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呈現鐵路基建新答卷

2021-01-09 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12月26日電題:黃土高原呈現鐵路基建新答卷

新華社記者

26日,跨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區的銀西高鐵全線正式通車運行,沿線大部分地區也從手無寸「鐵」邁入「高鐵時代」。時間回溯,在近十年時間裡,中國鐵路建設者再次完成了一場「大考」。萬眾期待下,面對複雜的建設條件,他們如何克服諸多難題,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小標題)來自黃土地的攻堅強音

沿線地區需要一條怎樣的鐵路?立項之初,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銀西高鐵設計總工程師馬文輝就在琢磨:這個區域長期處於路網空白,人流、信息流、物流等諸多需求待滿足,地質條件也相當複雜。

經過4年研究論證,方案確立為:設計時速250公裡,預留時速350公裡提速條件的有砟高鐵。「時速250公裡,能夠節約40%的出行成本,擴大受益群體。預留提速空間,則是為老區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考慮。」馬文輝說。

銀西高鐵作為我國首條設計時速達到250公裡以上的長大幹線有砟高鐵,適應沿線複雜的地質條件、較小的人口密度,與無砟高鐵方案相比可節約80億元的投資。

經過軟塑黃土層、溝壑梁峁、沙地等複雜地質地貌的銀西高鐵,橋隧比達到61.8%,單體工程數量是一般高鐵的2至3倍。在4年多時間裡,鐵路建設者們相繼完成了漠谷河1號特大橋、上閣村隧道等重難點控制性工程。

隴東地區的董志塬是世界最大黃土塬區,軟塑性黃土廣布,含水量最高達33%。上閣村隧道打得格外艱難,這條「爛泥裡打出來的隧道」長6782米,耗時44個月,成為銀西高鐵「考卷」裡完成的最後一道題。

「溼陷性地質,極易坍塌、變形,施工中共發生3次塌方,5次大變形。」中鐵二十二局銀西鐵路項目部黨工委書記曲懷志說,「地下水層一會在頭頂,一會在腳下,可難壞了人。」為了攻克這道考題,專家圍繞軟塑性黃土開展研究,利用洞內帷幕注漿、地表深井降水等新技術解決了黃土層出水多、易變形的難題。

因地制宜選擇設計、施工方案,這是打造銀西高鐵這件「作品」的基本思路。在吳忠市境內,線路要穿過大片黃河灌區,地層多為粉細砂。「我們用長18.74公裡的特大橋代替路基線路,避開農田、村莊及多條交通要道,採取7次跨越。」中鐵三局項目負責人賈磊說,通過攻克粉砂土樁基施工技術成倍加快了施工進度,這種規模的特長特大橋在國內也是少有的。

藉助技術創新和工藝提升突破施工難點,在銀西高鐵並不鮮見。中鐵一局銀西項目總工楊帆介紹,僅漠谷河1號特大橋一項工程中就使用了5項創新工藝,總結QC成果1項。

(小標題)高鐵建設的科技新調

「高鐵要想跑起來,光鋪好路還不夠,還得依靠它的『神經系統』。」中鐵三局電務工程總工程師姜賀彬說,「四電」工程(以通信、信號、電力及電氣化工程為主)就是高鐵的「神經系統」,時速200多公裡的列車,像接力棒一樣,在不同區間傳遞,靠的就是這雙無形的手。

走進鹽池縣惠安堡車站通信機房,玻璃地板下,信號設備、傳輸電纜有序排列,通信線路關鍵節點一目了然。這種場景的實現有賴於BIM技術(建築信息模型)與「四電」工程的創造性結合。

原來,動工前,銀西高鐵甘寧段170個設備用房,就已經生成設備、線纜、信號等要素多維模型,「模型中,這間房子所有的東西都能以實際比例呈現,線路、設備是否有交叉碰撞都能精準顯示,使施工實現按圖索驥。」姜賀彬說。

利用BIM技術全線打造「四電」工程,在我國高鐵建設史中尚屬首次,建設功效提升約20%。甜水堡範公牽引變電所的機房裡還有一個「神器」——輔助監控屏,這臺擁有30多個紅外攝像頭的設備,能實時監控站內所有電力設備運行情況,提升無人化值守能力。此外,變電所供電電源和線路的施工通過優化工藝,實現對周邊生態的保護,「我們避免了大型機械作業,施工主要依靠人工,有效保護了林區和風景區。」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慶陽供電公司建設部副主任蘇繼紅說。

(小標題)建護並重的綠色協奏曲

與「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相比,銀西高鐵對生態環境則顯得格外小心。「從選線到施工,我們始終繃緊保護生態環境這根弦,不管保護等級高還是低,都要細緻研究環保問題。」馬文輝說。

從西安到銀川,線路要經過大量的文物保護單位、脆弱的黃土塬區和荒漠戈壁,銀西高鐵的總體設計充分考慮到高鐵建設、運營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選線儘量避繞環境敏感點。

大量土方的開挖和棄土場的選擇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對於土方的處理,我們採取平衡的原則,棄土地址選擇不影響當地建設、利於恢復耕種的荒地。」銀西高鐵路基專業設計負責人苗璐說,例如沿線隴東地區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施工單位結合慶陽市發展需要,選擇「棄土填溝」,並植樹種草、建設排水設施,不僅幫助水土保持,還為未來發展耕地打下基礎。據統計,沿線工程綜合利用土石方804萬立方米,造地675畝。

銀西高鐵還建設了許多「綠色長廊」。沿線大部分區域都做了邊坡綠化,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35%,列車行駛其間,黃土上的綠色帶飛舞。在毛烏素沙地邊緣,總面積112萬平方米的防沙網格帶嚴陣以待,經過近兩年的維護,兩側流動沙丘已逐漸變為半固定沙丘。

銀西高鐵是一條輸血路,也是一條生態路。工程交響,生態協奏,多種動聽的聲音正在陝甘寧老區奏響。(記者任衛東、馬維坤、吳鴻波、李傑、許晉豫)(完)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提出了影響黃土磁性環境因子的新證據。川西黃土相對於黃土高原黃土具有更高的年均降水量和更低的潛在蒸發量,因而土壤溼潤度更高,促進了亞鐵磁性礦物向赤鐵礦的轉化,使得川西黃土剖面呈現整體磁性較弱的特點(圖1)。此外,川西剖面在黃土層位還記錄了納米級次生磁性礦物的最初生長(圖2)。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電視劇《黃土高天》: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原標題: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黃土高天》散發著黃土高原獨有的泥土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該劇從農業政策研究者、農民、農村幹部和農村企業家4種身份的農村代表人物入手,講述一村三代人的奮鬥故事,年代跨度大、事件體量大、現實意義大。   豐源村的改革,是中國農村40年來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雪後初霽的黃土高原
    當日,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省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雪後初霽,美景如畫。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總面積37平方公裡,厚重的黃土層歷經千百年風雨的衝刷,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人們旅遊、攝影的好去處。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 黃土高原並非陝北獨有:鹹陽、渭南、銅川境內都有黃土高原地貌
    鹹陽永壽境內黃土高原地貌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高原,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另外三座高原分別是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以及黃土高原。其中黃土高原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由此可見,關於對黃土高原的地理認知,並不是我們通常想到的某片區域「陝北」或是某個位置「延安」。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為回答這些問題,不得不涉及恢復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生態保育功能。
  • 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說到黃土高原,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十多前那首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坡》,歌詞略如下: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其實就來源於這首歌。
  • 黃土高原上有個水蓮古村
    這裡位于澄城與白水、黃龍、洛川、蒲城五縣交界,渭北旱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秦晉之好」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典故的起源地,是中國「太空花椒」的源頭,這裡地處中華文明重要標識——黃帝陵、人文初祖——倉頡廟、史聖——司馬祠的中間,是「中華九龍戲珠」之地。水蓮古村一村跨兩縣,洛水東是澄城,洛水西是白水。洛水是其中軸線,方山古塞與南山寶珠相互對峙又統一。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
  • 黃土高原現生蝸牛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許冰副研究員等人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現生蝸牛的肉體、殼體以及周邊植物葉片的穩定碳同位素和放射性碳同位素進行了系統分析,構建了新的計算不同來源碳在殼體碳中所佔組分的模型,對黃土高原地區Cathaica蝸牛殼碳來源及其沉積機制進行了研究。
  • 黑馬坡紅土地質公園:黃土高原的奇異風景
    境內不大的區域內,山高坡陡,一層層、一片片的山巒,密集呈現出梁、峁、溝、柱、崖等各類齊全的黃土地貌景觀。特別是境內深厚的典型三趾馬紅土與化石,景觀奇特,土柱林立,延綿起伏,姿態萬千。隨著光照、角度的不同,呈現出的色彩也是千差萬別,似漣漪、似年輪、又似火焰,數百萬年的風、流水和時間雕琢而成的奇妙世界。其黃土剖面帶,具有典型的黃土地質地貌景觀。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的形成是在風力沉積和地殼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黃土高原地處我國的第二級階梯,面積十分廣闊,總面積達64萬平方千米。
  • 答卷2020|數十萬億新基建「潮來」,充電樁要火?
    七大領域、三方面內涵、超萬億投資規模,「新基建」瞬間凝聚了各方的共識、激發了各地的投資熱情。數十萬億基建項目如期而至,成為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的一針強心劑。新基建強勢提速,不僅在短期內拉動有效投資,還能在長期內形成強大的乘數效應,通過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基礎設施體系,為新經濟、新產業和新業態厚植根基,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 玄奇幻象-黃土高原之土來源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泰嶺北抵長城,涵蓋了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由於其裸露的地表缺乏植被保護,再加上夏雨集中,且多發生暴雨,地面在長期流水侵蝕下被分製得支離破碎,形成源、墚、峁等溝壑交錯其間的狀況。黃土高原的煤、石油、鋁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