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在全國巡迴展覽的首個現代科學家群體展「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上,冶金專家李東英院士(見圖,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捐獻的科研和工作筆記格外引人注目。40年的工作筆記一共有多少本?李東英自己也記不清了,「反正要車來才能拉走」。
這些紙張記錄了他漫長的科研時光: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他全力投身於恢復選礦工業生產;兩度赴蘇聯學習採礦工藝和稀有金屬冶金,系統開發我國稀有金屬的技術路線,並組織攻克了我國當時尚屬空白的幾十種稀有金屬的生產工藝技術;研究開發出用於「兩彈一星」等國防建設和尖端技術所急需的新材料;首創將稀土元素用於農業的科學研究……
但這40年的工作筆記仍不足以囊括他的整個科研生涯。60歲「正值工作的開始」,70歲才退出科研一線崗位,90歲還在參與領導工程院項目……如今這位94歲高齡的稀有金屬冶金專家、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還在繼續工作。
研製稀有金屬材料
「我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1949年7月,東北解放初期各有色金屬選礦廠恢復生產之際,選礦捕收劑黃藥的缺乏難倒了大家。李東英剛剛參加工作一年,臨時被「抓」去研究黃藥。日本人研究了幾個月都未成功,他僅僅兩周就研製出第一批液體黃藥。為了解決黃藥的運輸與存儲問題,他又研製並生產出固體黃藥的工藝和設備,基本生產工藝一直沿用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只能生產8種有色金屬,到1957年,我國也僅能生產22種有色金屬,40多種稀有金屬的生產還是空白,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發展。
1951年,李東英前往蘇聯進修有色金屬選礦,回國後為當時的大型礦山提供了選礦生產的工藝流程。1956年,因國家生產建設的需要,李東英再次赴蘇聯進修稀有金屬冶金。兩年後,李東英回國,組織協調各方力量,研製出22種稀有金屬材料,為攻克全部64種有色金屬做出了貢獻,也為使國防尖端技術和「兩彈一星」所需的稀有金屬材料立足於國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李東英說。
抱著中國人走自己發展道路的決心,李東英提出了以研究稀有金屬主流程為主,從工藝技術、專用設備、分析檢驗、控制技術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系統地開發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技術路線。
同時,通過學習借鑑蘇聯的經驗,李東英還主張我國立足開拓量大面廣的應用領域來大量開發稀土資源。稀土一向有工業味精之稱,卻鮮少有人知道稀土還能成為農業助手。「把稀土用在農業,是咱們國家的首創。」李東英院士回憶。
1972年,他首先倡導開展稀土農用的科學研究,在燕郊幹校的麥田和棉田裡對比試驗後發現,使用微量稀土元素的作物顯著增產,優質和抗逆效果明顯,並且稀土元素並未進入果實。1988年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成立後,李東英連續擔任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首席專家,在全國大面積示範和推廣稀土農用。
到上世紀90年代初,稀土元素在種植業上的應用已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平均年推廣面積約5000萬畝,增產糧棉達100萬噸,年增加經濟效益6億元以上,並向林業、牧業、養殖業發展擴大,累計獲經濟效益近百億元。
鮐背之年再出發
「只要我還有用,就不會迴避工作」
「他愛下棋、拉二胡,但是沒有時間,他的時間都貢獻給了工作。」老伴回憶,有一次李東英參加了正上中學的兒子的家長會,「兒子高興地直嚷嚷,說我爸爸來給我開家長會了,不過印象中也只有這麼一次」。
1990年從一線退下來後,李東英仍孜孜不倦地學習和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75歲高齡的他仍奔波於祖國各地。
「只要我還有用,我就不會迴避工作。」李東英說。確實如此,60歲本到了退休年齡,但他說「60歲正值工作的開始」,1979年,59歲的李東英擔任了我國包頭、攀枝花、金川三大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帶頭人。他還積極參與國家科委組織的三大資源綜合利用聯合攻關的組織領導和鎢、錫、鋁等有色金屬發展戰略研究工作,一直持續工作至今。
技術政策的制定需要一個知識面廣、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動向的人參與。李東英成了不二人選。1988年,時年68歲的他領導組織並親自參與了制定有色金屬工業技術政策、中國技術政策材料工業部分、全國科技長遠規劃有色金屬部分的前期研究,組織編纂大型科技叢書首版《有色金屬進展》40餘卷。在制定政策時,他親自提出綱要和總體構思,親自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在初稿出來後又一字一句審閱修改。
如今,已過鮐背之年的李東英並未選擇「退隱」在家,頤養天年。
90歲時,他參與領導了工程院的有色稀有金屬諮詢報告的項目。在指導工作的過程中,「不要自以為是」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我應當有自知之明,現在不在一線工作,對一線情況不十分了解,認為對的東西,可能已經過時了,認為辦不到的東西,可能可以辦到了。」
培養三代專業人才
「幹這行首先要實事求是,還要有熱情和願望」
如今,越來越多人進入有色金屬行業。李東英認為,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最需要具備的素質是踏實。「沒那麼大能力說有那麼大能力,沒那麼大貢獻說有那麼大貢獻,這不是弄虛作假嗎?」他培養年輕人首先要求實事求是,增加能力、本領。
李東英提出了「五新思維」,即信息新、裝備新、人才新、項目新、發展思路新。只有新,才能保持領先,要有新的思維、新的信息,項目不能老搞以前的。他強調「五新中,人才新是最重要的」。李東英培養了三代人才,如今這些人才遍布選礦、稀土、鈦等各個領域。
「還要有熱情和願望。」李東英用自己的人生觀激發年輕人才的工作熱情:「人來到世界上應當有所作為,不是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年輕人指明方向。在北京輔仁大學選擇由物理系轉化學系也好,第一、二次去蘇聯由研究選礦到進修稀有金屬冶金也好,他都是適應國家當時的建設需要、根據自己特點做出的選擇,用他的話說,就是「為了利用、發揮自己的所長,能對國家有所貢獻」。任何人都不是萬能的,年輕人的努力方向應該是「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一生為國煉「金」做出的重大貢獻,李東英用一句「都是過去的事了」一帶而過。「中國的稀土金屬資源很豐富,但是利用水平仍有待提高,有的高質量產品還需要進口。」說到國家有色金屬工業未來的發展與突破,他將期盼的目光聚焦到年輕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