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工作者:科創體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2020-11-23 澎湃新聞

中國科技工作者:科創體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24日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科技工作者圍繞科技創新與媒體記者見面交流,談及創新環境、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

「我們國家科技創新的環境有非常大的改變。」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說,一方面,人們對科技創新的認識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不僅號召人們提高對科技創新的認識,還有實際的行動。

生物光學成像是駱清銘的研究方向。講起研發的故事,駱清銘介紹,從原理樣機、產品樣機到應用示範,他們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的支持,「我們這個技術至少在目前,處在引領的位置」。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蔣立新認為,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從科技創新的體制和改革方面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她還以建設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舉例表示,國家在整體的研究導向上更加注重實效,以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談基礎研究:為創新大廈打地基

「從我自身的經歷來說,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強化基礎研究也是當日談論的話題之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日祥舉例說,上世紀40年代,中國的科學家通過獨立研究中國的地質條件,提出了著名的陸相生油理論。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才有了後來的大慶油田。「在我看來,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石油,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基礎理論研究對推動科技創新和國家發展的一個實例。」

駱清銘也談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最後要形成顛覆性的或變革性的技術,它的前期一定是基礎研究有重大的突破。」

「我覺得,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係就像地基和樓房之間的關係,我們平常雖然看不到地基,但它是建高樓必須的,這就是基礎研究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說,基礎研究這個「地基」打得越寬廣、越深厚、越紮實,創新型國家的「大廈」才會建得越堅實、越宏偉。

談成果轉化:助企業提升競爭力

「我們的研究結果,特別是現在,更容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了。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大大地加快。」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昭東的科研成果,已經在中國國內主要的大型鋼鐵企業得到推廣應用。他認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必須抓住企業的痛點,把企業作為實施的主體、投資的主體,真正為企業提高競爭力,做出東西來。

「舉個例子,我們和河北鋼鐵成立了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針對河北鋼鐵各條產線的關鍵技術瓶頸,進行『靶向式』的改造。」

王昭東說,這樣的改造能夠抓住企業的痛點,解決實際問題,使企業的產線用很小的投入進行升級,產品質量得到提高,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競爭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企業當然對我們就認可,我們的成果轉化就會很快地推進」。

(原標題:中國科技工作者話創新:科創體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科創,改革,基礎科研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專章部署,放在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我們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凸顯了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山東用改革的「衝擊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以體制機制改革強基固本——  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制度創新的決定》,持續推進12個領域51項制度創新任務,形成70餘項制度成果;出臺《關於深化制度創新加快流程再造的指導意見》,形成「1+N」流程再造制度體系框架。2020年上半年,出臺改革文件37個,改革涉及範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 袁家軍調研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並召開座談會:加快建設創新策源地...
    16日至17日,省委書記袁家軍調研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並召開座談會就「十四五」創新發展聽取意見。他強調,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對科技創新的最新指示,對標國際先進,把握髮展規律,激發創造性張力,集成力量,爭先創優,加快把科創大走廊建成創新策源地,以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打造「重要窗口」鮮明標誌。
  •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文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出臺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改革涉及範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 胡溫體制主導下的中國改革
    中國的改革是成功的,中國的改革又是有底線的。底線就是中共主流意識形態在整個改革歷程中、在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在黨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社會勢力每一次發生嚴重衝突之時都反覆強調的「四項基本原則」。這一底線決定了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改革動做更大,變化更多,成就更加引人注目。
  • 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十三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凸顯五大亮點
    五年來,上海科技創新沿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道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通過不懈努力,構築了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形成了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建設平臺載體、攻堅原始創新、培育創新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久久為功,凸顯了五大亮點。
  • 【改革開放40周年】活力之源 重要法寶 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活力之源、重要法寶、必由之路,三個詞組,精闢概括了改革開放的核心要義、偉大成就和歷史意義。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使活力之源繼續噴湧,重要法寶再顯神威,必由之路更加寬廣。
  • 人才是「科創濟南」第一要素!第二屆「影響濟南」科技人物評選揭曉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人才是「科創濟南」的第一要素。12月1日,第二屆「影響濟南」科技人物評選頒獎活動在龍奧大廈舉行。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殿義等33名為「科創濟南」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受到隆重表彰。
  • 科技創新片區:雙輪驅動的科創「大腦」【掘金大開放 探秘自貿區...
    科技創新片區:雙輪驅動的科創「大腦」【掘金大開放 探秘自貿區】北京實踐之三 出處:
  •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 這些前沿科技將影響生活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施工圖」  《方案》提出了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以及143項政策措施,突出內容的涵蓋性、制度的可持續性、措施的針對性,被認為是一張脈絡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圖」。  中新網梳理發現,自《方案》印發後,多地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行了部署、實施。
  • 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李強為這些科技功臣頒獎
    市委書記李強在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善作善成的精神抓創新、謀未來,與時俱進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強化「四大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大支撐。
  • 科創群星閃耀時
    12月1日,第二屆「影響濟南」科技人物評選頒獎活動在龍奧大廈舉行。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殿義等33名為「科創濟南」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受到隆重表彰。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程華、市政協副主席李繼民等與會領導為獲獎者頒獎,並啟動「影響濟南」「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平臺。
  • 三十年前的改革思想「大碰撞」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場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在改革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向決策層遞交了若干重要建議,促進「調放結合」的價格改革思路的形成;在理論界形成了濃厚改革理論探討氛圍,使得一大批有志改革研究的青年學者暫露頭角,推動中國經濟改革理論研究的深化。這次會議後來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三十件大事之一」。
  • 科學家故事折射「中國式創新」時代偉力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科學家故事折射「中國式創新」時代偉力新華社記者餘曉潔、劉斐作為「中國式創新」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創造者,您最深刻的感觸是什麼?您如何理解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 中科院之聲
    他表示,張江實驗室將通過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超強超短雷射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等一批大科學設施的集聚,構建世界領先的光子科學中心,在光子科學領域形成美國、歐洲、中國三足鼎立的格局,掌握新時期科學創新的主動權。  「我們還可以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更多力量。」王建宇說。
  • 激蕩40年 30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來源:科普中國網編者按:40年風雲變幻,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精湛的學術造詣,為祖國的創新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共同組成改革開放時代光輝的點點星辰,在歷史浪潮中留下奮鬥不息的追夢足跡。18日,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30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 「十三五」科創成就:基建與尖端科技齊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懈奮鬥。從整體數據上來看,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了2.21萬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56.3%,研發經費支出總額佔GDP比重達到2.23%,已經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水平。
  • 淮安| 一工地挖出百餘枚炮彈 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頻率之快、密度之大,在我個人的經歷中,從來沒有過。」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市區北門橋控制工程工地上,從3月3日開始挖掘出兩枚廢舊炮彈後,至4月6日,已挖掘出包括迫擊炮彈、航彈、手榴彈、手雷、地雷在內的101枚廢舊炮彈。按照警方和相關專家的預測,在這個工地上,今後還會挖掘出更多的廢舊炮彈。
  • 以科技創新築牢強國之基(人民時評)
    讓當科學家成為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薈萃,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閃耀近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科研誠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斷出臺,讓各類創新主體迸發強勁活力
  • 河南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題
    制定出臺《關於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意見》,明確以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以開發運營去行政化和主責主業去社會化為切入點,著力突破制約開發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激發開發區改革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努力將開發區打造成為產業發展集聚區、改革開放試驗區、科技創新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