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今年9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說,人到世界上來應該有所作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沒有意義。人應該用其所長,找到國家需要和自己所長的結合點,然後在這條道路上努力,對國家有所貢獻。
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上世紀60年代,李東英在人們質疑「不可能」的情景下,首創在糧食、經濟作物上用稀土元素。實踐證明,稀土元素能提高農業產量。稀土農用延續至今。
李東英在科研上倡導信息新、裝備新、發展思路新、項目新和人才新等「五新」理念。他組織攻克了30多種稀有金屬的生產工藝技術,研究開發出用於「兩彈一星」等國防建設急需的新材料;提出攀枝花鈦資源開發和應用推廣的技術方案與技術政策等,而這一切又源自他常說的「最不願看到不按科學規律辦事」。
李東英大學專業是選礦,留學蘇聯時改稀有金屬研究。他說,改專業完全聽從國家需要。「看到自己研發的材料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自己的建議主張被採用,並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時候最開心。」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獎勵他試製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液體黃藥。
李東英說,人退休後應有自知之明。因為不在一線,對一線情況不了解。不能自以為是,不是說你說的話別人都得聽。「但有一樣,如果國家認為我還有用,需要我,我不會迴避。」
(據新華社北京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