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24日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科技工作者圍繞科技創新與媒體記者見面交流,談及創新環境、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
「我們國家科技創新的環境有非常大的改變。」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說,一方面,人們對科技創新的認識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不僅號召人們提高對科技創新的認識,還有實際的行動。
生物光學成像是駱清銘的研究方向。講起研發的故事,駱清銘介紹,從原理樣機、產品樣機到應用示範,他們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的支持,「我們這個技術至少在目前,處在引領的位置」。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蔣立新認為,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從科技創新的體制和改革方面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她還以建設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舉例表示,國家在整體的研究導向上更加注重實效,以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談基礎研究:為創新大廈打地基「從我自身的經歷來說,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強化基礎研究也是當日談論的話題之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日祥舉例說,上世紀40年代,中國的科學家通過獨立研究中國的地質條件,提出了著名的陸相生油理論。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才有了後來的大慶油田。「在我看來,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石油,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基礎理論研究對推動科技創新和國家發展的一個實例。」
駱清銘也談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最後要形成顛覆性的或變革性的技術,它的前期一定是基礎研究有重大的突破。」
「我覺得,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係就像地基和樓房之間的關係,我們平常雖然看不到地基,但它是建高樓必須的,這就是基礎研究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說,基礎研究這個「地基」打得越寬廣、越深厚、越紮實,創新型國家的「大廈」才會建得越堅實、越宏偉。
談成果轉化:助企業提升競爭力「我們的研究結果,特別是現在,更容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了。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大大地加快。」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昭東的科研成果,已經在中國國內主要的大型鋼鐵企業得到推廣應用。他認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必須抓住企業的痛點,把企業作為實施的主體、投資的主體,真正為企業提高競爭力,做出東西來。
「舉個例子,我們和河北鋼鐵成立了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針對河北鋼鐵各條產線的關鍵技術瓶頸,進行『靶向式』的改造。」
王昭東說,這樣的改造能夠抓住企業的痛點,解決實際問題,使企業的產線用很小的投入進行升級,產品質量得到提高,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競爭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企業當然對我們就認可,我們的成果轉化就會很快地推進」。
(原標題:中國科技工作者話創新:科創體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科創,改革,基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