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40年 30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普中國網

編者按:40年風雲變幻,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精湛的學術造詣,為祖國的創新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共同組成改革開放時代光輝的點點星辰,在歷史浪潮中留下奮鬥不息的追夢足跡。

18日,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30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讓我們一同認識他們,感受那份孜孜求索、勇攀科技新高峰的精神追求。

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

他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1965年10月,在他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憑藉為國家作出的突出貢獻,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2014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回顧自己50年科研歷程,于敏總是淡然的說,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需要。

數字經濟的創新者 馬雲

他是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打造了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平臺,年交易額達數萬億元,成為拉動內需巨大推動力;創建網際網路支付、物流體系等,為中小企業打造商業基礎設施;建立全球領先行動支付網絡,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新型社會誠信體系;自主研發飛天作業系統,奠定我國雲計算基礎;首倡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並推動寫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公報,成為踐行「一帶一路」的重要民間力量。在他的帶領下,阿里巴巴集團躋身全球企業市值前十,使我國在電商、網際網路金融和雲計算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居於領先水平,帶動了一大批企業家和創業青年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榮獲「浙江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

「網際網路+」行動的探索者 馬化騰

受益於改革開放大環境,他創立並帶領騰訊,從一個僅有5人的小企業成長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提出「網際網路+」概念,大力推動微信、QQ、在線支付等網際網路應用,從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生態環保等方面推動數位化轉型升級,在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傳統行業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搭建騰訊基金會平臺,倡導全民公益理念,通過信息技術打造廣泛參與、透明可信的公益新格局。榮獲「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稱號和「南粵突出貢獻獎」等。

「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王大珩

他是我國著名的應用光學家,籌建了「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並與多名科學家一起向國家建議實施「863」計劃,還參與倡議成立中國工程院,並為「大飛機」等許多國家重大項目殫精竭慮。直到晚年躺在病床上,他仍牽掛著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他曾這樣寫道:「我們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為國家、為民族負更多的責任,盡更多的義務。

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

他創立了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發明「王碼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資訊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1998年發明了「98規範王碼」,是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並較早通過鑑定的漢字輸入法,推動了計算機在我國的普及。其發明技術獲得中、美、英等國專利40餘項,並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王有德

他是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原書記、局長,曾帶領職工大力推進防沙治沙,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呈現出人進沙退的可喜局面。探索形成「寬林帶、多網絡、多樹種、高密度、喬灌混交」防沙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經驗。

科技興油保穩產的大慶「新鐵人」 王啟民

他是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助理,始終用「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從事科學研究,敢於挑戰油田開發極限;堅持「寧肯把心血熬幹,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的信念,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創造多項世界紀錄。他主持研究並提出了「分階段多次布井開發調整」理論,其中表外儲層開發利用打破了國內外認為不能開採的禁區;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後期「穩油控水」項目研究,為大慶油田實現27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高效持續開發作出重要貢獻。他是一代石油人的傑出代表,為「鐵人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 王選

他是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創始人,被稱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他創造的技術徹底改變了中華漢字文化的傳播方式與速度,開創了漢字印刷的嶄新時代,促進了漢字雷射照排產業的形成,在中國印刷業引發了一場「告別鉛與火,步入光與電」的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 葉聰

他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他長期從事載人潛水器的研究、設計和研發工作,通過不懈努力,終將「蛟龍號」從圖紙變為現實。出於對載人深潛事業的熱愛,主動肩負起試航員的重擔,作為主駕駛員參與「蛟龍號」深潛作業共計50次,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作為改革開放以來載人深潛事業的代表人物,他是青年人崗位建功、報效祖國的榜樣。

「復興號」高速列車研製的主持者 孫永才

他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的主要組織者和學科帶頭人,2004年開始主持研製大功率機車和高速動車組列車,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了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和十項配套技術,「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把復興號打造成新時代的「國家名片」。參與統籌實施南北車重組整合工作,開創了國內兩家同為「A+H」上市公司重組的先河,為央企重組和改革發展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孫家棟

他是我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第一枚飛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等多個「第一」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領導發射的衛星佔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他曾寫下「牢記使命與責任,為強國之路保駕護航」的壯志豪言!

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 李書福

他懷揣著「做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的理想,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營汽車企業。帶領吉利成功完成了一系列國際化戰略布局,不僅推動沃爾沃汽車取得了品牌的復興和持續發展,還成為了沃爾沃集團第一大持股股東、戴姆勒公司第一大股東,積極推動中國汽車工業「走出去」。經過20多年蓬勃發展,吉利集團連續7年位列世界500強,在全球擁有逾10萬名員工。榮獲「浙江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時代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

電子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 李東生

他主導TCL開展重大跨國併購,開創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先河,在全球設有28個研發機構和22個製造基地、產品行銷160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彩電銷售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和全球前列,創下了製造我國第一臺按鍵免提電話、第一代大屏幕彩電等多個第一。帶領團隊建成完全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高世代面板線,實現我國視像行業顯示技術的歷史性突破,中國繼日韓之後成為掌握自主研製高端顯示科技的國家。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

海歸創業報國推動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李彥宏

他是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執行長。他秉持「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的理念,上世紀90年代率先深入研究搜尋引擎技術,擁有「超鏈分析」技術專利。2000年歸國創業成立百度公司,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搜尋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注重人工智慧前沿科技研究,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與製造、汽車、教育、金融、生活服務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及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應用,助力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智慧城市的構建。成立百度基金會,促進公益事業。榮獲「首都傑出人才獎」等。

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吳良鏞

他是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他創立人居環境科學,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普遍認可。成功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開展區域城鄉、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主持參與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

「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推動者 陳馮富珍

她長期在香港政府工作,她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首席顧問,第一位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中國人。她積極推動世界衛生組織改革,領導該組織和成員國成功應對伊波拉、寨卡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全球衛生安全與人類衛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積極推動世界衛生組織與我國開展廣泛深入合作,支持我國兩支應急醫療隊成為最早一批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推動中醫藥等傳統醫學逐漸納入各國醫療衛生體系,促成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關於「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榮獲「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幹事」稱號。

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陳景潤

他是世界著名數學家,被稱為「科學怪人」。他在逆境中潛心學習,忘我鑽研,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他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

用生命踐行航空報國的優秀代表 羅陽

作為航空工業沈飛的「掌舵人」,他胸懷報國強軍赤子之情,創新提出「十個統籌」發展思路,推進管理創新、技術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推動企業經營模式轉型,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帶領沈飛邁入持續跨越發展的快車道。任期內企業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等主要指標躍升39.5%,利潤躍升61.8%。擔任多個型號研製現場總指揮,帶領沈飛完成了殲—15艦載機等多個重點型號研製並成功實現首飛和設計定型,推動軍用戰鬥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航空武器裝備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追授「航空工業英模」榮譽稱號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等。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東

他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他潛心天文研究,堅持自主創新,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他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勇於擔當堪稱楷模,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繼往開來,不懈奮鬥。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被追授「時代楷模」稱號。

科技產業化的先行者 柳傳志

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科技創業者和企業家的優秀代表,他立足我國本土市場,大力發展民族品牌,不斷改革創新,1984年創立聯想公司,在與國際個人電腦巨頭競爭中贏得勝利,帶動了民族信息技術企業的創新發展。制定實施企業國際化發展戰略,帶領聯想併購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個人電腦業務,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積累了寶貴經驗。組織實施公司股份制改造,支持企業創新發展,促進一系列科技成果轉化和眾多科技企業管理人才的培養。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鍾南山

他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抗擊「非典」中,他不顧生命危險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區指導醫療救治工作,倡導與國際衛生組織合作,主持制定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為戰勝「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貢獻。主動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眾普及衛生知識,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為奪取應對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兩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袁隆平

他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他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多項榮譽。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屠呦呦

她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以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衍生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ACT)是國際抗瘧第一用藥,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三巡蒼穹的英雄航天員 景海鵬

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2008年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實現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2012年執行載人飛行任務並擔任指令長,圓滿完成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2016年擔任指令長,執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開展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成就了三巡蒼穹的中國奇蹟。榮獲「八一勳章」和「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

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 程開甲

他隱姓埋名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傑出貢獻。他是「兩彈一星」元勳,為鍛造改革開放安全屏障、推進科技強國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是以身許黨許國的時代楷模。榮獲「八一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 潘建偉

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率先突破量子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牽頭研製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國際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構建了首個空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使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開創山區扶貧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李保國

他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他心繫群眾、紮實苦幹,奮力作為、無私奉獻,在服務人民中實現自身價值。始終奮戰在科技興農、扶貧攻堅和教書育人第一線,先後取得研究成果28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技術推廣面積1826萬畝,培育了16個山區開發治理先進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國知名品牌,帶動省內外10萬山區農民增收58.5億元。參與開發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兩聚」理論,使邢臺前南峪森林覆蓋率達到90.7%,植被覆蓋率達到94.6%,被譽為「太行山愚公」。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稱號。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

他立足本職,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淨」「無聲響操作」等絕活,先後七次刷新貨櫃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享譽全球。勇於創新,敢於開拓,帶領團隊積極開展科技攻關,持續破解安全生產難題,填補國際技術空白,為國家節約巨額成本。在工作中創造出「振超工作法」,為青島港提速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在他的激勵下,全國廣大青年職工掀起了立足崗位、學習技能的熱潮。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知識型企業職工的優秀代表 巨曉林

他是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一公司技術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兼職)。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刻苦學習、認真鑽研、勇於創新,掌握了大量鐵路接觸網施工所需要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先後參加了大秦線、京鄭線、哈大線、京滬高鐵等10多項國家鐵路重點工程建設,創新施工方法114項,主編《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配發給數千名接觸網工作人員作為工具書。他從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知識型工人,唱響了「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改革開放時代主旋律。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 包起帆

他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中國工人的縮影。研發新型抓斗及工藝系統,推進了港口裝卸機械化,被譽為「抓斗大王」。參與開闢了上海港首條內貿標準貨櫃航線,參與建設了我國首座貨櫃自動化無人堆場,積極推進了我國首套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散礦裝卸設備系統的研發,領銜制定了貨櫃—RFID貨運標籤系統國際標準。40年來帶領團隊技術創新,獲國家發明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獲巴黎、日內瓦等國際發明展金獎36項。連續五屆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相關焦點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近日在東視劇場唱響。《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牧羊曲》《大海啊,故鄉》《我愛你中國》《不忘初心》《新的天地》……一曲曲烙印著不同時代印記,風格多彩的歌曲陸續登臺,來自全國各地的歌唱藝術家以歌聲致敬歷史,用心聲唱響未來。熟悉的旋律,勾起人們對於崢嶸歲月的深切回憶。
  • 他為《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後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今歌曲永存
    2018年,浙江歌舞劇院將這首歌曲的歌名作為劇名,製作了一部反映「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藝術人生的歌劇,並於當年11月初在杭州首演。觀劇專家中最特殊的一位,是詞作家、劇作家,施光南的老搭檔韓偉,我多年未見的「韓叔」。這部歌劇中,有他與施光南的一段故事。
  • 「改革先鋒」100人名單 你認識多少位?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改革先鋒」100人名單 你認識多少位? 原標題: 12月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和10名「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在大會上受到表彰。
  • ...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首次集中評選 屠呦呦等36名模範人物...
    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按姓氏筆劃排序)於漪於漪,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生,江蘇鎮江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曾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
  • 西南交通大學何正友教授榮獲四川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12月2日,四川省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成都隆重舉行。西南交通大學何正友教授走上領獎臺,榮獲四川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何正友教授在西南交大從教以來,始終在教書育人與科技創新的第一線。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所帶班級中有2個班級分別獲得「全國先進班集體」和「全國高校示範團支部」;他專注於人才培養,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始終以需求牽引和前沿引領為導向,指導研究生選題與科研工作,累計培養了80餘名碩士/博士畢業生,其中1人獲全國優博提名、5人獲西南交通大學竢實揚華獎章、50餘人次獲國家獎學金;他結合多年研究生培養經驗,積極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
  • 周其林院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曉然)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致以誠摯的問候。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周其林院士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取得累累碩果。
  • 田禾教授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會上,1689名全國勞動模範和804名全國先進工作者受到表彰。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田禾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並參加表彰大會。田禾教授也是華東理工大學首位獲此殊榮的教職員工。 本次大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這一群體進行的最高規格的表彰,目的是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主力軍作用。
  • 湖南大學羅安院士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湖南大學羅安院士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20-11-2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濱醫附院李洪波醫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張瑩瑩 蔣芳芳 記者 張峰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濱醫附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李洪波副主任醫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朱恆銀獲「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9月21日,記者從省地礦局313地質隊了解到,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恆銀近日榮獲2020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此次評選是由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科技廳、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省國防科工辦聯合發起,共有10名同志獲此殊榮。
  • 鵬城實驗室黨委開展「致敬一代改革先鋒」活動
    為紀念建黨99周年,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鵬城實驗室黨委組織了「致敬輝煌40年」系列活動。7月2日下午,在人才公園求賢閣開展了系列活動之二——「致敬一代改革先鋒」,來自鵬城實驗室和平安科技、深圳灣實驗室以及深圳市科創委監督處黨支部等近2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14位儀器儀表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全國勞動模範是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做出重大貢獻者的榮譽稱號,目的是弘揚勞模精神,弘揚勞動精神,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偉大品格。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勞模表彰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累計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超30000人次。
  •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8-12-40年來該院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溫超導體研究」等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等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黃淮海科技會戰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等10項。
  • 四位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講述 謹守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的初心
    面對即將開局的「十四五」時期,廣大科技工作者如何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昂揚的奮鬥姿態踏上新徵程?本期特邀四位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講述他們謹守科技報國、創新為民初心,踐行科學家精神的奮鬥經歷,在早日建成科技強國的願景中共同迎接充滿希望的一年。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8-12-21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據介紹,中科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以「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線索,綜合凝練歸納出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並經中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審核把關和公示,已收錄於《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書。
  • 致敬科技!十人獲評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來看看他們是誰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孫煊哲 實習生 張陽 11月20日晚,由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等聯合主辦的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鄭州舉行,10位勇於創新、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當選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十位人物(按姓氏筆畫為序)分別為:河南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員王靜;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設計師、首席技術官劉代軍;泌陽縣夏南牛研究推廣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祁興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陳俊武;中國工程院院士、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原院長兼總工程師李俊賢;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陳培莉
  • 最美「勞動者」|他們是內民大最亮的「星」——全國先進工作者:侯...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致以誠摯的問候。
  • 武大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當選「最美科技工作者」
    武大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當選「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29日電 (高翔)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遴選出的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於12月28日在北京公布,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 科技社團創新爭先 | 北京地質學會抗疫科技工作者先進代表人物風採
    抗疫科技工作者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市科協系統深化改革的攻堅之年。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市科協將繼續開展科技社團創新爭先活動,廣泛挖掘和宣傳一批科技工作者代表和優秀組織,切實發揮群團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突出示範引領作用,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傑爾古格」被中國科學家論壇授予「2019中國科技創新領軍品牌」
    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1000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共襄盛會,圍繞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企業科技創新發展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熱點探討分享、思維碰撞、智慧交流。  本屆論壇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發現雜誌社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