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謝瑋
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最讓各界激動的關鍵詞是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七大領域、三方面內涵、超萬億投資規模,「新基建」瞬間凝聚了各方的共識、激發了各地的投資熱情。數十萬億基建項目如期而至,成為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的一針強心劑。
新基建強勢提速,不僅在短期內拉動有效投資,還能在長期內形成強大的乘數效應,通過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基礎設施體系,為新經濟、新產業和新業態厚植根基,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新基建點亮新希望
從政策層面看,決策層對新基建謀篇布局已久。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以來,新基建被提到新的高度。
1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21日、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均提到新基建。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新基建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不同於傳統基建的架鐵路、建公路、修橋梁,新基建指向數位化和科技化: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三方面內涵: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5月,全國兩會首次將新基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是為新基建按下了快進鍵。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但它在客觀上也成為新基建的加速器之一。疫情下,電子商務、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無人技術、機器人、健康碼、直播電商等基於新型基礎設施的應用和服務,為打贏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甦經濟「兩場仗」提供了重要支撐。
而作為兼顧短期經濟拉動和釋放中長期經濟增長潛力重要力量的新基建,也成為點亮中國經濟未來的新希望。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認為,投資新基建會帶動未來幾年中國高水平的投資,體現在投資模式的創新、投資綜合效益的增加、投資效率的提升等多個方面。新基建投資將顛覆傳統產業,使之走向數位化,產生不可估量的投資疊加效應、乘數效應。
各地發力新基建,搶佔新風口
從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積極響應,從企業主動投資到資本市場熱捧……不少省市相繼發布三年行動計劃,結合各地方特色,大力推動 5G、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等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
上海市把新基建作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動能和戰略支撐。5月,上海市出臺《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聚焦具有上海特色的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建設,推出了8個方面35條任務舉措,旨在通過政府推動,加強新基建領域規範標準、資金引導等方面規劃,著力解決新基建「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強」的短板與問題。
「我們希望通過3年的努力,把上海打造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標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綜合性大科學設施群雛形,率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規模城市公共數字底座,率先構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終端設施網絡。」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如是說。
7月,浙江省印發《浙江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突出數字基礎設施、智能化基礎設施、創新型基礎設施三大方向,並啟動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NI10000計劃。「NI」就是新基建英文New Infrastructure的首字母,「10000」就是3年完成新基建投資近1萬億元。
計劃提出,到2022年,浙江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將比2019年增長2倍以上,2020—2022年累計完成投資近萬億元。到2022年,率先建成以自主安全可控、自主深度算法、超強低耗算力、高速廣域網絡和互通數據平臺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夯實數字浙江基底,推動全域智慧化發展。浙江省將建成5G基站12萬個以上,大型、超大型雲數據中心25個左右,率先完成雙千兆寬帶網絡布局,建成國家(杭州)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同時培育10個以上產業基地、100家以上標杆企業、100家以上高能級創新平臺,形成產業鏈上下遊和跨行業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生態。
10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
方案按照「1+4+10」框架即「構建一體化網絡、打造四大集群、推進十大工程」,分類提出三方面共19項重點任務。
其中明確,推進電動汽車智慧充電樁建設,到2022年全省建成約18萬個充電樁,建立可轉移負荷有序充電、V2G(車輛到電網)、充放儲一體化運營體系。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及重點城市創建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示範城市,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車輛加氫設施建設,到2022年新建200個加氫站,重點建設廣州—深圳、廣州—珠海氫能運輸走廊,規劃建設沿海經濟帶氫能高速運輸走廊。
新基建,「穿新鞋,走新路」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
新基建之新,絕不是停留在宏大的數據和高深的術語上。無論是5G、新能源汽車帶動的消費升級,還是大數據、人工智慧引導的產業升級,新基建正成為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利器。
5G作為新基建的重點領域,無疑是2020年的絕對主角。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劉烈宏介紹,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累計建成5G基站71.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
5G連接之下,西藏開展了首例5G智慧醫療遠程會診,重症胰腺炎患者得以接受一流三甲醫院的專家遠程診療與指導;在四面大山環繞的山村,年輕人終於可以通過手機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可以藉助順暢的直播,打通綠色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一副小小的5G VR眼鏡和一部5G手機,就能享受55寸寬屏高清觀影體驗,如同移動的可攜式家庭影院……我國5G商用一年多來,湧現出5G+機器視覺檢測、5G+AR輔助診斷、5G+超高清視頻監控、5G+無人機巡檢等一系列成功應用,開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新空間。
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崔各莊鄉,有一個面積僅0.68平方公裡、高峰期流動人口卻超過2萬人的城中村——費家村。2017年底,由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及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組成的「智慧型綜合管理平臺」正式「入駐」費家村。該平臺通過對轄區內電、火、人、車等異常情況進行24小時實時感應與秒級預警,解決費家村安全隱患的同時,切實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便利指數。
像費家村這樣依靠物聯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的智慧社區,是目前全國各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更是紮實的新基建根基之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真實寫照。
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則是工業網際網路建設之初就承載的願景。富士康通過部署智能設備和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一條電子表面貼裝生產線由350人減少到28人,效率提升2.5倍;東方國信打造基於Cloudiip煉鐵雲解決方案應用於全國210座高爐,實現降低冶煉成本20億元/年;海爾基於COSMOPlat平臺打造房車定製解決方案,幫助房車生產企業康派斯打造線上用戶交互社群,部署研發協同、智慧生產等應用模塊,實現訂單交付周期由35天降低到20天,產品成本下降7.3%……不少「先行者」的探索,讓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釋放出巨大的價值和發展活力,也向整個社會展示了新基建帶來的廣闊前景。
開新局、育新機,在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的驅動之下,新基建將釋放巨大的經濟勢能。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24期)
2020年第24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