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北京商報 作者:姚倩 濮振宇 網編:陶鳳 2021-01-16
生命科學園,是該領域創新資源最為集中的園區之一。來源: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官方公眾平臺
北京創新發展將邁上新臺階。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科技服務等產業的北京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已形成海澱、昌平兩大組團「雙輪」驅動的建設格局。為打造數字經濟試驗區、全球創業投資中心、科技體制改革先行示範區,兩大組團正多措並舉推進一系列政策創新和實踐探索。面對中關村科學城及北京生命科學園的新機遇和新優勢,哪些產業將在這裡獲得生長的土壤?又有哪些制度體系將在這裡落地生根?對於這些問題,片區相關負責人給出了答案。
兩大組團驅動:匯聚高精尖創新資源
總面積31.85平方公裡的科技創新片區,包括中關村科學城21.59平方公裡。中關村科學城區域是承載北京高端科技創新功能、培育高精尖產業、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目前已聚集了華為、用友網絡、北鬥星通等科技創新企業2萬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1家。
「我們一直認為產學研用高水平的互動是中關村不斷創新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 海澱區委書記於軍表示,海澱近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推進這項工作,例如科技企業創業再出發的15條措施等;提升營商環境方面,海澱全面推進區塊鏈加政務服務,建設了確權融資中心和基於區塊鏈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臺;人才服務方面,海澱通過建設國際人才會客廳和人才驛站,來探索為國際人才進行全方位服務。
對於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的發展,海澱區區委常委、副區長梁爽則表示,海澱將持續發揮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策源地優勢,吸引頂尖機構,開展支撐底層關鍵技術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研發;拓展金融科技應用場景,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除了中關村科學城21.59平方公裡,科技創新片區還包括北京生命科學園周邊可利用產業空間10.26平方公裡,這裡是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創新資源最為集中的園區之一。目前,園區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一批頂級研發機構,入駐了440多家創新型醫藥健康企業。
昌平區委書記於長輝表示,生命科學園以及周邊地區納入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是賦予昌平區的重大戰略機遇。生命科學園以及周邊地區是全市醫藥健康產業的核心區域,也是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的主陣地,我們將聚焦醫藥健康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全市醫藥健康產業的「核爆點」。
昌平區副區長董貴蛟則表示,生命科學園目前已基本形成基礎研究、中試研發、生產流通、終端醫療的全產業鏈資源聚集,是北京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創新引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生命谷」。
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服務等產業發力
按照功能規劃,科技創新片區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科技服務等產業。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科技服務業、生物與健康產業,還是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服務都密切相關的信息服務業,在中關村科學城的產業版圖中,都佔據重要位置。
那麼,中關村科學城的科技服務業該如何發展?「海澱制定完成《中關村科學城創業孵化平臺載體分類分級評價和資金支持方案》,通過無償資助、業務獎勵和補助等多種方式,支持孵化器、眾創空間、創業基地發展,不斷提升創業孵化平臺載體創業服務能力。」梁爽表示。
信息服務業該如何發展?梁爽表示,海澱定期組織編制公共數據開放計劃,搭建「海澱區大數據平臺」。依託「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鼓勵開源軟體代碼庫和開發工具服務商在區內落地。
生物與健康產業該如何發展?梁爽表示:「我們圍繞醫藥健康產業,重點發展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和智能醫療。加速醫藥研發成果轉化。圍繞『網際網路+醫療』,為網際網路醫院、智能醫院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國務院批覆的《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北京自貿區總體方案》)中提到,科技創新片區將打造數字經濟試驗區。此前,從高新技術信息交流中心,到知識創新基地,中關村科學城已被賦予一系列定位,此次更迎來涉及到「數字經濟」的相關定位。
針對數字經濟,梁爽表示,「我們將立足中關村軟體園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打造數字貿易港和具有技術主導權的數字經濟新興產業集群。積極爭取授權,以重點項目和企業案例為切入口,推進數字貿易港建設。以建設數字貨幣試驗區和數字金融體系為契機,帶動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我們歡迎更多數字(經濟)企業或者是要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利用好相關政策,到中關村來,到海澱來,我們也會努力把它們的效益發揮到極致。重點產業發展方面,我們下一步會聚焦幾大產業,來形成我們高精尖的產業體系,同時我們也會聚焦人工智慧、5G、大數據、區塊鏈這些新一代的技術及其基礎設施,來進一步在中關村實現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落地。」於軍說。
生命科學園:體制改革先試先行
在功能定位上,《北京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科技創新片區將打造科技體制改革先行示範區。科技體制是指從事對科學技術的機構設置、管理研究、職責範圍、權利義務關係的一整套結構體系和制度設置。
對於北京生命科學園的體制應該如何完善,董貴蛟表示,「按照『市區統籌、以區為主』的要求,去年以來,我們引入了第三方專業服務團隊,建立了『管委會+運營公司+開發企業』的工作機制。下一步,將對標世界先進園區,徹底理順園區管理體制,全力支持專業服務團隊開展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產業運營服務,加快導入全球創新資源」。
2020年是北京生命科學園建設運營的第20年,創新一直是北京生命科學園的主旋律。此前,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趙長山曾表示,園區人才、技術、資本、服務等創新創業要素不斷聚集,孵化轉化和產業服務配套也在逐步完善。
對於如何繼續補齊北京生命科學園的創新要素,董貴蛟表示,目前正在集中布局一批關鍵平臺,其中與高瓴資本合作建設的國際研究型醫院已開工,運營後每年可完成400-600個臨床試驗和臨床研究;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醫療器械技術審評、食品藥品審核查驗「三大中心」已經確定入駐生命園;大分子生物藥中試、細胞與基因治療中試等一批專業服務平臺也正在加快建設。
不僅是科技體制改革先行示範區,根據《北京自貿區總體方案》,科技創新片區還將打造全球創業投資中心。想要實現這一定位,創新環境的營造自然非常重要。
對於如何優化北京生命科學園的創新環境,董貴蛟表示,「軟環境」方面,將按照「市場化運營、政府提供必要支持」的原則,積極引入市場化會議機構,高標準策劃招商推介、學術交流等系列活動,支持入園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打造更具「黏性」的生態體系;「硬環境」方面,將加快生命園三期開發建設,高起點做好城市設計,高標準建設配套設施,解決好企業和人才所關心的住房、教育等問題,真正實現產城融合,為各類主體創新創業做好服務保障。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 濮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