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地化所在青藏高原南部早期地殼加厚研究方面獲進展
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機制一直是國內外地質學家比較關注的科學問題。一般認為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與新生代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擠壓有關。 然而,最近有關對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西北部沉積和構造方面的研究結果認為,該區域很可能在中生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加厚並有著相應的地表抬升。考慮到巖漿巖作為地殼深部構造變化的淺表響應,那麼上述研究區域是否發育有與之對應的巖漿作用,目前尚無較為深入的研究報導。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成因—新聞—科學網
b.海拔3千米以上地區地殼厚度小於Airy均衡模型的預測。 c. 沿N30°E方向,東北緣地殼縮短量為250~350公裡。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
-
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
紀偉強等-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漸新世-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時期,基本奠定了高原現今的整體格局。青藏高原南部初始碰撞後消失的巖漿活動在該時期變得活躍,拉薩地塊、雅魯藏布縫合帶和喜馬拉雅地區均廣泛發育巖漿巖。這些巖漿巖在形成時間上具有較好的關聯性,但是在巖石類型和地球化學組成上卻差異明顯。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青藏高原東北緣最顯著的抬升發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後,目前仍處於高原地表抬升階段,因此這裡適於青藏高原側向生長和地殼增厚模式的研究。
-
青藏高原及鄰區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室陳贇助理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利用1980-2002年間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區域的地震面波資料,在對該區進行層析成像研究的基礎上,獲得了該區各主要塊體的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隨深度的變化,以及該區三維徑向各向異性結構,並對其成因及動力學含義進行了討論。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青藏高原東部大地電磁(MT)觀測所揭示的地殼流分布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以來的50百萬年間,青藏高原南北向縮短了約750km,垂向平均隆升了約4500m,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質量佔不到高原縮短所產生的物質量的一半,那麼其餘的物質到哪兒去了?是以什麼方式消失的?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為這些剩餘物質尋找一種或幾種合理的出路。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滕吉文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作為首批對青藏高原進行地球物理系統觀測和研究的科學家,滕吉文曾率隊在高原湖中進行9次水下爆炸試驗,最終得到了第一手精細數據,推翻了此前西方學者建立的「地殼疊加學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論,創建了陸—陸板塊碰撞的新模型。為「對得起院士這份名譽」,滕吉文仍在堅持每天研讀國內外最新學術資料,每年堅持發表兩篇論文,並將自主創新,特別是理念創新視為科技強國的根本。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史
國際學術界過去的主流觀點一直是其中南部早在4000萬年前就已達到此高度。不過,我國科學家根據首次精確測定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發現,其實該區域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直到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這一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的結論,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測定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人,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王成善等國內外合作者,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至2150萬年前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將該區域古高度修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