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影響獲揭示

2020-10-16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深刻影響著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俯衝大洋板塊中的玄武巖,輝長巖和沉積物在相對淺的深度(20~50 km,0.6~1.2 GPa)變質為藍片巖。當俯衝作用進行到更深且更高壓力時,藍片巖普遍被認為在部分熔融發生之前就會完全轉變成石榴石角閃巖或榴輝巖。然而,並非所有藍片巖都一定會被俯衝至地幔足夠深的位置以使這種常規的進變質作用發生。在那些有大量較小的大洋板塊和大陸地塊組成的區域,例如新生代的地中海地區和現代的印度尼西亞,許多藍片巖可能被捲入上升的混雜巖底闢中,或在地幔較淺位置以藍片巖混雜巖形式與地幔難熔橄欖巖通過疊瓦作用混雜堆疊保存在一起,聯同這些小的大洋板塊及大陸地塊一同在地幔形成一個新的巖石圈。這個新的巖石圈被認為是許多造山帶巖漿巖的源區,尤其是那些在這一新巖石圈形成後僅20-50百萬年即形成的碰撞後造山帶鉀質—超鉀質巖漿巖。

因此,長久以來固有的認為「在俯衝過程中藍片巖絕不會達到部分熔融條件」的觀念也許並不正確,在碰撞後造山環境中,且有上述新巖石圈形成的背景下,藍片巖很可能在這種類型的混合巖石圈中發生相對低壓條件下(≤2 GPa)的部分熔融。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首次系統調查了不同成因的藍片巖在800~850℃,2 GPa溫壓條件下的部分熔融行為。實驗結果表明,初始藍片巖的礦物組合雖然不同,但殘留物均對應榴輝巖相。所有實驗均生成含水富矽熔體(60~66 wt% SiO2),石榴石,斜方輝石、磷灰石和鋯石。無論初始物質成分如何,熔體中的CaO和MgO含量均隨熔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與玄武巖體系和榴輝巖體系相比,該研究表明,石榴石以及斜方輝石中LILE、LREE、Th、U、Nb和Ta的分配係數更高。在藍片巖脫水熔融過程中,LILE、HFSE和REE往往更相容。脫水熔融也會極大地影響許多關鍵微量元素分餾程度(如K/Th、Ce/Pb、Nb/U、V/Sc比值)。 Pb、Ti、Sc、V、Mn和Zr/Hf的比值受熔融作用影響最小,無論其熔融程度和初始藍片巖成因如何。在俯衝進變質過程中較早形成的富錳石榴石可以攫取大量的HREE,且由於三價元素擴散比較緩慢,在隨後的貧錳石榴石生長過程中,這種HREE的集中富集也無法被完全消除。富錳石榴石中的上述特徵可能會促使藍片巖進變質途徑中其他HREE富集相的結晶,如磷灰石或綠簾石族礦物,因此可能在地球化學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示,並非所有藍片巖都一定會被俯衝得足夠深,從而被轉化為角閃巖或榴輝巖;許多藍片巖可能被存儲在地幔巖石圈的淺層深度中,並以藍片巖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尤其是在碰撞後造山環境中,如新生代的地中海地區和現代印度尼西亞等。這種類型的熔體不同於通常討論的俯衝板片衍生流體(儘管是由其誘發的),因此會影響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過程中如化學成分變化、微量元素分配以及其與地幔圍巖的相互作用等關鍵要素。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B019910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構造地質學雜誌》。增生型造山帶的形成機制與造山模式一直以來是地球科學的熱門研究課題。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位於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東歐板塊之間的中亞造山帶(或阿爾泰拼貼體)不同於環太平洋俯衝型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碰撞型造山帶,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顯著的地區。
  • 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
    郭順等-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碳吸收過程主要涉及大陸地殼的風化和海相碳酸鹽巖沉積/風化作用等;脫碳過程則主要包括洋中脊火山活動、裂谷去氣和島弧環境的變質-巖漿活動以及碰撞造山帶的變質作用。近年來,造山帶的碳釋放和遷移過程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最新的估算表明碰撞造山過程中的脫碳通量接近甚至高于洋中脊和島弧的脫碳通量,說明造山過程中變質脫碳是進行地球碳源—碳匯平衡估算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 新疆生地所中亞造山帶南部增生造山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增生型造山帶是近二十年研究揭示的一種新型的造山帶。不同於以巨量的地殼縮短和加厚為特徵的經典的陸-陸碰撞型造山帶,增生型造山帶是在大洋地殼持續俯衝過程中不同性質的地體不斷拼貼增生形成,以顯著的地殼垂向生長和水平側向增生為特徵。中亞造山帶是顯生宙以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帶之一,位於西伯利亞克拉通和華北-塔裡木克拉通之間的廣袤地區。
  • 細數中亞造山帶,這些大作
    中亞造山帶的形成與古亞洲洋的消減閉合密切相關,演化時限從新元古代持續至中生代早期,期間見證了Gondwana大陸和Pangea超大陸的形成。中亞造山帶西段的微陸塊之間廣泛發育同時期(約510-470 Ma)碰撞造山事件,並拼貼形成統一的哈薩克斯坦聯合古陸。該事件與Gondwana古陸聚合基本同步(約570-470 Ma)。
  • 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地震成像學科組博士後張亞運、研究員徐敏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華建、劉斌合作,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和匯聚的遠場效應,代表了青藏高原早期的生長階段,而地殼速度結構對了解印度-歐亞大陸的碰撞及高原變形有重要的作用。
  • Lithos:巖漿弧地殼厚度的定量地球化學計算
    在俯衝帶環境中,地殼的加厚會影響巖石的地球化學成分,這通常與地殼的同化混染作用有關。釹地殼指數(Neodymium Crust Index,NCI)可以很好的定量描述巖漿演化過程中的地殼混染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 Nature Communications:熔融包裹體氣相組成研究揭示大火成巖省揮發分歷史——對巖漿噴發和全球氣候影響的意義
    Nature Communications:熔融包裹體氣相組成研究揭示大火成巖省揮發分歷史——對巖漿噴發和全球氣候影響的意義在巖漿上升的過程中,揮發性元素會通過影響巖漿的行為,最終控制火山爆發的時間和能量。
  • 廣州地化所揭示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到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的轉換過程
    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對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其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理解這些影響的重要一環即揭示古老的超大陸如何從裂解到聚合形成新的超大陸的過程。哥倫比亞超大陸(2.0–1.6 Ga)和羅迪尼亞超大陸(1.0–0.9 Ga)是目前公認的前寒武紀超大陸,但對於二者轉換過程的研究卻非常薄弱。
  • 美洲西岸造山帶成型誘因新解
    主流地學觀點認為,美洲西岸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是源於美洲板塊西漂,與太平洋洋底板塊碰撞的結果。然而,洋底地質勘探表明,美洲西岸洋底多為海溝,太平洋板塊下潛在美洲板塊下方,顯然,如果是二者碰撞的話,應該是古老的美洲板塊隆起,造山帶應該非常古老。
  • 湖北地質新發現:首次提出「晉寧期造山帶」構成
    原標題:湖北地質新發現:首次提出「晉寧期造山帶」構成   人民網武漢10月29日電 (李如勝)由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承擔的「湖北區域地質調查與片區總結」項目,在秦嶺-大別造山帶南緣大洪山地區,前人所劃分的「打鼓群」、「花山群」及部分「武當群」分布區,鑑別出多套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碳酸鹽巖-基性火山巖、
  • 構造背景對Ni和Cu元素在地幔部分熔融過程中分配行為的控制作用
    最初人們認為其形成於裂谷環境,而後研究表明其形成於幔源鎂鐵-超鎂鐵質巖漿中不混溶硫化物液滴的熔離和匯聚作用,多與地幔柱作用及相關的大火成巖省事件有關。近年來,伴隨著中亞造山帶中一系列小巖體型巖漿銅鎳礦的相繼發現,銅鎳礦與構造背景間的內在聯繫日益模糊。幔源巖漿應該具有怎樣的屬性才能更有利於形成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或者說,地幔部分熔融在巖漿銅鎳礦床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