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據悉,該項研究已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

  海—氣耦合界面大氣邊界層觀測技術已經很成熟,為海—氣通量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海洋上邊界層熱量的輸送仍然不清楚,也就是說大氣、太陽輻射等輸入海洋的熱量以及海洋反饋給大氣的熱量是多少仍然不清楚,這局限於觀測技術和手段,此前沒有相關儀器可以直接觀測海洋上邊界層熱通量。

  尚曉東團隊研製出目前國際上響應時間最快的海洋探測快速溫度傳感器(響應時間7毫秒)。在此基礎上,該團隊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在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和先導專項A的支持下,自主研製出了海洋熱通量儀。研究人員利用海洋熱通量儀在三亞近海岸和南海北部進行了觀測,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發表的論文分析了風浪區海洋湍流渦旋對熱通量輸運的作用,並研究了垂向湍流通量(熱通量與動量通量)與潮汐的聯繫。

  該研究表明,對垂向湍流通量輸運起主導作用的湍流渦旋水平尺度小於海洋表面重力波,這些湍流渦旋對熱量和動量的輸運作用有明顯差異,湍流渦旋對前者起輸運作用的水平尺度約為後者的兩倍;在低潮期湍流熱通量會出現峰值,而在退潮期動量通量出現峰值,湍流通量與全日潮和半日潮均呈強相關性。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3131-020-1562-8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4-2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
  • 中國科學家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截至目前最長湖芯樣本,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 中國科學家測得海洋熱通量數據,系國際首次
    但是科學家們來一直以來有個疑惑,因為兩者之間有著大約20%的差,也就是說大約有五分之一的熱量不知道去了哪裡。而這個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一部分原因在於,人類還沒有掌握海下的熱通量的監測手段。而在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的尚曉東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發,終於自主研製出了首臺海洋熱通量儀,並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此研究成果也在《海洋學報》英文版上發表。
  • 青藏科考:系統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0日電 (劉曉倩 記者陸成寬)3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考察,首次獲得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
  • 【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自2012年10月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先後完成兩個航次的海上資料採集工作,利用深拖磁測新技術,採集了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異常數據,目前已完成西南次海盆測線225公裡、中央次海盆測線1100公裡的數據採集。其中,拖體保持在近海底300~500米高度上進行連續測量,有效保證了測量的精度和準確度。
  • 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區域水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據悉,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英文版)。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1:35 就在開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號」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這一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一年後,「中中」和「華華」又有了5個「兄弟」,這意味著國際上首次由科學家構建了一批具有一致遺傳背景的生物節律紊亂的獼猴模型。這對人類的腦認知功能研究和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療來說意義非凡。  為了照顧好這些小猴,陸勇與同事在春節期間也要在平臺值守,負責每日的餵食、檢查等工作。  平臺的分子實驗室主管王佔洋也是春節期間值守成員之一。
  • 我國首測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專家講述幕後故事
    去年10月,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近日發布的考察結果顯示,近幾十年來,隨著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該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玉良帶領團隊從表面化學反應結合固態生長合成化學的新視角出發,首次在銅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雜化的二維碳的新同素異形體石墨炔,開闢了人工化學合成碳同素異形體的先例。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研究於5月19日作為長篇主題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家進行首次公海珊瑚礁大調查
    作者 |魯亦位於北太平洋水下2000多米的珊瑚。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珊瑚大多數生活在水下200~1200米之間。但有少量在海底2000米深的地方被發現。研究人員指出,很可能還有更多的公海珊瑚有待發現,因為調查通常優先考慮靠近海岸的珊瑚。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利用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開展比鄰星測光觀測,率先發布了其類似地球的行星「比鄰星b」掩星現象的初步觀測證據。這是南極中山站自2016年首次開展天文觀測以來獲得的第一個重要研究成果,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文學報》上。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由中國極地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製。
  • 【中國科學報】「玉兔號」工作的一天
    當月球進入地球地面可測弧段、互相可視時,「玉兔號」主動向地面發送信號告知地面能源狀態。隨後,地面上的科學家給「玉兔號」發來工作指令,「玉兔號」進入工作狀態、開始「幹活」。  接近月球正午的時候,月球地面溫度升高至100多攝氏度。為保護儀器設備,「玉兔號」進入午休模式,就像撒哈拉沙漠夏眠的動物一樣。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研究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艙項目負責人楊銳告訴《中國科學報》。  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國創」技術。  向「無人區」進軍  萬米載人深潛計劃啟動時,最大的限定因素就是載人球艙。
  • 水下科技設備搜尋MH370
    聲波定位儀的「聽力」高度敏感,在澳大利亞軍方的搜尋任務中,水下拖曳聲波定位儀以3節的航速在船隻的拖曳下行進,最深仍可以「聽到」黑匣子在水下兩萬英尺(約合6096米)發出的信號。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高精度的聲波定位儀作為被動聲吶定位設備,在黑匣子尚能發出微弱信號的階段,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