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造山帶內混合巖化作用時代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20 巖土在線

大別造山帶中的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是研究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古老基底演化過程的關鍵區域,其內廣泛發育的混合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記錄了區域上複雜地質演化歷史的地質體。

大陸地殼的早期形成和演化過程一直都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熱點和前沿。了解和認識古老陸塊大陸巖石圈的早期形成特徵,有助於理解大陸地殼增生歷史和地殼生長過程。華南陸塊和華北克拉通是我國東部最主要的兩個前寒武紀塊體,一般認為二者於三疊紀時期沿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最終碰撞拼合到一起。然而,由於華南陸塊的早前寒武紀地質記錄相對有限,導致目前對華南陸塊早期地質演化過程的了解顯得相對缺乏。大別造山帶中的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是研究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古老基底演化過程的關鍵區域,其內廣泛發育的混合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記錄了區域上複雜地質演化歷史的地質體。儘管有關這些混合巖的具體時代、期次等尚存爭議,但研究者普遍認為其形成時代均為中生代。

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質大數據匯聚與管理(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和「長江經濟帶中段紅安-鹹寧地區區域地質調查」項目的聯合資助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團隊邱嘯飛副研究員,利用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同位素實驗室新引進的瑞索(RESOlution)雷射剝蝕系統和Neptune Plus型號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對大別造山帶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內(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賈廟地區)出露的一套混合巖開展了高精度鋯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測定,對該套混合巖的原巖和混合巖化作用的時間進行了約束,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認識:

一是在大別造山帶內新識別出一期古元古代(-2.0 Ga)的混合巖化作用,這也是目前已知的區域內最早的一期混合巖化作用;二是將團風混合巖的原巖形成時代限定於新太古代(-2.8 Ga),主要由造山帶內古太古代(-3.6-3.0 Ga)地殼物質重熔形成;三是提出大別造山帶內太古宙古老地殼物質可能在北大別變質帶區域內廣泛出露。

該研究突破了國內外研究者目前對於大別造山帶內混合巖均形成於中生代的傳統認識,對於大別造山帶前寒武紀基底演化過程、重建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成巖成礦物質來源和地殼生長方式等均提供了重要新信息。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地質學報》上。

相關焦點

  • 新疆生地所中亞造山帶南部增生造山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增生型造山帶是近二十年研究揭示的一種新型的造山帶。不同於以巨量的地殼縮短和加厚為特徵的經典的陸-陸碰撞型造山帶,增生型造山帶是在大洋地殼持續俯衝過程中不同性質的地體不斷拼貼增生形成,以顯著的地殼垂向生長和水平側向增生為特徵。中亞造山帶是顯生宙以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帶之一,位於西伯利亞克拉通和華北-塔裡木克拉通之間的廣袤地區。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在研究中,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生長的現象。植物如何響應並記憶長時間的低溫處理即春化作用,是表觀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湖北地質新發現:首次提出「晉寧期造山帶」構成
    原標題:湖北地質新發現:首次提出「晉寧期造山帶」構成   人民網武漢10月29日電 (李如勝)由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承擔的「湖北區域地質調查與片區總結」項目,在秦嶺-大別造山帶南緣大洪山地區,前人所劃分的「打鼓群」、「花山群」及部分「武當群」分布區,鑑別出多套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碳酸鹽巖-基性火山巖、
  •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8 11:14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9月24日在北京舉行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法國、蒙古、澳大利亞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跨越國境的複雜造山帶開展學術交流。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常見混合變質巖類型:混合巖化巖,混合巖,混合片麻-混合花崗巖
    指區域變質作用發展到高級階段,出現活動性很強的流體相,與區域變質巖石進行廣泛混合巖化作用後,形成的巖石。是變質作用向巖漿作用過渡的巖石類型。一、一般特點1.分 布: 與中、高級區域變質巖相伴生,有密切成因聯繫。
  • 研究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
  • 美洲西岸造山帶成型誘因新解
    然而,洋底地質勘探表明,美洲西岸洋底多為海溝,太平洋板塊下潛在美洲板塊下方,顯然,如果是二者碰撞的話,應該是古老的美洲板塊隆起,造山帶應該非常古老。但是,科迪勒拉山系地質考察表明,該造山帶地質年齡非常年輕,大多以中生代後期過渡到新生代(6500萬年前)為主,而其來源多為洋內物質(即上湧的「上地幔流」冷卻為新生洋殼)。
  • 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
    郭順等-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碳吸收過程主要涉及大陸地殼的風化和海相碳酸鹽巖沉積/風化作用等;脫碳過程則主要包括洋中脊火山活動、裂谷去氣和島弧環境的變質-巖漿活動以及碰撞造山帶的變質作用。近年來,造山帶的碳釋放和遷移過程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最新的估算表明碰撞造山過程中的脫碳通量接近甚至高于洋中脊和島弧的脫碳通量,說明造山過程中變質脫碳是進行地球碳源—碳匯平衡估算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 細數中亞造山帶,這些大作
    中亞造山帶位於東歐、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和華北克拉通之間,是全球最大、最複雜且持續時間最長的增生型造山帶。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
  • 「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 項目啟動
    3月21日,入選中科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項目「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擔任負責人。新疆生態所將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對全球最大的增生造山帶的一些關鍵薄弱環節進行構造解析和年代學分析,並且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曠代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開展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建立有明確物理機制的區域成礦物質運移與富集模型,為區域成礦預測提供理論支撐。
  • 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位於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東歐板塊之間的中亞造山帶(或阿爾泰拼貼體)不同於環太平洋俯衝型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碰撞型造山帶,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顯著的地區。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
  • ...阿爾泰增生造山帶大宗礦產資源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項目啟動
    2018年10月16日,由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簡稱「深地專項」)「天山-阿爾泰增生造山帶大宗礦產資源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2018YFC0604000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東準噶爾是中亞造山帶中心地帶的重要構造單元,是認識與了解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的關鍵性窗口之一。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關於巖漿弧的時代與俯衝極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其為晚古生代的大洋島弧,形成於以卡拉麥裡蛇綠巖為代表的準噶爾洋的北向俯衝,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其形成於以額爾齊斯蛇綠巖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的南向俯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