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晶:中國宏觀調控的經驗與創新
財經縱橫
★★★★★
在亞當·斯密那個時候,經濟學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學,但他個人認為根本不存在世界經濟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學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國民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是國家治理最重要的方面。國民經濟學涉及到宏觀、中觀、微觀。我個人認為, 國民經濟學和宏觀管理的關係更為緊密。就宏觀管理來說,我想講兩點。
第一點是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西方在向我們學習,這是我們最好的發展機遇。這是2012年史蒂芬·羅奇 (前摩根史坦利亞洲區主席)說的。本次世界經濟危機以後,發達國家其實已經發現宏觀經濟政策的問題。在恢復經濟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怎麼從危機走出去?羅奇建議要向中國學習。我認為中國的戰略非常重要。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部門是三家,不僅有財政部和中央銀行,還有發改委,特別強調發改委是第一位的主導宏觀經濟管理的部門。這個戰略規劃在我們整個經濟管理裡面處在最重要的位置。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一些學者在思考,為什麼西方國家沒有像中國那樣把短期穩定和長期增長結合起來,為什麼沒有發改委這樣的部門。未來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等很多方面,需要從中長期規劃的角度來實現,所以中國的三架馬車是中國的機遇。
危機以後發達國家反思最多的,就是這些國家只關注就業、資產價格等總量指標, 但是沒有關注到槓桿率、對外失衡等結構性指標。所以,現在發達國家認為,結構性管理極其重要,而產業政策、貿易政策、匯率管理、資本管理等結構性管理在中國已經持續很多年。在以前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以上這些結構性管理都被看做是對市場的扭曲,發展中國家不知道怎樣糾正被市場經濟搞壞的東西。在今天,發達國家認為應該實行這些結構性管理。我想,這些方面的經驗使我們可以自信地研究中國的宏觀調控。以前中國宏觀調控都是學習西方,唯恐我們和人家不同;而現在我們恰恰在為現代經濟學提供經驗。
第二點是中國宏觀調控如何創新。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要把握宏觀調控政策的結果。宏觀調控並不因為有一個所謂的善意,政府就對所有人都好。宏觀調控中存在博弈和反饋。政府出臺政策的時候其實是被很多利益集團綁架了。政府認為那是一個很公正的政策,其實未必。為什麼中國城鄉差別、三農問題解決不了?我經常想中國農民的利益,有誰在中央作為其代言人?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利益代言人,所以農民的政策、三農政策總是解決不了。第二,對於地方利益來說,利益主體相互競爭的狀態一直沒有形成,並且我們防止它形成,因為擔心做大以後會很麻煩。如果未來在新常態下沒有地方之間競爭,那就會出現經濟活力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給地方積極性。第三,給地方立法權是非常好的,讓地方發揮自主能動性有非常大的好處。第四,中國的宏觀調控還沒有形成機制,只有許多參照標準。我們的做法是出現一個問題就採取一個辦法,或者是出臺一系列政策,並且有可能這些政策超出常規的範式。怎樣建立一個良好的決策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國民經濟學的發展確實有非常重要的機會,但是如果我們下面這些事情做不好的話,可能這個機會就喪失了。第一,國民經濟學最要做的事是什麼?最要做的事不是獲得諾貝爾獎,而是要解決中國問題,避免中國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把經濟管理好是國民經濟學最基本的任務。第二,在這樣管理和發展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中國特色的經驗。有了中國道路自信,然後才有理論自信。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真正的中國自信。
(張曉晶:長安街讀書會成員、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原標題:《「財經縱橫」張曉晶:中國宏觀調控的經驗與創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