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別造山帶內混合巖化作用時代研究取得新進展
華南陸塊和華北克拉通是我國東部最主要的兩個前寒武紀塊體,一般認為二者於三疊紀時期沿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最終碰撞拼合到一起。然而,由於華南陸塊的早前寒武紀地質記錄相對有限,導致目前對華南陸塊早期地質演化過程的了解顯得相對缺乏。大別造山帶中的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是研究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古老基底演化過程的關鍵區域,其內廣泛發育的混合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記錄了區域上複雜地質演化歷史的地質體。
-
細數中亞造山帶,這些大作
中亞造山帶位於東歐、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和華北克拉通之間,是全球最大、最複雜且持續時間最長的增生型造山帶。
-
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位於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東歐板塊之間的中亞造山帶(或阿爾泰拼貼體)不同於環太平洋俯衝型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碰撞型造山帶,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顯著的地區。
-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8 11:14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9月24日在北京舉行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法國、蒙古、澳大利亞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跨越國境的複雜造山帶開展學術交流。
-
新疆生地所中亞造山帶南部增生造山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增生型造山帶是近二十年研究揭示的一種新型的造山帶。不同於以巨量的地殼縮短和加厚為特徵的經典的陸-陸碰撞型造山帶,增生型造山帶是在大洋地殼持續俯衝過程中不同性質的地體不斷拼貼增生形成,以顯著的地殼垂向生長和水平側向增生為特徵。中亞造山帶是顯生宙以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帶之一,位於西伯利亞克拉通和華北-塔裡木克拉通之間的廣袤地區。
-
美洲西岸造山帶成型誘因新解
然而,洋底地質勘探表明,美洲西岸洋底多為海溝,太平洋板塊下潛在美洲板塊下方,顯然,如果是二者碰撞的話,應該是古老的美洲板塊隆起,造山帶應該非常古老。但是,科迪勒拉山系地質考察表明,該造山帶地質年齡非常年輕,大多以中生代後期過渡到新生代(6500萬年前)為主,而其來源多為洋內物質(即上湧的「上地幔流」冷卻為新生洋殼)。
-
我所研究生順利完成法意西阿爾卑斯造山帶野外地質實習
2019年6月19-30日,我所師生14人與法國奧爾良大學M.Faure教授和Y.Chen教授在法意西阿爾卑斯造山帶開展聯合野外地質實習。實習內容主要圍繞法意西阿爾卑斯造山帶各構造單元組成、幾何學關係、構造變形特徵和特徵巖石類型展開,使同學們通過初步了解西阿爾卑斯造山帶的構造框架,深化地質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學習嚴謹的野外地質工作態度和科學邏輯,掌握科學的構造地質學研究方法。精彩的野外講解M. Faure教授和Y.
-
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
郭順等-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碳吸收過程主要涉及大陸地殼的風化和海相碳酸鹽巖沉積/風化作用等;脫碳過程則主要包括洋中脊火山活動、裂谷去氣和島弧環境的變質-巖漿活動以及碰撞造山帶的變質作用。近年來,造山帶的碳釋放和遷移過程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最新的估算表明碰撞造山過程中的脫碳通量接近甚至高于洋中脊和島弧的脫碳通量,說明造山過程中變質脫碳是進行地球碳源—碳匯平衡估算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
雲南首次發現黑翅長腳鷸在晉寧繁殖(圖)
雲南省首次發現黑翅長腳鷸在晉寧繁殖。攝影:李繼明原標題:雲南省首次發現黑翅長腳鷸在晉寧繁殖(高清組圖) 人民網昆明6月25日電 經雲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鳥類專業委員會(簡稱雲南野鳥會)會員一個多月的跟蹤觀察,拍攝記錄到黑翅長腳鷸在晉寧縣境內溼地繁殖。通過查找資料發現黑翅長腳鷸在雲南還沒有繁殖記錄,此次為雲南省首次繁殖記錄。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2)相同區域附近,接收函數結果顯示東崑崙造山帶下方Moho面起伏平緩,而貴德-莫壩剖面的深地震測深結果顯示Moho面存在2-5公裡臺階,地震反射剖面結果顯示
-
...阿爾泰增生造山帶大宗礦產資源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項目啟動
2018年10月16日,由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簡稱「深地專項」)「天山-阿爾泰增生造山帶大宗礦產資源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2018YFC0604000
-
「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 項目啟動
3月21日,入選中科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項目「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擔任負責人。新疆生態所將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對全球最大的增生造山帶的一些關鍵薄弱環節進行構造解析和年代學分析,並且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曠代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開展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建立有明確物理機制的區域成礦物質運移與富集模型,為區域成礦預測提供理論支撐。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2020-10-2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地質地球所研究得出始新世新特提斯洋板片斷離模型
青藏高原作為陸陸碰撞造山帶的代表,是研究陸陸碰撞造山過程的經典地區,長期以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該造山作用的一些重要過程還不甚明確,其中一個重要科學問題就是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斷離時間。大洋板片斷離是造山帶演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大洋板片斷離後主導大洋俯衝-大陸會聚的重要動力(深部板片拖拽力)會消失,軟流圈會沿著斷離帶發生快速上湧加熱上覆板塊。
-
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新華網】新疆加快中亞造山帶成礦域「探礦」步伐
為加速查明新疆礦產資源分布與儲量,早日建立中亞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研究項目,確定7大找礦區域。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地質成礦與礦產資源研究室主任周可法介紹,該項目前期投入資金1億元,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運用「超低空飛行探測技術平臺」,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礦帶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展開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
-
會寧驕子:中國地質大學地調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
1984年, 他對浙江長興煤山D剖面的牙形石研究首次取得國際創新性重大突破:在D剖面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首次獲得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 !從此,他就像一枚「金釘子」 一樣深深植根於地球科學領域。1986年他和殷鴻福院士一起提出以parvus為標誌, 界定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當時界定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的標準化石是耳菊石)。
-
內蒙古索倫山縫合帶發現放射蟲化石新種
    武警黃金第二支隊日前在開展「內蒙古索倫山地區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時,在索倫山蛇綠巖帶發現早二疊世放射蟲化石新種「索倫假阿爾拜蟲」。該發現對確定索倫山蛇綠巖形成時代,研究古亞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