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2021-01-14 人民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專章部署,放在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我們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凸顯了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方向,破解科技領域改革難題,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有力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保障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主動識變應變、因時因勢而動的戰略選擇,完善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將為加快實現這一戰略選擇提供堅強制度保障。

  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和風險挑戰倒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我國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供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制約,推動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迫切需要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把我國已經積累的雄厚科技實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支撐國家發展的「筋骨」和國際競爭的「內力」,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強勁「動能」大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勢能」。

  搶抓新科技革命先機迫切需要構建新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帶來重大機遇。科技創新呈現交叉、融合、滲透、擴散的鮮明特徵,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湧現。大數據研究正在成為繼實驗科學、理論分析和計算機模擬之後新的科學研究範式,數位化、智能化推動科研組織體系向交叉融合無邊界方向發展。科研體系向「開放科學」轉型,知識分享和跨界交流合作成為常態。世界主要創新國家都在加快調整重構科研組織體系,建立適應新興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管理架構,力求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贏得優勢。

  深化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內在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強化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搭建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建設中國特色科技創新體系。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但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存在短板,有些改革舉措落實還不到位,整體創新效率需要提高。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需要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加快形成適應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需要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良好環境。

  以增強體系能力為主線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我國科技創新總體上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新形勢下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既要適應這一重要階段性特徵,也要滿足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新要求,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進一步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從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體系化能力、增強體制應變能力轉變。面向未來,要主動順應創新主體多元、活動多樣、路徑多變的新趨勢,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務,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加快補齊體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優化決策指揮、組織管理、人才激勵、市場環境等方面體制機制創新,強化跨部門、跨學科、跨軍民、跨央地整合力量和資源,建立強有力的科技創新統籌協調機制和決策高效、響應快速的扁平化管理機制,構建能力強大、功能完備、軍民融合、資源高效配置的國家創新體系。

  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國家科技組織模式。緊緊圍繞「四個面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凝練科技問題,布局戰略力量,配置創新資源。以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工程建設為依託,強化項目、人才、基地、資金等創新要素的一體化配置。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基地,優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促進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跨學科跨領域、產學研用協同的高效科技攻關體系。通過持續優化調整,形成「戰略需求導向明確、原創引領特徵明顯、科技基礎厚實、戰略科技力量健全、攻堅體系完備、跨學科多領域協同、平戰轉換順暢」的科技發展新格局。

  強化與底線思維和領跑思維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底線思維,就是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儘快實現關鍵領域自主可控,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科技支撐能力,把保障國家安全構築在堅實可靠的科技創新堤壩之上。強化領跑思維,就是要構建基礎前沿和顛覆性創新的遴選支持機制,堅持原創導向,在重要新興技術領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構建新興技術體系和技術軌道中搶抓先機,換道超車,構築未來發展新優勢。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重點舉措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著力點,深化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力量統籌,更好發揮我國科技創新在齊備的學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規模、豐富的應用場景、高效的組織領導等方面的系統化集成化優勢。

  優化調整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一是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增強科技規劃對科技任務布局和資源配置的引領作用,構建「戰略研究—規劃部署—任務布局—組織實施」的有效銜接機制。二是分類推進重大任務研發管理。對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任務,實行「揭榜掛帥」「軍令狀」「裡程碑式考核」等管理方式;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與部門、地方共同組織實施,探索完善「懸賞制」「賽馬制」等任務管理方式;對科技創新前沿探索的任務,在競爭擇優的基礎上鼓勵自由探索。三是建立重大科技任務應急反應機制。完善平戰結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機制和組織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重大災害等方面的應急科研能力建設。四是完善充分激發科技人員創造性的科研管理方式。開展以國家使命和創新績效為導向的現代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加快推進項目經費使用「包幹制」試點,開展基於信任的科學家負責制試點。

  健全基礎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機制。一是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多元化的機制,推動基礎研究財政投入持續增長,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適當方式加大支持,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擴大基礎研究資金來源。二是探索前沿性原創性科學問題發現和提出機制,完善顛覆性和非共識性研究的遴選和支持機制,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構建從國家安全、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的實踐中凝練基礎科學問題的機制,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三是持續推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優化學科布局,穩定支持一批科學家和團隊長期從事基礎學科、冷門學科研究,提升基礎理論研究能力。

  以科研評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一是強化國家使命導向,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有利於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二是完善科技評價機制,確立以質量、貢獻、績效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實行與不同類型科研活動規律相適應的跟蹤和分類評價制度,優化科技獎勵項目。三是落實用人單位的評價自主權,減少不必要的政府性評價活動,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落實代表作制度。四是堅持教育、激勵、監督、懲戒相結合,加強科研誠信和監管機制建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強化科技界聯合懲戒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加大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和公開曝光,切實淨化學術環境,推動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

  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協同互促的政策體系。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合理分配機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推動科技成果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和規範化。二是建設開放聯動的技術要素市場,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和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建立快捷的新技術新產品準入機制,落實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等支持政策,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三是加大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產品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直接融資作用,發揮政府創業引導基金和成果轉化基金的帶動作用,完善全鏈條的創業孵化載體建設,推動多元化科技型創新創業。四是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在關鍵前沿領域加強專利布局,加強智慧財產權交易和運營服務,以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

  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機制。一是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有效提升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加強與世界主要創新國家的多層次、廣領域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和構建多邊科技合作機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拓展民間科技合作的領域和空間。二是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聚焦事關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快啟動我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務實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三是構建國際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環境,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和引進位度體系,大力提升科研管理、平臺建設的國際化水平,提高國際科技人才在重大科學研究任務和大科學工程實施中的參與度。

  科技創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在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擔當著關鍵角色。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4日 09 版)

(責編:郝江震、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需要注意什麼內容?
    問: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需要注意什麼內容?答:需要注意的是,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平創新團隊。
  • 【國策說】讓創新馬達轉起來,咱們體制機制的改革怎麼破?
    可見,科技成果的轉化,仍然在各個層面面臨著體制機制的不順暢。縱觀近幾年國家推出的鼓勵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力度實屬空前。2015年3月,《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 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育人作用
    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有利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由於研學旅行尚處於探索階段,體制機制建設不夠完善,還存在市場行為欠規範、參與主體魚龍混雜、研學水平參次不齊、相關職能部門協同不足等問題。建議多措並舉促進研學旅行健康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其獨特育人作用——強化體制機制頂層設計,實現多主體協同創新。研學旅行涉及範圍較廣,建議強化體制機制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政策,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推動實現多主體協同創新。
  • 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湖南這麼做!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作出貢獻,現就我省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 河南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題
    發布內容:介紹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情況,總結推廣新鄉市、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做法和經驗。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開發區創新發展的政策優勢在不斷弱化,管理不科學、運營不順暢等體制機制障礙已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7號),對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促進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開發區管理制度和政策體系進行了安排部署。
  • 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有...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題: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新華社記者安蓓《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9日公布。這是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一項重大改革部署,也是新時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又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何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
  • 山東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導語】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意見,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省政府新聞辦今天(2021年01月8日)召開發布會,解讀有關內容。  【正文】《意見》聚焦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大要素,提出20條政策措施。
  • 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發展必須遵循的第一位原則和根本政治保證,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落實這一要求,要充分認識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領導的重大意義,從體制機制上保證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 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創新體制機制 奏響改革強音
    然而,面對新任務、新挑戰,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已然成為園區發展亟待突破的新課題。  年初以來,一場以「去行政化」為主基調的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正在南京市深度實施。自改革集結號吹響後,浦口經濟開發區第一時間響應,迅速制定改革「作戰計劃」。
  • ...價格指數保險相繼出單 農業農村部要求完善生豬種業創新體制機制
    農業農村部:完善生豬種業創新體制機制著力保障優良種豬供給  農業農村部:各地要積極落實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各項任務,相關項目要優先支持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鼓勵支持利用地方豬遺傳資源創製育種新素材。  深入實施《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2019—2022年)》,參與單位所在省份要高度重視、主動關心、積極支持。
  • ...印發《黑龍江省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中共黑龍江省委辦公廳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各市(地)委和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單位:  《黑龍江省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機制」「體制」「制度」仨詞的區別與用法
    在起草公文時,常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拿不準什麼時候該用「機制」,什麼時候該用「體制」或者「制度」。請您講講這三個詞語的區別和用法。謝謝!  「機制」「體制」和「制度」都是多義詞,在涉及社會生活時,它們有一個義項意思比較接近,在使用時需要辨析。  「機制」可用來表示「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
  • 突出四個創新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山東省科學技術廳)
    近年來,山東省科技廳堅持「自我革命」,以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手段,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突出管理理念、體制機制、管理手段、監督制約四個創新,科技計劃、科技獎勵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基本原則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躍市場、增加就業、促進創新、出口創匯、改善民生等方面承擔重要功能和發揮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經濟機制靈活、市場應變力與適應力強的特點,充分利用新時代社會生產組織微粒化、生產組織智能化、創新創業大眾化的機遇,積極融入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新產業、新組織和新模式中有所作為,持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活力與動力。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全文如下。
  • 委員講堂之方精雲: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15:01] [主持人]:去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對科技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具體措施達100多條。您比較關注哪方面的改革?這裡面一開始提到,科研院所和院校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必須大力增強其原始創新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我覺得非常好,中國和國外的情況不一樣,國外的企業轉型是做得很好,因為咱們國家這種現代的企業體制還不是很成熟,大學或者是科研院所在創新發展裡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承擔了非常重的任務。科研院所和大學承擔著非常艱巨的任務和責任。特別是要引導大學向這個方向轉變,而不能僅僅一味地按照個人的興趣發一些文章。
  • 21社論:守住貨幣的水龍頭 從體制機制上完善政府債務管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守住貨幣的水龍頭,從體制機制上完善政府債務管理  導讀:完善政府債務管理還是要在供給端下大力氣,央行要管住貨幣總量的水龍頭,在財政和中央銀行兩個「錢袋子」之間建起「防火牆」。
  • 21財經:守住貨幣的水龍頭 從體制機制上完善政府債務管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守住貨幣的水龍頭,從體制機制上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導讀:完善政府債務管理還是要在供給端下大力氣,央行要管住貨幣總量的水龍頭,在財政和中央銀行兩個「錢袋子」之間建起「防火牆」。日前,財政部部長劉昆與央行行長易綱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發表了關於建立現代財稅體制以及現代貨幣政策框架的文章。在過去幾年中國採取了負責任的去槓桿措施,抑制地方政府債務,穩定住了宏觀槓桿率。今年為了應對疫情,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靈活的貨幣政策。
  • 鄧子新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於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
  • 學習《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筆談
    《意見》堅持法治思維,用法治來引領、推動、規範和保障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從完善標準體系、健全評價制度、完善督導體制、完善立法和實施體制等方面,統籌謀劃了教育治理新體系,強調通過綜合運用標準、法治、評價、督導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比如,在完善教育標準體系方面,《意見》提出,要研究制定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完善學校辦學條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