,入選中科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項目「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擔任負責人。新疆生態所將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對全球最大的增生造山帶的一些關鍵薄弱環節進行構造解析和年代學分析,並且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曠代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開展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建立有明確物理機制的區域成礦物質運移與富集模型,為區域成礦預測提供理論支撐。
-
新疆生地所在應用微生物去除水體汞、硒汙染方面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應用微生物去除水體汞、硒汙染方面取得進展 2018-06-19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但是同時去除水體中汞和硒的研究鮮有報導。 硒是汞的天然解毒劑,相關研究發現元素硒(負二價硒離子)可以和元素汞(二價汞離子)結合生成硒化汞沉澱從而降低汞和硒的毒害作用。基於此,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生王瀟男通過篩選得到一株大腸桿菌,此種細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同時去除水體中的二價汞離子和亞硒酸根離子。
-
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位於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東歐板塊之間的中亞造山帶(或阿爾泰拼貼體)不同於環太平洋俯衝型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碰撞型造山帶,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顯著的地區。
-
研究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2)相同區域附近,接收函數結果顯示東崑崙造山帶下方Moho面起伏平緩,而貴德-莫壩剖面的深地震測深結果顯示Moho面存在2-5公裡臺階,地震反射剖面結果顯示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人類活動已顯著改變了綠洲自然地下水循環過程,那麼,斷流河道中下遊的地下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地下水的時空演變規律、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等成為關注熱點。
-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當阿姆河徑流不直接補給南鹹海後,南鹹海的水量平衡取決於地下水、降雨和水面蒸發,地下水在鹹海萎縮的過程中逐漸成為重要的補給來源。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水位變化的定量檢測與歸因是該研究的重點。
-
...阿爾泰增生造山帶大宗礦產資源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項目啟動
2018年10月16日,由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簡稱「深地專項」)「天山-阿爾泰增生造山帶大宗礦產資源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2018YFC0604000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細數中亞造山帶,這些大作
中亞造山帶位於東歐、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和華北克拉通之間,是全球最大、最複雜且持續時間最長的增生型造山帶。
-
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東準噶爾是中亞造山帶中心地帶的重要構造單元,是認識與了解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的關鍵性窗口之一。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關於巖漿弧的時代與俯衝極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其為晚古生代的大洋島弧,形成於以卡拉麥裡蛇綠巖為代表的準噶爾洋的北向俯衝,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其形成於以額爾齊斯蛇綠巖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的南向俯衝。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林、研究員王強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學者合作,選擇位於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巖基作為研究對象。岡底斯巖基主要由中-新生代花崗巖構成,東西長達1500公裡,是世界上最大花崗巖基之一。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標本館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激增至50萬次
天山網訊(記者劉傑報導)根據2017年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CVH)網站排名數據,今年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XJBI)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累計518429次,是往年的5倍,首次進入全國數字標本館年度下載量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