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濱州醫學院:深耕「五個融合」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金秋時節,濱州醫學院迎來了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山東省教育廳、煙臺市人民政府共建濱州醫學院合作備忘錄》與《煙臺市人民政府、濱州醫學院合作共建協議》正式籤署。按照協議,省市將在推進濱州醫學院「十四五」期間更名醫科大學,創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打造山東省高峰學科,增強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和「健康山東」建設能力等方面,攜手發力、加大支持,共同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山東省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濱州醫學院經過70餘年砥礪耕耘,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所以醫學學科為優勢,辦學特色鮮明,辦學實力雄厚的省屬本科醫學院校。此次省市共建大幕開啟,旨在謀求高校治理、供給與省市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形成校地融合互動、共贏發展的良好局面。
早在一年前,濱州醫學院就開始聚焦健康中國戰略,主動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和醫養健康產業,積極發揮醫學院校的人才、資源優勢,推進科教、醫教、產教、治理、校地五個融合,強化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協同發展、轉型發展,著力在服務區域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方面精準發力,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科教融合,打造後疫情時代產業發展智庫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於健康產業來說,疫情給健康產業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機遇?疫情過後,健康產業格局又將發生哪些變化?如何積極適應新的形勢?
目前,由濱醫醫養健康產業研究院承擔的國家衛健委委託課題《新冠肺炎疫情後醫養健康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研究》,正在對這些問題作出回答,並藉此釐清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國醫養健康產業提供的發展機遇,明確醫養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供需錯位問題,為醫養健康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策略建議和政策支持。
與此同時,學校研究團隊參與到煙臺市「產才融合發展十個一行動」中,圍繞後疫情時代煙臺市生物醫藥健康產業人才需求開展調研,為制定煙臺市生物醫藥產業「產才融合發展」人才支持政策和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發展規劃(2020-2025)提供決策支撐。帶動專業教師加入煙臺市生物醫藥產業人才聯盟,拓展行業「智庫圈」。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國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能夠確保重器在手?一靠戰略把握,二靠人才支撐。」校黨委書記車先禮認為,醫學院校的科教融合就是要站在健康中國戰略大格局下,立足優勢,發揮智庫外腦作用,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所急所需,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提供科學決策與理論依據,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儲備。
遵循這一思路,以醫養健康產業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科研機構,正在著眼布局全流程「點對點」科教融合,打造醫養產業發展智庫。「源頭上抓節點」,全面對接省市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過程中抓重點」,圍繞產業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協同創新與合作,開展科學研究、決策諮詢服務、人才培養,融合多業態發展。「成果裡抓落點」,促進高質量成果產出和轉化,形成專業化、建設性產品和服務。
醫教融合,「擴容合署」壯大協同育才陣營
建設健康中國,對標醫養健康,基礎在教育,關鍵在人才。
今年夏秋時節,濱州醫學院圍繞醫教協同融合發展,啟動了一大波「強勢」操作。
8月,根據煙臺市與濱州醫學院共建協議,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和煙臺市口腔醫院兩所三級甲等醫院劃歸學校直屬管理,醫院在保留原有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的基礎上,學校將按照直屬附屬醫院的模式對其進行管理,在制度建設、合作深度、融合發展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和探索。至此,學校直屬附院達到了4所。
9月,學校第一臨床醫學院和第二臨床醫學院相繼成立,分別與濱州附屬醫院和煙臺附屬醫院合署。進一步鞏固發展學校「一優兩特」辦學格局、深化醫教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對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和「健康煙臺」建設。
無論是擴容合作管理,還是新建合署辦學,目的都在於提質增效,培養出一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優秀應用型、複合型醫學人才。臨床醫學是濱州醫學院的優勢學科,全省最早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優勢轉化為培養優勢,關鍵要在對接優質資源、強化聚合能力上下功夫。」學校副院長白鹹勇說,只有通過多臨床、反覆臨床,才能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和臨床綜合能力,培養出一流的醫學人才。藉助醫教協同育人的共振效應,學校力爭在3-4年內臨床醫學及其二級學科專業全面實施2.5+2.5人才培養模式。
產教融合,「三鏈制動」助力產業鏈崛起
國慶前夕,好消息接連從濱州醫學院康復工程研究院傳來。
新一代上肢雙側康復訓練機器人和腕關節柯氏骨折手術機器人已設計完成,馬上進入樣機生產階段。上肢雙側康復機器人,相比前一代運動協同性更強、運動訓練精度更高,並且增加了以遊戲為依託的交互模式,使康復訓練變得更有趣味性。而手術機器人可對輕症腕骨折患者進行自動整復,並且還會提供一整套個性化康複方案。機器人之外,圍繞新基建重大項目、亞信合作項目、山東省重特大項目展開的七項重大課題已開始預申請,橫向課題工作則進入實質性研發階段。
這個剛滿周歲的技術研發平臺,由煙臺市與學校聯手打造。以紐西蘭工程院院士領銜,聚焦於融合醫療康復機器人技術、可穿戴設備技術、3D列印技術、材料製備技術、力學建模技術等多種技術的臨床應用,開展以康復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核心的康復工程前沿研究。針對煙臺市科技與產業戰略、高端輔具類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與城市經濟轉型,搭建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國際科技合作以及人才培養等五大功能平臺以及相應的支撐和保障體系,形成集研究開發、中試生產、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格局,致力打造成為區域重要支柱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
如何從技術創新演進到產業崛起?學校從產教融合入手,積極挖掘內生動力,探索鏈條效應。一是以「特色鏈」哺育產業鏈,藉助康復學科特色,發力構建「大康復」學科體系,申請國際專業認證,為產業發展構建紮實學科基礎;二是以「專業鏈」匹配產業鏈,組建師生研發團隊,圍繞市場需求靶向選題,做到產業鏈條延伸到哪,專業建設就跟進到哪;三是以「交叉鏈」共建產業鏈,建立「醫學+X」多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和機制,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與研究團隊,做好新醫科方向的聚合研發,為產業鏈提供硬核支撐與多元創新。
治理融合,「學部制」推動學科交融並進
多學科共頻共振的關鍵,就在建構有效的內部運行機制。濱醫的學部制改革也因此應需而生,著眼探索科學高效的大學內部管理機制體制,促進學科交融,激發學術活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去年12月23日,濱州醫學院康復學部正式成立,聘任紐西蘭皇家工程院院士為學部主任。設置學術委員會、資源配置委員會、辦公室3個執行組織機構。負責統籌協調康復醫學院、特殊教育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康復工程研究院、中國康復醫學會培訓中心、中國康復醫學會健康倫理工作委員會、康復博物館、康復政策與諮詢中心、殘疾人高等教育與康復事業發展智庫、聽力與言語康復研究院等二級學院和科研院所的學術資源,整合開展康復學科建設規劃、學術研究、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社會服務、產業轉化及其它重大發展規劃事務。
學校黨委副書記、康復學部常務副主任李文喜認為,學部制改革就是要從觀念上建立「融通」的思想,引起學術、管理等方面權力、作用的變化,在創新大平臺搭建、資源整合、優勢學科群集成上作重點調整,這種超越學院和研究院層次的開放式跨學科組織,對於推動學校特色發展、一流學科建設和服務社會發展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學部的基礎工作已經完成,學院之間的資源共享、聯合戰略性、綜合性問題研究正在鋪開,各研究團體已確定重點研發方向、啟動了重點實驗室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和重點課題已全面開啟。
校地融合,開啟「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省市共建濱州醫學院,既是學校近年來實施校地融合戰略結出的豐碩成果,也是實現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起點。
「高校和區域的關係是互相影響、互相推動、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過程。大學的根本任務在立德樹人。而人才培養的需求來自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只有深深植根所處的沃土,培養出急需、匹配、複合型的醫學人才,醫學院校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本著這一理念,學校正在依託校地融合的大好契機,加大科教融合力度,創新產教融合方式,深耕醫教融合內涵,推進治理融合改革,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打造「高校+」發展模式。
近日,融合發展已作為重要課題,納入到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謀劃中。針對校地融合,學校將紮實落實省市共建濱州醫學院協議,進一步提升辦學條件、優化辦學環境、提升辦學水平;大力推進校地協同融合發展,努力實現互利共贏、協同發展;深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突出重點、扭住關鍵,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醫療衛生事業和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支撐。
「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活動來了,典型案例持續徵集中!
徵集郵箱:dzrb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