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製造衰落,中國公司獨佔6席,英特爾落後臺積電2年

2021-01-12 騰訊網

美國是半導體產業的發源國,長時間在該領域都佔據著優勢地位。在2019年半導體產業鏈十強中,便有6家來自美國,英特爾、高通、TI等都是全球知名半導體巨頭。

然而,在晶片製造上,美國企業卻正在落後,而中國企業的奮起直追,以至於全球晶片製造業迎來了大洗牌。

據機構預測的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顯示,美國上榜企業僅剩格芯一家。而且,格芯的排名還較上一季度落後一名。

而中國企業則獨佔六席,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等中國晶圓代工巨頭都榜上有名。

如今,美國第一半導體企業英特爾已經有衰落的態勢,蘋果、亞馬遜、微軟等科技企業,都開始自主設計晶片,給英特爾不小的打擊。

而且,英特爾從全球領先逐漸落後於對手臺積電。在今年3月,英特爾財務長表示,英特爾追趕上臺積電需要2年的時間。

很長時間來,臺積電只得跟在英特爾身後,落後兩代之多。但是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臺積電不斷超越,一點點縮小了二者的距離並實現超越。

到2017年,臺積電已經可以量產10nm晶片。而英特爾還在14nm。此後,臺積電接連突破7m、5nm工藝,並實現量產。但英特爾卻徘徊在10nm工藝上不前。

如今,二者的地位已經完全翻轉。

在2020年中旬時,英特爾本計劃推出7nm工藝。但如今受製造技術缺陷的影響,英特爾7nm的上市時間一再延後至2023年。這令眾多期盼已久的投資者、消費者都十分失望。

同時,這給了AMD在PC領域奪得主導地位的機會。PC是英特爾重要陣地之一,但英特爾在該領域已經不敵AMD,如今英特爾的做法無異於將市場拱手讓人。

在伺服器晶片市場中,英特爾還是佔據重要地位,壟斷了將近97%的市場份額。同時,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新行業的發展,給了伺服器晶片發展的廣闊空間。

然而,亞馬遜、谷歌、微軟等英特爾的重要合作夥伴,卻紛紛開始自研伺服器晶片,給了英特爾不小的打擊。

如今的英特爾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光,前景令人擔憂。而以英特爾為代表的中美國晶片製造產業,也走上了下坡路。

這或許是為何,美國一心想讓臺積電赴美建廠的緣故。美國希望以此,能夠提振美國晶片製造業。

文/BU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

相關焦點

  • 【臺股看過來】全球晶片供應吃緊!臺積電承包訂單仍是關鍵 英特爾...
    臺積電承包訂單仍是關鍵 英特爾將棄三星尋臺積電製造7奈米 文/editor2021-01-13 07:39:41來源:FX168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造成消費電子產品需求激增,晶圓代工廠商擴產速度仍不夠快,造成晶片供應吃緊現象影響到汽車生產
  • 全球晶片業大變局:臺積電的野望和英特爾的潰敗-虎嗅網
    晶片巨頭臺積電,最近好事連連,不僅接到英特爾的大訂單,股價更是節節攀升。隨著市值在盤中一度升至4100億美元,臺積電超越了美國巨頭強生公司和Visa,成為全球第十大市值公司,並推動臺灣基準股指突破了30年來的最高紀錄。
  • 英特爾晶片外包臺積電:前僱員揭秘50年老廠如何走上「擠牙膏」路
    最近,英特爾決定將晶片製造外包,由於其未來 CPU 將採用的 7nm 晶片,技術進度較目標落後約 12 個月。對此,很多人表示意料之中。彭博社評論稱,此舉預示著一個由英特爾公司和美國主導世界半導體行業的時代的終結。
  • 大股東施壓英特爾分拆:剝離晶片製造、加強競爭力
    具有英特爾股東身分的激進避險基金Third Point 29 日致信英特爾,要求該公司做出重大改革,包括將晶片設計和製造任務進行分離,以彌補他們失去的市場優勢。但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認為,英特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21 年將是極具挑戰的一年。
  • 臺積電市值反超!英特爾7nm折戟,首席工程師突然離職
    英特爾近期受挫不斷,7nm製程工藝難產,股價應聲而落,首席工程師也宣布離職。截至發稿前,臺積電市值為3471億美元,超越了晶片大佬英特爾。此前還一度飆升至超4100億美元,超越了美國巨頭強生公司和Visa,成為全球第十大市值公司,並推動臺灣基準股指突破了 30 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 英特爾怒懟三星臺積電:我比你們領先三年!
    英特爾公司製造、運營與銷售集團總裁Stacy J. Smith說,"我們領先了友商整整3年。"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英特爾就已在舊金山講述過同樣觀點。但在中國這個關鍵市場再次重申,並展示10納米晶圓,這被業界視為英特爾發起全面反攻,並加速拓展晶片代工市場的信號。
  • 臺積電,為何「卡脖子」?中國知名企業「晶片」該從何而來?
    說到臺積電可能很多人都有所耳聞,臺積電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文簡稱,它屬於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有消息稱,臺積電公司即將投資120億美元奔赴美國建廠,而且長期以來都有臺積電即將「斷供」華為的言論。臺積電說到底也只是一家晶圓代工廠,它不代工華為去找別家代工廠不就好了嗎?
  • 臺積電2nm大突進,三星慌了
    這一周,臺積電接連官宣了2個爆炸性的消息。  首先是臺積電高級副總裁Y.P. Chin代表公司宣布:臺積電即將開設2nm晶片研發中心。  緊接著,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鎮球確認,3nm晶片將在2022年進入量產階段。
  • 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但是在2020年9月3日,英特爾發布了第11代酷睿處理器,或許能夠改善這種情況。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之前據國內外消息稱,英特爾將會推遲7nm晶片的發布,原因是工藝水平達不到標準。也就是說,由於半導體材料的限制,摩爾定律的終點就是7nm晶片。從這方面來看,英特爾遲遲不能突破7nm工藝似乎在情理之中。不過,同為世界知名的晶片巨頭,臺積電卻能生產出5nm的晶片,並且還公布了3nm以及2nm晶片的試產計劃。這樣看來,摩爾定律依然在生效,因為臺積電的計劃是按照大約兩年的間隔來制定的,而且所謂的物理極限在臺積電面前也不存在。
  • 名副其實的中國晶片巨頭,一年造出10億顆7nm晶片,市值達28600億
    如今,在美國的施壓下,華為海思晶片被斷供生產一事,也將身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晶片巨頭-臺積電推向了風口浪尖。要知道,對於臺積電而言,斷供華為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畢竟華為的存在給予了臺積電可觀的營收,但是當前臺積電也無法繞開美國技術獨立存在。當然,實事求是地說,臺積電確實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晶片巨頭。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臺積電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企業。
  • 世界十大晶片公司排行榜:美國佔據半壁江山,中國三大企業入榜
    目前世界上最受關注的科技領域將就是半導體晶片行業,原因也是非常的簡單,至少在未來的數十年的發展時間當中,晶片都將會是主流的發展方向,我們生活中出現的智能設備當中,無一例外都會涉及到晶片,晶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 「神秘51區」:臺積電的保密措施遭到曝光
    據臺媒7月27日的報導,臺積電為了防止技術、商業等機密信息的洩露,建立了嚴格的保密制度。消息稱,臺積電甚至還存在一個「神秘51區」,位於龍潭封測三廠內,鮮有外人知道。據臺媒稱,「神秘51區」主要為美國公司服務,為他們研發相關的產品。
  • 繼阿里、騰訊後,中國又一家公司進入全球市值前十強
    7月28日,臺積電在臺北股市一度上漲高達9.9%,延續驚豔漲勢,使其成為全球第十大公司。這家晶片製造商的美股市值超過了4100億美元,超越了美國巨頭強生和Visa公司。臺灣股票市場的日內股價漲跌幅上限為10%。 作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和蘋果公司主要供應商,臺積電股價已從3月的年內低位拉升逾70%。
  • 張汝京打造晶片製造新模式,再創我國晶片業兩個第一
    晶片目前國內的集成電路發展水平,從光刻機來看,能夠製造出193納米波長的深紫外光光刻機,大致相當於18年前荷蘭ASML的水平;而國內的晶片製程目前停留在中芯國際的14納米,落後臺積電兩代半左右。總體而言,至少落後10年。2、「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提到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尤其是其中的集成電路,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開創者——張汝京先生,他是中國半導體之父。國內第一個從事半導體行業的就是他,不僅如此,他還帶來了資源。
  • 中國晶片曾有夢幻般開局,為何從領先韓國10年,到落後美國20年
    1959年,中國製造出了第一塊矽單晶,1963年成功研製出5種矽平面器件,應用在了109丙型計算機上。而且在1965年,在一塊約1平方釐米大小的矽片內,刻蝕了7個電晶體、1個二極體、7個電阻和6個電容的電路,我國第一塊集成電路由此誕生。
  • 給國內晶片製造潑冷水?臺積電:2nm製程將在2024年量產
    ,晶片製造技術一度成為了舉國之力都要攻克的任務,但最新消息稱,我國臺灣的臺積電公司,在2nm工藝製程 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有可能在2023年試產,在2024年實現量產,相比當前國內中芯國際最先進的12nm晶片工藝製程來說,臺積電的最新科研成果確實讓國人在短時間內難望其背。
  • 高通、臺積電、英特爾同臺論「藝」
    11日,中國國際半導體技術大會(CSTIC 2018)如約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今年CSTIC邀請FinFET發明家、微電子科學家胡正明教授、高通副總裁PR Chidi Chidamabaram、臺積電業務發展副總裁張曉強以及英特爾技術與製造事業部副總裁Zhiyong Ma,就製造工藝、新材料等方面進行大會主題演講。
  • 日本計劃邀請臺積電或其它晶片廠商共建晶片製造廠
    7 月 2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計劃邀請臺積電或其它晶片廠商與國內晶片設備供應商共同建造一家先進的晶片製造工廠。 日本政府計劃未來數年向參加該計劃的海外晶片生產商提供總計數千億日圓或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 7 納米外包,紛紛揣測英特爾的下一步棋
    在今年下半年舉辦的第二季財報會議上,英特爾(Intel)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宣布7納米處理器的發布時程將再延遲,考慮尋找代工業者,委外生產 7 納米晶片。這個訊息令半導體產業譁然,也讓人起疑,這個叱詫半導體數十年的巨鱷究竟怎麼想的?產業紛紛猜測英特爾這原來的晶片製造帝國是否會就此衰落,甚至還有人打趣,英特爾這管「牙膏,是不是快擠不出牙膏了?
  • 臺積電 5 納米吊打英特爾 10 納米?別糾結了,這只是 「數字遊戲」
    而就在不久之前的 9 月 3 日凌晨,英特爾推出了 11 代移動酷睿處理器,採用的仍然是 10nm 工藝,並且還用了 SuperFin 技術來改善上一代 10nm 的不足。如果只從製程工藝推進的情況來看,英特爾已經落後臺積電兩代。回想 2014 年英特爾推出首款 14nm 處理器的時候,臺積電還停留在 2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